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的驅動力來源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結構變遷是農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動力,表現為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而結構變遷的驅動力則是來自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總量性矛盾,而是結構性脫節,即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之間的不匹配。農業需求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農產品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農業供給結構特別是農產品供給結構卻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約,導致農業供給和農業需求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一方面,大量的農產品過剩、滯銷,大量的農業生產力閑置;另一方面,農業方面大量的新興需求特別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說明,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方面出現了嚴重的結構性扭曲。
究其原因,首先,農業供需結構影響的因素不同,農業需求是快變量,農業供給是慢變量,這是導致兩者脫節的一個重要因素。其次,從我國農業供需結構來觀察,各種對農產品的安全、個性需求等新興需求不斷地涌現,但是并沒有在農業供給方面產生多大的影響。此外,每年政府投入農業方面的各種支持資金也很多,農業經營主體滿足于這些投入帶來的“政策利潤”不斷地在原有水平上擴張,從而制約了農業創新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有利于推進農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
二、農業電子商務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新的突破點
農業電子商務將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新的突破點和重要抓手,在于農業電子商務有利于推進農業供給與農業需求的對接,對促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是農業電子商務有利于加快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務便捷化,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二是加快建立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和生產體系,促進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匹配,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三是有利于加快實現農業的在線化和數據化,完善“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機制,提高基于數據的宏觀決策和管理水平,促進農產品供求總量、結構的平衡;四是有利于加快信息流引領技術流、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向農村集聚,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正因為如此,最近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針對農業電子商務的文件,例如《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方案》、《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也將在解決信息不對稱、流通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清晰、誠信體系不健全等方面,對訂單農業、精品農業的發展發揮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政府支持農業電子商務應致力于解決瓶頸問題,要“補短板”而不是替代市場
以農業電子商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然不是簡單地通過互聯網來改造傳統農戶或農業企業,正所謂并非“一網就靈”,而是深入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制約農業結構改革的一項系統工程。因此,政府在促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應致力于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制約農業電子商務的瓶頸問題,而不是把扶持重點放在建電商平臺、電商園區和企業招商等方面。
當前農業產業發展中制約農業電子商務的瓶頸問題突出表現在:一是農村物流成本高、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物流是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因素。當前我國農村道路倉儲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加之農村人口居住分散,業務分布散亂,鄉村地區快遞物流網絡建設成本高,成為制約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二是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及質量安全尚不能得到良好保證。單靠新穎奇特的營銷方式無法使農業電子商務深入發展,應加強農業電子商務與農業生產環節進而農業全產業鏈的良好對接,其中,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和質量安全就成為一個必須要突破的關鍵,迫切需要建立嚴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追溯和監管體系。
因此,政府下一步應致力于解決電商發展中的“短板”,避免替代市場,要讓市場在農業電子商務以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價格形成、優勝劣汰等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政府主要應聚焦在以下方面:一是創新財政支持方式,加大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加大對與農業電子商務發展最直接相關鄉村道路和倉儲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另一方面,適當提高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著眼于農業農村未來發展需要和趨勢而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一定超前性,改變“覆蓋面優先”的投入理念;此外,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根據不同物流相關基礎設施性質特點和外部環境,探索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提供,提高基礎設施投資效率。二是完善和創新監管,明晰激勵懲罰機制,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主要包括:1)突出源頭治理,加大對產地環境監測、保護、污染治理等投入力度,改善主要農產品產地環境。2)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建議在農產品優勢區域建立農藥產銷臺賬,推行實名購藥,實現高毒農藥和違禁添加劑的可追溯管理,并加強對農戶、農業企業和合作社的安全使用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技術指導。3)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大對具有鮮明的全國和區域示范作用的標準化生產基地投入,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產品生產,優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社會化服務。4)發揮市場機制,探索監管方式創新,在加強政府全過程監管的同時,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將具備條件的農產品檢驗檢測服務交給市場,政府可給予一定補貼,但對于暫不具備采購條件的地區,政府要承擔監管責任。5)構建明晰有力的激勵懲罰機制。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并對優質安全農產品進行適當獎勵、補貼或稅收優惠,形成優質安農產品的價格優勢,構建針對農產品生產者、消費者以及監管部門的鮮明、正向的激勵約束制度。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