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農,天下之大業也。”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召開的又一次重要會議。會議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農村農業工作的主線,總結“十三五”開局之年的“三農”工作,分析當前農業農村形勢,部署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為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指明了主攻方向和工作重點。
“農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三農”工作一直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中之重。今年以來,農業農村發展繼續保持穩中有進良好態勢,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結構加快升級,而供給結構調整相對滯后,農產品供不應求和積壓滯銷現象同時存在,供需失衡的結構性問題日益顯現,成為制約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突出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田間地頭與百姓餐桌的“錯配”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存在,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并且主要是結構性、體制性問題。牽牛要牽牛鼻子,拎衣要拎衣領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明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切中了問題的要害,抓住了強農興農的根本,具有重大意義。只有按照中央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把握原則、明確重點,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結構性問題,推動農業從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凡事有其要,執其要者事成。”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目標明、方向明、途徑明,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具體講,就是要優化產品結構,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優化經營結構,把促進規模經營與脫貧攻堅和帶動一般農戶增收結合起來;優化區域結構,建設好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優化產業結構,著眼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系農業的長遠發展,在方向性問題上不能出偏差,不能犯顛覆性錯誤。只有守住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三條底線,才能蹄疾步穩、穩中求進,逐漸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業供給體系,為農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和活力。
基層天地廣闊,“三農”大有可為。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是“三農”工作的美好愿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讓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貫徹落實好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決策部署,明確任務、合力攻堅,凝神聚力、真抓實干,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進展,不斷開創“三農”工作的新局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