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熱點話題 > 農業供給側

沈萌:通過供給側改革引導中國農業轉型升級

[ 作者:沈萌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5-09 錄入:王惠敏 ]

供給側改革,并不是簡單的行政命令式關停并轉、做減法,而是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導各經濟主體,壓縮低附加值的、粗放式發展的、高耗能(水)高污染的產能,并將由此釋放出的資本、勞動力、市場份額向高附加值的、集約式發展的、綠色環保的產能轉移,從而更大程度地滿足隨著經濟持續發展而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所以說,供給側改革是減法與加法并舉的過程,一方面淘汰低水平重復建設與競爭的產能、清理“僵尸企業”,另一方面通過產能迭代創造出包括技術研發、裝備置換等新興市場空間。

除了工業方面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中國的農業同樣也需要進行一場供給側改革,而農業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甚至要比工業和服務業領域的更深刻、更重要。自1978年在農村開展“包產到戶”、打破“大鍋飯”后,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使得中國農業生產進入責任權利相對統一的小農模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激發了廣大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釋放了農業生產的活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包括農村在內的廣闊中國大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制造業突飛猛進、城鎮化如火如荼,卻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農村土地撂荒、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現實性難題。

目前,中國農業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在單位規模、科技貢獻率、生產效能等方面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在農產品市場價格部分放開的背景下,中國農業生產者在成本、質量等方面尚無法與國外先進農業企業進行有效競爭。現行國家農業補貼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但客觀上也促使農民放棄對農業生產的長期統籌安排、更集中著眼于短期收益考量,同時農業補貼也埋伏下未來國際農產品貿易爭端的潛在風險。

包括大豆、玉米等主要農產品的對外依賴度,近年來也是不斷提高,而另一端卻是中國農民種糧虧、賣糧難、離糧慘(指外出務工生活艱辛)的窘境,為什么一方面中國大量進口農產品,而另一方面中國自有農產品卻遭遇市場冷遇?問題的癥結,就在于中國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回顧曾經堅守國產大豆壓榨的黑龍江九三油脂集團,最后不得不在市場的巨大壓力下放棄使用國產大豆,轉而進口國外大豆,其負責人曾經百感交集地表示,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相比,不僅僅價格高,而且出油率低,不是九三不愿意支持國產大豆,而是如果九三不用進口大豆,那么九三就會被市場淘汰,九三集團的眾多職工就要面臨下崗失業的風險。可見,在面對中國消費者日益提高的對糧、油、菜、乳、肉、蛋等農產品消費要求的同時,中國的農產品生產者并沒有與時俱進,并不能滿足這一巨大的市場需求。

之所以中國農產品市場產生了供給與需求的巨大落差,是因為在現代農業日新月異的今天,小農模式的生產結構已經無法適應快速增長的市場多樣化節奏,當中國農民剛剛用小功率拖拉機替換耕牛鐵犁時,國外的農民已經用上大數據、無人機,當中國農民還在炕頭盤算明年種啥才能填補今年的饑荒時,國外的農民已經利用金融市場鎖定了明年的收益,一邊是慎始慎終卻依然朝夕難保,另一邊是高歌猛進同時旱澇保收。中外農業現狀的差距,就是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根本原因。

如果中國農業可以轉型升級,那么將可以進一步釋放富余農村勞動力;如果中國農業可以轉型升級,那么將可以進一步降低農產品對外依存度;如果中國農業可以轉型升級,那么將可以進一步帶動農業生產資料產業的快速發展。如果中國農業要轉型升級,那么就需要通過供給側改革來引導。

首先,推動農業生產資料產業的科研投入。古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打造現代化高效農業,必然需要建立在現代化高效農業生產資料的基礎之上,試想如果農業生產資料效能水平低下,那么如何能夠奢望以刀耕火種去挑戰飛機大炮?雖然,已經有一些國有或民營企業意識到先進的農業生產資料對于先進的農業的重要性,比如中國化工集團近期準備斥資430億美元收購全球領先的種子與農藥生產商瑞士先正達公司,但如果想真正將先進科技融入進歷史悠久的中國農業仍然需要本地消化,不然不過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舉個例子來看,農業生產具有季節周期屬性,農忙時節會造成包括農機駕駛員在內的農業技工短缺,一方面造成人員成本徒增,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延誤農時。如果能夠開發出基于衛星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農機,那么不單可以降低農機使用成本,還可以提高農機運行效率。目前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基本組網完畢,其覆蓋范圍與定位精度完全可以滿足農機在無人駕駛狀態下的導航需要,同時,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經緯度定位功能,能夠更加精準地記錄原本被分割到戶的小塊農田面積及位置,便于未來打破小塊農田間的縱橫阡陌,實現更大程度的機械化生產管理。

同時,包括我國科技企業在內,都已經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開發,而與上路行駛的無人駕駛汽車相比,無人駕駛農機所需要面對的環境更加簡單、更加可控,也更具可行性。第一步,可以在現有農機上安裝測試衛星導航的無人駕駛系統;第二步,再開發完全符合衛星導航與無人駕駛特點的新型農機。

其次,完善農產品價格發現傳導與對沖機制。中國的農產品期貨市場已經建立若干年,但市場交易主體仍然以非農投資者為主,真正農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卻少在其中,使得金融市場無法有效反哺實體經濟,造成農產品期貨市場“脫實入虛”。在通訊技術日臻普及、特別是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無論是國內外的農產品交易價格信息,還是影響農產品生產銷售的天氣信息,都完全可以送到田間地頭,農業生產者通過手中的智能手機,就能完成各種信息的匯總、判斷與決策。甚至可以暢想,在云計算與大數據的支持下,各類農業信息,可以直接與智能化農機相結合,實現完全自動化的農業生產。

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一些農業互聯網公司的APP集中了包括農資信息、農技傳播等功能,在部分農業生產基地,協助農業生產者掌握更多農產品產銷信息,做到更精準地安排農業生產、更高效地運轉農事流程,如果未來可以通過基于位置服務(LBS)搜索附近閑置農業生產資料或現場農技師、形成農業生產資料的分享經濟模式或是通過互聯網金融服務提供農產品價格發現或交易建議、形成農產品產銷套期保值對沖波動風險,那么將極大地保護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和利益,促使農業生產者進行更大規模、更長遠的農業生產整體規劃。

最后,以補貼引導農業生產者革新的積極性。現行的農業收儲價格補貼機制,可以保障農業生產者的最低權益,但一方面農業補貼歷來都是各國貿易爭端中的重頭戲,另一方面長期進行補貼也不利于農業產業進行改革。因此,為了既保證農業生產者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利潤風險最小化,也推動農業生產者積極引進吸納先進農業生產資料、運用現代化農產品信息平臺,國家在一段時間內維持農業補貼的同時,清晰準確地將補貼向農業生產的轉型升級傾斜、將財稅優惠與先進農業生產資料或現代化農產品信息平臺的實際應用績效掛鉤,扭轉靠補貼過日子、得過且過或是套取國家經費、不務正業的弊端。

中國農業的供給側改革,覆蓋面廣、影響力大,雖然困難重重,但卻是必經之路。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已經極大推動了中國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與之相比,中國的農業在一定程度上拖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后腿,一方面歷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貫徹落地的過程中,缺少工業或服務業的執行力度,另一方面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的農業轉型升級,有著始終處于單兵作戰的先天性不足。每年國家都會不斷發布有利于農業生產、農業轉型、農業改革的重大政策,但由于農業、特別是傳統農業在認識中根深蒂固的落后印象,導致社會資源無法主動向農業領域傾斜,或者說農業只能是抱著政策的金飯碗等靠要,因此通過供給側改革引導中國農業轉型升級就勢在必行,這不僅關系到億萬中國農業生產者的根本利益,也同樣牽涉著中國經濟能否繼續以中高速發展、廣大城鎮居民的日常生活是否具備基礎保障等諸多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問題。

作者系香頌資本董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最新午夜福利网址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啪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大全 |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 亚洲中文字幕另类小说 | 漂亮少妇被强了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