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京新發展產業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李繼凱
特色小鎮建設是“十三五”時期城鎮化的重要任務,一定要正確把握當前特色小鎮建設的內涵,避免走入誤區,更不要搞成地方房地產、政績工程,要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和特色,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之路。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晶晶
離6月30日還有不到10天的時間,值得注意的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日前下發的《關于做好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要求第二批300個國家級特色小鎮在6月30日前申報完成。這是全國特色小鎮繼2016年10月公布首批127個名單后,面臨又一次擴容。
近一個時期,在國家發展戰略與多種政策的驅動下,特色小鎮成為全國發展的熱點、焦點,各級政府、各類社會組織、資本投資機構、產業企業等紛紛投入到特色小鎮的建設“大潮”中。如何避免特色小鎮發展中存在的誤區和問題?如何正確把握當前特色小鎮建設的內涵,更好地發展特色小鎮?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了北京新發展產業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李繼凱。
特色小鎮:培育“新動能”帶動村鎮經濟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科學合理地建設特色小鎮有哪些必要意義?
李繼凱:早在去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
當前,在中國社會經濟處于轉型升級、經濟發展需要培育“新動能”的新形勢下,國家推出特色小鎮建設,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與戰略目標:一是統籌城鄉促進協調發展。目前我國大城市建設面臨生產、生活成本高以及生態環境等問題,新農村建設規劃相對遲緩、基礎設施不完善,而特色小鎮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載體,特色小鎮的建設增強小鎮吸納周邊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改善村鎮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帶動村鎮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
二是搭建傳統文化傳承創新載體。我國地方文化底蘊深厚、豐富多彩,傳統農村鄉土文化與當前時代文化正在產生碰撞。目前,我國鄉村治理、鄉村文化與城市文明需要聚合點,而特色小鎮建設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載體,彰顯了當地特色傳統文化。
三是特色小鎮重點聚集培植一批產業。產業是經濟的支撐,只有發展好產業,才能保障特色小鎮建設的長遠、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通過全國特色小鎮建設可以配置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市場生命力的特色產業。
四是特色小鎮建設可激活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在當前地方政府發展壓力大、投資壓力大、債務壓力大的現實情況下,充分吸引、帶動社會資本、產業資本、投資資本參與特色小鎮建設,可以引入市場資本投資、建設、運營、管理進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例如,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征集通知中,明確指出過多依賴政府的特色小鎮建設項目不予審批通過。
五是促進社會治理與人民發展水平提升。特色小鎮可以吸納社會資本投資、培育特色產業、發展地方經濟等,不僅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解決當地農民就業、當地生活、當地創業,也可以實現人民的安居樂業,還可以促進鄉鎮治理模式創新與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與發展。
特色小鎮建設要避免陷入誤區
中國經濟時報:當下,全國各地,省級、市級的特色小鎮審批、建設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您認為在全國特色小鎮“浪潮”之下,從發展的實際情況看,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還有哪些問題和制約因素?全國特色小鎮建設應避免陷入哪些誤區?
李繼凱:在目前全國發展特色小鎮的“浪潮”之下,從實際情況及水平來看,特色小鎮發展不僅存在著諸多認識“誤區”,從建設效果來看也出現了諸多問題與制約。如一些特色小鎮變相成為房地產企業的“漂亮外衣”;一些地方特色小鎮成為政府靠財政投資的“公益項目”,這不僅不能帶動經濟發展,還可能成為地方政府沉重的“債務包袱”;還有一些特色小鎮成為靠“美麗包裝”而無產業支撐的“空鎮”,帶來長期發展的重大隱患;另外一些特色小鎮建設僅僅是某些產業、企業、產業園區簡單化“照搬復制”,而沒有“鎮”的體現。具體來看,特色小鎮的建設從理解認識到投資、管理、運營、方式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應避免以下“誤區”。
首先,特色小鎮不可側重房地產建設。目前,相當一部分特色小鎮建設打著“特色小鎮旗幟”,實則仍是房地產開發項目,文化小鎮成了文化地產,特色小鎮成了特色房產,通過特色小鎮特殊政策變相獲取土地,賺取商業地產的價值。
其次,特色小鎮建設應避免增加地方財政支出負擔。一方面,地方政府財政壓力過大,尤其是基層鄉鎮根本沒有特色小鎮建設投資實力。而一旦過多依賴地方政府投資,或者依靠財政擔保的“PPP模式”開展特色小鎮建設,必定成為地方政府的沉重債務負擔。
再次,特色小鎮建設運營要避免成為政府管理的“市場化怪胎”。特色小鎮應該充分發揮產業與市場的作用,不能單純成為政府創造“政績”的“形象工程”,也不能成為政府參與、干涉市場化與產業化發展的“市場化怪胎”。根據我們的調研了解到,部分特色小鎮發展由政府建設、包攬管理運營,實際上等于政府按照自己的主觀思維方式去創造市場、發展產業,這不僅嚴重違背了市場規律與產業發展規律,還可能會帶來十分嚴重的發展后果。
把握“特”“色”“產”“業”“小”“鎮”內涵
中國經濟時報:你認為特色小鎮到底應該怎么建?特色小鎮建設應把握哪些內涵?特色小鎮建設需要把握什么要素與要點?
李繼凱:我認為,要想做好特色小鎮這篇“大文章”,實施好特色小鎮這個大戰略,發展好特色小鎮這個“大動能”,必須要正確認識特色產業小鎮建設的內涵,深刻把握特色小鎮建設的要點、要素,如此才能實現我國特色小鎮建設的重大目標。
首先,“特”為特色小鎮建設之“魂”。特色小鎮的建設要有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特殊的地理環境、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特色小鎮是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定位“一鎮一業”,突出“特而強”;特色小鎮功能集成“緊貼產業”,力求“聚而合”;特色小鎮形態打造“突出精致”,展現“小而美”;特色小鎮運作機制是“破舊去僵”,做到“活而新”。
其次,“色”為特色小鎮建設之“神”。色,為特色(突出特點)、顏色(生態)、景色(景觀)。即心中有特色、眼中有綠色、生活有景色。突出特色、強調綠色、注重景色應該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特點。尋找特色小鎮自身強、特、新的產業品牌特色、文化建設特色、建設方式特色,依托優勢資源進行有重點、有主題地開發;在文化品牌方面,結合歷史文化和現有文化找出特色文化,還要發展出新文化品牌;在環境品牌方面,從源頭上發現和了解當地的生態環境,包括自然資源、地理地貌、氣候、生態、生物物種等。找出真正有特色的環境品牌資源,在保護的同時,合理開發;在服務品牌方面,結合智慧城市的時代需要,結合其他品牌要素的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全面、細致的服務。
再次,“產”是特色小鎮建設之“骨”。人之骨骼為支撐,而產業就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支撐與支柱。“產”要實現就業有產、生活有產、建設有產、發展有產、服務有產,也就是產業可以解決人民就業、生活、發展等問題,同樣,人的就業、生活、發展都可以提供產業發展機遇與機會。培育特色小鎮的關鍵是發展特色產業,依靠產業集聚人口、發展經濟、提供服務,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實現產鎮統籌和協調發展,促進從小鎮資源到小鎮產業,從小鎮產業到小鎮經濟,從小鎮經濟到小鎮發展,為中國特色小鎮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和支撐。
第四,“業”是特色小鎮建設之“態”。態即形態、業態。產業發展要主導有業、配套有業、多業有業、服務有業、跨界有業。在小城鎮區域范圍內,要結合各自條件和發展階段,進一步挖掘產業內涵和潛力,推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發展好各種業態,培育好多種產業,形成“產業有主導、多業互配套、業態多創新”的特色小鎮產業發展特色。
第五,“小”是特色小鎮建設之“形”。特色小鎮建設具有靈活的機制與條件標準,不會設立面積、規模等限制,即面積可小、產業可小、人口可小、規模可小、級位可小,一個小規模人居聚落能夠依據可靠資源樹立適宜產業,能夠靈活依據所在地可靠產業進行地理關系配合,個體雖小,卻可逐漸開展依靠數量優勢成鏈、成帶、成網絡,此地進展不掣肘于彼地情況,能夠分散實施,也能夠彼此呼應形成系統。
第六,“鎮”是特色小鎮建設之“體”。鎮是特色小鎮建設的平臺和載體,即村城有鎮、社區有鎮、市場有鎮、治理有鎮、居業有鎮,特色小鎮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鎮”,既不是行政區域,也不是一個行政單元,而是以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特色區域、特色發展來突出市場化,同時又承擔行政管理與服務功能“小特區”。既有創業創新“因子”,又有產業與經濟發展的“烙印”,還有社區化管理治理的“義務”,最后有承接、連接城鄉社會發展的“責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