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作為開年的第一個文件,每年的一號文件都是聚焦農業,日前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在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難題這一思路的指導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首次進入中央一號文件。
供給側改革是目前經濟發展的一個熱詞,在農業領域,供給側改革將針對哪些問題?供給側改革又將如何展開?
河北泊頭交河鎮農民傅玉虎在2014年50畝玉米地的基礎上,2015年他加大了種植規模,擴種近百畝,而與產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玉米的質量和效益都不盡人意。傅玉虎告訴記者,種植玉米是他多年來的習慣,并沒有考慮過市場需求。
傅玉虎:我種糧食三十多年了,一直都是種玉米和小麥,最近幾年都是玉米,別人都出去打工了,我把附近的幾十畝地都承包下來自己干,2015年的產量很高,但今年都不掙錢,就得看看過年,看玉米往后啥價,琢磨琢磨種點別的,少種。過年決定改點水稻,旱澇保收啊。現在收糧給價差一毛多錢一斤,一畝地產一千二三百斤,這個價格一畝地就少收入200塊錢。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比如,玉米階段性供過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擴大、優質飼草供應不足,這些都說明供給沒能適應需求的變化。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
陳錫文:下一步農村改革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通過供給側的改革,引導農民,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有需求的產品增加產量,沒有需求的產品要進行調減。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產業與技術研究室主任張照新表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抓好調結構和去庫存。具體來說,就是優化農業生產的品種結構,把過大的庫存量減下來,積極支持糧食加工企業發展生產。
張照新:去庫存,實際上農業和國民經濟是一樣,現在常規產品經過十幾年的連續增產,庫存居高不下,不僅對整個市場產生了供大于需的壓力,給國家的財政也帶來了很大的負擔,所以一方面是要去庫存,通過糧食加工轉化來降低庫存。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
國務院參事研究室研究員姚景源認為,當前我國農村供給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規模小,導致規模效益低,機械化程度上不去,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而此次供給側改革的一項核心內容就是降成本。
姚景源:農業加快土地流轉,形成適度規模經營,有了規模,成本自然就會下來。另外要推農業機械化,從生產、種植到收割、加工,整個過程大幅提高機械化作業能力,這樣勞動生產率就會提高,勞動生產率上來了,單位成本就會下去。還要用市場力量,讓產品的品種由粗放走向集約,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中高端農產品價格就上去了,價格上去了也就等于成本下來了。
安徽潁上縣潤河鎮汪堂村村民徐蘭青,2014年,聽說家鄉正在鼓勵進行土地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他和哥哥立即在汪堂村流轉了300多畝地,投資500萬元,成立了潁上縣紅綠園家庭農場有限公司,改水田為旱地,規模種植辣椒、蘿卜、西紅柿、芋頭等特色農產品。
徐蘭青:傳統種植都是一麥一稻,長期以來都是水稻,水稻的增產效益非常有限,造成收入低,全國蔬菜效益不錯,我們把這塊水田改為旱田。
看到徐蘭青種蔬菜效益好,附近村民都想跟著種。徐蘭青以紅綠園家庭農場有限公司為主體,成立潁上三得利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公司+農戶”的方式,目前已有60多戶農民入社。
徐蘭青:農場下一步,為了發展生產,帶動更多農民致富,我們公司與縣供銷社聯合當地群眾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目的是帶動更多的農民來把水田改成旱田,發展更多的蔬菜,滿足市場需要,帶動我們周邊的群眾共同致富,發展生產。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用發展的新理念來破解三農的新難題,后置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
今年,新疆昌吉州呼圖壁縣大豐鎮樹窩子村2000多畝辣椒出現賣難,通過不斷摸索,樹窩子村走出了一條“電商+深加工”銷售路子,而這也成為辣椒滯銷的“救命索”。呼圖壁縣大豐鎮黨支部書記、樹蓮山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建發:
楊建發:今年合作社又購置了20多萬的設備,有辣椒切絲機、粉碎機、還有去把機,把賣不掉的辣子進行深加工,做多種辣椒產品,每天能生產辣椒醬3000多瓶。網上銷售也是第一次接觸,抱著試一試的心理,通過網絡宣傳,有烏魯木齊的,有本地的,客商特別多,今年2000多畝地辣椒全部銷售完了。
目前我們合作社能生產辣椒醬20多萬瓶,辣椒面5萬瓶,辣椒絲是十幾萬袋,通過深加工模式,我們的效益非常不錯,今年合作社通過加工,整個一個冬天能有80多萬元的收入。
在文件安排的多項任務中,創新依然是關鍵詞,創新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姚景源表示,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將把建設電商平臺和嘗試金融創新作為必要步驟,為傳統農業插上標準和金融的翅膀。
姚景源:當然,從供給側改革的理念上講,第一就是創新,農業一定要把創新作為一個根本動力,顯然創新中就應當包括生產經營方式的創新、生產技術的創新,科技的創新 ,管理模式的創新,也包括互聯網+。去年一年我們看見基層農業搞互聯網電子商務很有效果,一個很偏僻的小山村產品通過互聯網,甚至面對國內和國際的市場,從這方面來說前景是很廣闊的。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