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導向下,農村金融機構應積極適應新形勢,應用新技術,以新理念、新工具、新模式不斷提升農村基礎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
“三農”發展的新趨勢、新特征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時期。在中央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補齊“三農”發展短板、拉長“三農”發展短腿系列重要決策部署下,“三農”發展呈現出新趨勢、新特征、新格局。傳統的以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為特征的“老三農”“小三農”,正日益被新主體、新要素、新市場、新業態為代表的“新三農”“大三農”所取代。
農村綜合改革全面提速,為“三農”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實施農村綜合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按照中央《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部署要求,以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為核心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試點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農村土地要素資源得到盤活,生產力得以釋放提升。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農業生產規?;?、組織化、集約化、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有4.7億畝耕地完成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有4.4億畝土地實現了流轉;全國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已有300多萬家,20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有87萬家,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48萬家,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2萬家。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大、實力強、與市場對接程度高,將極大增強農業生產的實力,豐富農民增收的渠道,有力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為“三農”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面對國內外農產品(12.27, -0.03, -0.24%)價格倒掛、農業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等難題,中央作出了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村產業加快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在這個大背景下,以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為特征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進程明顯加快,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農業經營各環節之間的利益聯結更加緊密,農業領域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深度融合,農業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新型農業經營形式全面普及,催生出一大批深加工產業集群和農產品倉儲物流基地。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5年底,我國148萬家農民合作社中,產加銷一體化或專門從事加工流通的占到50%以上;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銷售收入突破7.8萬億元,帶動農戶達到1.22億戶。此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還有力地促進了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功能農業的發展,2015年全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達180萬家,年經營收入達3500億元。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代表著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將促進我國農業由“做大”向“做強”轉變。
“互聯網+”廣泛推廣應用,為“三農”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近年來,隨著通信技術、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手機、電話等通訊工具在農村地區基本普及,互聯網與農業農村的聯系日益緊密。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目前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已接近30%,農村網民達1.8億多人,在農村地區新增網民中,近70%使用手機上網。在國家“互聯網+”大戰略下,現代農業“互聯網+”行動也深入實施,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在“三農”領域廣泛應用,涌現出了農業資金眾籌、農村電商平臺、“三農”信息云服務等一大批“三農”新業態,網上銷售、到戶配送、互聯網信息服務已成為“三農”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城鄉一體化進程深入推進,為“三農”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2015年底,中央召開城市工作會議;2016年又專門下發《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在內生動力和外部政策的推動下,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進程明顯加快。在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同時,各級政府還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科教文衛事業發展,因地制宜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同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目標引領下,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832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的投入也不斷加大。
金融是經濟運行的血脈,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在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體系中,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涉及面廣、服務難度大、需求更為迫切。新時期,“新三農”“大三農”的快速發展,為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加快發展提供了新的手段;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為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加快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建設進入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創新推進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主線,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全面部署。新時期加強和改進農村金融服務,也要按照供給側改革要求,針對“新三農”“大三農”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趨勢,瞄準“三農”發展重點領域和服務短板,主動優化供給方式,強基礎、調結構、補短板、擴供給,突出加強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為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注入強大的金融正能量。
搭建廣覆蓋的服務渠道體系,著力做好“便農”金融服務。服務覆蓋面是國際上公認的、評價一國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水平的核心標準之一。近年來,在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金融服務網絡不斷向廣大農村地區延伸,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覆蓋面不斷擴大。但也要看到,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的可得性還不高,偏遠地區農民辦理金融業務還免不了大費周折,建設廣覆蓋的金融服務渠道體系,仍然是增加農村基礎金融服務供給的關鍵一環。
目前,農業銀行(3.120, -0.01, -0.32%)已經在縣及縣以下地區設立網點1.27萬個,覆蓋全國所有的縣域,還正在向鄉鎮一級延伸金融便利店,盡可能覆蓋服務觸角。在擴展物理網點的同時,農業銀行還大力發展線上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積極實施“金穗惠農通”工程,已有服務點64.9萬個,行政村覆蓋率達76%;建設互聯網“三農”金融服務平臺,已在21家分行上線推廣,在山東臨沂與龍頭企業合作,開展了“四通四融”農村電商服務,效果較好。下一步,農業銀行將加快建設“四位一體”(物理網點、自助銀行、“金穗惠農通”工程、互聯網“三農”金融服務平臺)的農村金融服務渠道體系,加載更為豐富的產品與服務功能,對接更多的公共信息平臺,真正做到“便農”。
創新農戶信貸產品和服務,著力做好“富農”金融服務。在“三農貸款難”中,最為突出、解決難度最大的是“農民貸款難”。從客觀來看,因農業受自然條件影響大的波動性和農民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及風險分擔機制,都影響了農戶信貸供給。從供給側角度分析,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進一步厘清農戶信貸服務的重點領域。在堅持普惠的同時,應著力“抓兩頭”。一頭是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家庭農場、農業大戶、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集約化、組織化、社會化程度高,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著引領作用,應該成為基礎信貸服務的重點。2015年,農業銀行共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20萬戶,貸款余額369億元,新增195億元;支持專業合作社及社員8.1萬戶,貸款余額143億元,新增69億元。另一頭是貧困農戶。這是落實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村金融機構義不容辭的責任。2015年,農行在832個國家扶貧重點縣貸款余額5907億元,較年初增加636億元;增速12.06%,高出全行2.18個百分點。2016年計劃新增貸款750億元以上,力爭達到1000億元,帶動100萬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對具備條件的貧困地區行政村,要力爭實現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
另一方面,要進一步依靠創新破解“農民貸款難”。創新要突出問題導向,比如,針對農民缺乏抵押物的問題,推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等產品;針對農民融資需求小、散、頻、急的特點,下一步要研發大規模、小額度、批量化、簡單化、模型化的產品服務模式;針對風險分擔機制缺位的問題,農行在19家分行建立了政府增信機制,爭取地方政府出資設立“三農”擔保機構或風險補償基金,以撬動更多信貸資源。
實施多項優惠政策,著力做好“惠農”金融服務。從調研中反映的情況看,農民既希望用得到金融服務,也希望用得起金融服務,降成本也是加強和改善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重要方面。農業銀行一直堅持讓利于農,對惠農卡工本費、小額賬戶服務費、年費實行“兩免一減半”的政策;向“金穗惠農通”服務點免費提供轉賬電話、POS等電子機具;堅持以低于當地同業10%~30%的利率發放農戶貸款,努力為農民節省利息支出;免收農村小微企業7項承諾類費用和12項顧問類費用,下調“三農”客戶17項結算類收費標準等,為“三農”客戶節省費用開支。此外,農行依托惠農卡和“金穗惠農通”工程,代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縣1366個,代理新農合縣825個,代理涉農財政補貼、農村公用事業(2171.312, -8.01, -0.37%)等其他項目8425個,為歸集發放農民的“養老錢”“保命錢”“補貼錢”提供了既免費又安全的直通車,間接地達到了降本惠農的效果。
加強金融風險管理,著力做好“安農”金融服務。金融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了可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用得不好也可能給農民造成損失,甚至背上財務負擔。因此,在增加農村基礎金融服務供給的同時,也要注意相應加強風險管理,確保好事辦好。一方面,要把好信貸準入關,根據農戶的需求特征、財務實力、生產周期、抗風險能力實事求是地提供信貸支持,避免讓農民超出自身還款能力過度借貸。要強化信貸運作過程中的操作風險管理,確保信貸資金真正由農民貸、用、還。另一方面,要主動加強農民金融知識教育,幫助農民了解金融、接受金融、用好金融。2015年,農行共舉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班1252期,累計培訓了4.5萬名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主。在有的省區,農行與地方政府加強合作,共同探索實踐了“農村金融自治”模式,推行農戶貸款“客戶自薦、擔保自組、借款自主、用款自律、服務自助、守信自勵”,既擴大了農戶信貸投放,又強化了農民的金融意識。
增強農村基礎金融服務能力的設想與建議
發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扶持弱勢領域和弱勢群體,是踐行普惠金融理念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針對農村基礎金融服務點多、面廣、量大的特點,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引導、鼓勵、支持農村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手段,提高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獲得性和滿意度。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公益性強,各級政府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幫助農村金融機構在提供基礎金融服務的同時實現商業可持續。可以考慮比照國家對西藏金融機構的補貼政策,對青海、四川、甘肅、云南四省藏區以及新疆、廣西、內蒙古等偏遠地區的金融分支機構實行補貼,使當地專注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不吃虧。參照農機補貼政策,對金融機構在偏遠農村地區布放ATM、轉賬電話、POS機、自助終端等設備,在設備采購時給予一定補貼,有效降低服務成本。鼓勵各級政府加快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出資設立“三農”風險補償基金,提高風險分擔和補償能力。
加強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已成為制約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建議進一步完善農村支付結算體系,可以考慮對金融機構設立農村網點、服務點等進行優先審批,并對農村地區跨行、跨區域的轉賬、匯款、結算等業務實行手續費減免政策,有效緩解農村地區金融服務難、服務貴的問題。進一步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推動建立區域性或地方性的農村產權交易流轉平臺,完善相關產權確權登記、評估、交易流轉以及法律、會計等相關服務,建立有效的處置機制,為金融機構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貸款創造條件。
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加快農村金融立法進程,以法律形式明確政府、金融機構等主體的責任和義務,對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農村金融立法既要將政府支持農村金融的政策措施上升到法律層面,也應明確將發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作為全部金融機構的責任??蓞⒖加《?、巴西等國的做法,規定商業銀行在城區設立網點的同時,必須按照一定比例,在農村地區設置一定數量的網點;設立農村基礎金融發展基金,合理確定征繳比例,主要用于補貼在中西部貧困地區開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
改善農村地區信用環境。這是增加農村信貸供給的重要前提。應聯合農村金融機構、互聯網征信公司等各方力量,進一步擴大信息采集覆蓋面,有效實現數據共享,加快建設較為完備的農村征信體系。鼓勵各級政府和金融機構廣泛開展“信用村”“信用戶”建設活動,在貸款額度、還款方式、利率定價等方面對守信農戶給予適當優惠,通過正向激勵增強農民的誠信意識。進一步加大保費補貼力度,支持保險公司創新農業保險險種、開展涉農保證保險等新業務,建立和完善保險與信用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機制。
加快互聯網等技術的推廣運用?;ヂ摼W、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與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結合,是提升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可得性的重要手段。應進一步加快農村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實施進度,提升農村信息化水平。將互聯網知識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重要內容,引導更多農民“觸網”。鼓勵金融機構加大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產品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應用力度,對金融機構開展互聯網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創新給予規范和指導,同時嚴厲打擊農村地區利用互聯網金融進行金融詐騙等行為。
作者系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金融雜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