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短板是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難題,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更顯得異常突出。提速農村經濟發展,是貫徹落實協調發展理念和補短板的重要舉措。分析造成農村經濟短板的癥結所在,尋找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招數,無疑成為化解城鄉不平衡發展矛盾的現實選擇。
一、農村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供給不足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的提出,為我們分析農村發展滯后的原因提供了新的思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把握兩個要點:一是供需矛盾中供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供給這個關鍵。經濟發展要從以前投資、需求、出口三駕馬車拉動,轉向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推動。二是當前的供給側結構不平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城鄉經濟不平衡。農村經濟滯后,形成短板,根本原因是對農村的供給不足。城鄉發展有很大差距,必須補短板。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對農村經濟的供給。
二、推進
第一招: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供給的改革。
要改變供給不足狀況,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農村的產權制度。農村發展滯后的深層原因是產權制度的缺陷,主要問題是產權不明晰、流轉不暢。由于產權不明確,農村資源不能市場化,不能在市場運作中增值,農民收益就很少。因此,要進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一是確權。加快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將農村土地使用權明確為可抵押的財產權,保障農民的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處置的權利。目前要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二是流轉。通過農村承包土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的聯營、入股或兼并、破產等引取的轉移等方式,推動土地的流轉。三是完善市場。逐步推進農村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平等進入市場,建立城鄉同股同權的土地市場。四是建立以股份方式為特點的共享、持續的利益分配機制,讓農民和集體共享土地改革的成果。
第二招:金融供給的改革。
發展農村金融是產業結構轉型的方向。眾所周知,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而第三產業的重點是金融,金融的重點是農村金融。全國農村金融機構占銀行業金融機構比重僅為12.91%,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新動力就在農村金融。
發展農村金融關鍵在于三個創新:金融組織創新、金融產品創新、融資擔保創新。
農村金融組織創新。第一,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組織結構。推動農村金融發展也要調整結構,形成國有金融、股份制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的多元化結構,尤其要發展民營銀行、股份制金融,當前要重視發展村鎮銀行、民營銀行、農村金融合作公司、農村金融租賃公司,等等。第二,組建金融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第三,組建農業保險公司。
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推進“公司+農戶+經銷商”的農業產業鏈金融產品、“農民+公司+擔保+信貸”的融資產品、“貸款+保險”的農村金融保險融資產品。
農村融資擔保方式創新。擴大擔保物的范圍,如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農機具抵押擔保、農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也可采取“擔保公司+合作社+銀行擔保貸款”等。
第三招: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目前,“互聯網+”在農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據統計,我國農村網民人數已經超過2億,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逐步推廣,農村市場勢必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下一個藍海,農村電子商務勢必為“互聯網+農業”插上“金翅膀”。
要改變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的認識。電子商務在農村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城鎮,導致農民對于電子商務的認識依舊停留在比較初級的層次。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首先要改變農民對于電子商務的認知和了解。
依托農合機構,打造“農合機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新模式。農合機構長期扎根、服務于農村,農村地區對于農合機構有較強的認同感。依托農合機構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能給農村地區發展電子商務提供有效的幫助和支持,有利于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
政府要為農村電子商務打造“五個平臺”。即:電商人才平臺、電商服務平臺、電商產業平臺、電商文化平臺、電商制度平臺。
作者系廣東省政府參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日報 2016-06-2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