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代表團指出,“三農”向好,全局主動。2015年3月9日,在參加吉林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強調,中國現階段不是要不要農業的問題,而是在新形勢下怎樣迎難克艱、繼續抓好的問題。今年兩會期間,3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再次強調,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人民網)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今,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各地各部門正根據中央統一部署,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眾志成城努力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但是由于技術、資金、土地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三農”問題的解決正遭遇“瓶頸”。接下來,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讓供給側改革給我們答案。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農業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只有通過改革,解除對人口和勞動、制度和管理、土地和資源、技術和創新等方面的供給抑制,農業經濟增長潛力才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
為了促進農業經濟大發展,要求我們要進一步立足農村實際情況,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農業農村工作體制機制,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一要突出區域特色,培育優勢產業。努力改變農業發展的趨同狀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積極實施產業化,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壯大畜牧、果品、蔬菜三大主導產業。二要加快特色主導產業基地建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推進主導產業向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高效化方向發展。三要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以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保證,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四要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途徑,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規范化流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村金融體制改革等,不斷改進“三農”工作方式方法,著力解決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瓶頸”問題。
總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農業改革的方向,讓農民充滿期待!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