——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
備受矚目的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近日正式發布。作為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號文件,這份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的政策文件(下稱“一號文件”),一改近年來更多著墨于“農業現代化”的政策思路,開宗明義強調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于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地位。
綜觀此次一號文件,涉及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等六大部分共計33條內容,其間透露了哪些政策亮點?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
綠色提質是農業轉方式、促改革核心
中國經濟時報:您認為今年的一號文件有哪些新變化?變化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深意?
葉興慶:今年的一號文件,與以往尤其是與最近三年來的一號文件相比,的確有著明顯變化,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主題都是圍繞農業現代化展開,而這次則重點強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通過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有助于將農業現代化這篇文章做實。
此外,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結構性問題,有助于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效率,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需要強調的是,這也正是今年一號文件從邏輯線索上呈現的遞進關系。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變化是,今年一號文件特別強調要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以后,傳統動能在衰竭,迫切要求我們接續新的動力。這與整個國民經濟進入新常態后,要解決如何培育新動能的問題,是一個邏輯。
在以往通過增長實現增收出現瓶頸,以及農民工總量的增長速度和農民工工資水平的增長速度都在下降的情況下,實現農民增收的目標需要從農村內部挖潛力、想辦法,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形成新的自身力量。
應該說,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是中央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所處的新的歷史階段準確判斷之下,形成的一系列新考慮。對于我國農業農村未來向著更加綠色可持續,以及更加注重質量目標的發展而言,深具意義。
中國經濟時報:此次一號文件將“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列為第二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間有著哪些新的政策動向值得關注?
葉興慶:綠色發展的導向作用,在一號文件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文件指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边@句話是此次一號文件的核心,我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句話也是核心思想。
農業作為與大自然、與生態環境交互影響較強的產業,既高度依存生態環境,也容易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所以我們要把生態問題置于農業發展的優先位置,更加強調要提質增效、要優質化、品牌化、綠色化,優質安全,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這同時也是增強農業競爭力的重要要求,需要通過經營方式的轉變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還需要從優化品質、延長產業鏈、三產融合等角度,全方位提高農業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我們的綠色生產和可持續發展更多在種植業領域,包括化肥農藥如何減量、退耕還林等,這次在養殖業也提出了這個問題。文件在發展高效養殖業方面,提出了邊際產能退出的問題。比如,文件提出全國生豬養殖業要穩定,但要優化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的區域布局,引導產能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和玉米主產區轉移。從全國而言是要穩定養殖生產,但從南方水網地區而言,包括長江三角洲、洞庭湖區和鄱陽湖區都需要調減生豬養殖規模。有數據顯示,2016年,南方水網地區實際上已經調減了1600萬頭生豬養殖。這是從環境容量的角度出發,畢竟南方水網地區對牲畜糞便等難以消化,極易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
實際上,這就是產能結構的優化問題,包括畜牧業和水產業,其背后傳遞的一個信號就是我們的農業產能要優化,優化產能結構也是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義之一。此外,農業科技創新也反映了綠色發展導向,即要從以前的增產導向的科技進步路線轉向質量效益導向和可持續發展導向的技術進步路線。
亮點頗多,助力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潛力
中國經濟時報:您認為,此次一號文件提出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其間有著哪些亮點,又該如何理解?
葉興慶:“互聯網+”主要從產業形態上影響農業發展,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互聯網+”,通過物聯網發展精準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環節效率,再有就是在銷售環節通過互聯網擴大市場半徑。此次一號文件強調要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強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這也能繼續推動“互聯網+”在農村的落地。
此次一號文件還試圖重點從新產業、新業態上傳遞出新意。我們要釋放農業的多功能性,農業傳統功能就是產出物質形態的農產品,除了需要繼續加強外,隨著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業也需要發揮新的功能,比如休閑觀光等新功能。文件也重點強調了這個概念,比如提出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再比如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田園綜合體正體現了農業多功能性的概念,將物質農產品產出附加一些新功能,體現“旅游+”“生態+”等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模式。
中國經濟時報:近年來,深入推進改革已在多個領域形成共識。此次一號文件也作出“加大推進農村改革”表述,并寄望改革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在您看來,2017年的農村改革又將呈現哪些新的特征?
葉興慶:首先,就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而言,與以往相比均有新的變化。比如,對棉花和大豆在過去三年都是做“目標價格改革試點”表述,今年在口徑上有了新變化。文件指出要調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政策,改進補貼方式。這意味著,在新疆實施三年的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以后,從2017年開始,要在三年試點的基礎上對補貼方式作出調整。文件還提出要調整大豆目標價格政策。這就意味著在東北地區實施三年的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的政策路線,或將面臨改變。
而在稻谷和小麥收購價格上,文件也有一些新的表述,比如強調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形成合理的比價關系。這也釋放了重要信號,就是稻谷、小麥收購的政策模式不會改變,但是定價機制會有所變化,要改變只漲不跌的剛性預期,綜合考慮市場供求、庫存、不同品種的比價關系,制定合理的最低收購價水平。這顯然能夠讓稻谷、小麥收購從以往最低收購價的剛性中走出,更具靈活性。
其次,在農業補貼上也體現了綠色發展導向。2016年我們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今年一號文件強調要完善農業補貼制度,進一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重點補主產區、適度規模經營、農民收入、綠色生態。通過補貼政策的轉變引導農業向綠色生態方向發展的意味還是明顯存在的。
第三,此次一號文件對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動作幅度是比較大的,也是一大亮點。文件提出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這是含金量很高的措施,背后意義是,在宅基地體制沒有大的突破前提下,有效利用農村土地問題,避免繼續閑置??趶缴蠌娬{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的方式,就是說宅基地的使用權并非直接流轉。但文件強調嚴禁違法違規開發房地產或建私人莊園會所,這無疑堵住了小產權房的現象發生。文件還指出,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這意味著,可以將集體建設用地與外來資本聯合起來,在特定領域進行開發,政策彈性和想象空間還是比較大的。比如,通過興建養老院、養老中心等發展養老產業,但這不能等同于養老地產。
第四,在農村人才引入方面,文件強調要健全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村創業創新體制。鼓勵高校畢業生、企業主、農業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其背后的重要啟示在于,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過程中,農村勞動力素質是大問題,老齡化問題嚴重,農村素質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正在單向從農村向城市轉移,長此以往,勢必影響農村活力。因此,我們要認識到,在繼續推進城市化,即堅持人往城市走的大前提不變的前提下,農村也需要一部分高素質勞動力,發揮引領作用,這也是一號文件的亮點之一。防止農村老齡化問題擴散,是需要現在就著手解決的問題。
葉興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
李海楠:經濟時報記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2017-02-0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