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江蘇省農委主任吳沛良
農業現代化是新型城鎮化之路的起點。以農業現代化支撐新型城鎮化、以農村改革發展支撐區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才能真正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在實現過程中,最核心、首要的問題,就是要解決好“人”的問題。
緊抓農業現代化建設“人”的問題,省農委主任吳沛良近日提出,要加快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計劃“十三五”期間每年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三類職業農民20萬人,到2020年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達到50%。
提升“老農”,吸引“新農”,引進“知農”
2015年初,農業部將江蘇確定為新型職業農民整體推進試點省。吳沛良認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深化農村改革、發展現代農業、破解“誰來種地”問題的重大舉措。江蘇全省2600萬鄉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僅占30%。這其中,不僅是老人和婦女占據很大比重,很多務農農民的文化素質還較低:小學及未上學的比例達到5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不足5%。
“為此,江蘇省將考慮重點培育‘三類’農民:一是對農業生產有經驗的‘老農’。這類農民年齡在50、60歲左右,一直留在農村,長期從事農業,對農業抱有深厚的感情,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精耕細作的傳統;二是胸懷鄉愁、想返鄉創業的‘新農’。這類農民正當青壯年,一方面他們具有知識文化,在城市務工積累了資本,另一方面他們的根在農村,有返鄉生活的想法。他們很有可能成為新型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的創辦者;三是有學歷、能創新的‘知農’。他們既是農業生產的新生力量,也是農業‘后繼有人’的主體力量。”吳沛良說。
尤其是針對后兩類農民的培育與扶持,是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途徑。在推動與實現農業供給側改革中,只有這些具有豐富知識、掌握先進技術、善于經營管理、能夠引領創新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投資者和農業經營的決策者,才能成為先進科技的示范者和現代農業的引領者。
建立農民轉型升級通道,鼓勵“定向委培”
從2006年起,江蘇省連續三輪將農民培訓納入農村實事工程。截至2015年,全省累計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超過1600萬人次、農民創業培訓超過70萬人、職業農民培訓超過50萬人。江蘇省針對農民群體的培訓主要從農業生產技能、職業素養、農業政策法規、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營銷(電子商務)、創業能力等方面進行。按計劃,“十三五”期間,每年將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三類職業農民20萬人。到2020年,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達到50%。
與此同時,針對“知農”群體,鼓勵地方政府與院校合作委托定向培養,或建立其它長效的培育機制。“團省委、省農委聯合開展的涉農高校大學生涉農從業意愿調查顯示,如果有政策支持,愿意涉農就業的畢業生比例達到76%。”吳沛良透露。2015年開始,省農委與教育廳聯合對全省高校涉農專業應屆畢業生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培訓,“2015年,這項工作共計培訓大學生13380名,今年計劃培訓1.4萬人。在實際操作中,增強了大學生們的涉農意愿,也增加了他們選擇到農業領域就業創業的信心。”
新技術、新業態,培育多元化的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新時期,我國“三農”發展將面臨農產品價格下行和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乏力“雙碰頭”這一新形勢。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目標,吳沛良表示,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統一協調,農業、財政、教育、國土、稅務、工商、金融等相關部門間密切配合,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村產業鏈,保障農民持續增收。
“2016年我們在全省總結推廣50種以上的高效種養模式,建立一批結構調整示范典型,創響一批知名品牌,從而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結構,增加收益。”吳沛良說,與此同時,加大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力度,引導農民在農產品電子商務、休閑觀光農業等領域創新創業。
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全省涌現出很多新主體、新業態和新載體,集成了全新的發展理念、現代的經營方式和先進的科技裝備,初步展現出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模樣。如2015年全省利用網絡營銷農產品220億元,每年以20%以上的增幅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年接待人數超過1億人次,年綜合收入超過300億元。吳沛良認為,這些新業態都可以為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探索路徑、提供示范。
“這些新業態的形成,更多農業產業新主體的出現,都還要回歸到‘人’的問題。”吳沛良說,只有加快培育具有豐富知識、掌握先進技術、善于經營管理、能夠引領創新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奠定更富活力的人才基礎。(笪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日報 2016-03-2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