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垃圾的產生與去向
垃圾的產生有一個過程:商品—使用—丟棄—垃圾。那么農村的商品從哪里來?大部分是從商店、小賣部、超市、集市等地方買來的,這些商品都是從農村以外地方運來的。農村是全球物流中的一個環節,是一個末端環節。
一般地說,農村垃圾主要有三個去向:一是露天堆放,堆放在農村的一些空地、荒地、洼地等地方;二是扔到水里,在有河、有湖、有池塘的地方,許多垃圾直接被扔到水里了;三是露天焚燒,因為農村垃圾中一些不能自然降解的成分,如塑料、橡膠等,日積月累垃圾量較多時,農民很自然地就采用燒的方式來實現減量,找一個人少的地方、在人少的時間直接燒掉。燒垃圾對空氣和人類健康的危害顯而易見,但事實上,在農村、在鄉鎮,我們調查發現很多鄉鎮露天堆放場同時也是垃圾露天焚燒場。
發達國家農村垃圾治理經驗
我們研究發現,發達國家的生活垃圾管理經過四五十年的發展,已經普遍實現了全范圍垃圾清運和處理。在這個過程中,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工作重點。
(一)第一階段,主要是禁止露天焚燒和露天堆放
以美國為例。1976年,美環保署剛成立不久,頒布了RCRA政策,其中SubtitleD,Section4005要求發布一份《美國露天填埋場名錄》,并要求這些填埋場在5年內要么改造達標,要么關閉。1979年這個名錄發布了,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至少有360000座非危險廢物填埋場。通過約十年的努力,1988年美國垃圾填埋場數量減少為7924座。以后依然逐年減少,2000年減少到2142座。2012年減少到1908座。
德國也是如此。德國從1990年開始大規模地關閉簡易填埋場,大概用了三年時間,德國的垃圾填埋場數量從1990年的8273座減少到562座。小填埋場要達到嚴格的環境標準,費用非常高,經濟上非常不劃算,所以各國都是以關閉為主,極少新建。目前,我國仍有一些地方在鼓勵建設小填埋場,如一鎮建一座衛生填埋場,造成大量資金浪費。
(二)第二階段,逐步關閉小規模的、不規范的設施,外運到集中的、規范的處理設施
以日本為例。日本環境省在《環境統計集》中,把生活垃圾焚燒廠分為四種形式:(1)固定爐排序批式,平均規模8-10噸/日,從1976年的571座逐年遞減到2011年的36座;(2)機械爐排序批式,平均規模20-25噸/日,從1976年的1039座逐年遞減到2011年的296座;(3)準連續式,平均規模70-80噸/日,從1976年的29座逐漸增加到1996年的383座,以后又逐年遞減到2011年的221座;(4)全連續式(平均規模約300噸/日),從1976年的310座逐年增加到2011年的658座。對于日本而言,曾花費很大的精力研發各種小焚燒爐,最終發現小焚燒爐成本高,環境達標困難,不經濟,逐漸都關閉了,現在很少再興建小規模焚燒廠。
(三)第三階段,加強垃圾分類回收,促進資源利用
發達國家也注意到把分散的垃圾統一清運、集中處理費用很高,于是千方百計在滿足環境標準的前提下,合理地降低成本。主要方法有垃圾分類、垃圾分流,制定鼓勵政策、利用價格杠桿等,其最終目標是物盡其用。
以丹麥為例。首先,丹麥的垃圾不論農村還是城市,都不可以亂扔。其次,丹麥施行了垃圾處理的階梯價格機制,如垃圾填埋處理費約1000丹麥克朗/噸、焚燒處理費用約500丹麥克朗/噸、資源回收費用約200丹麥克朗/噸、再生資源免費回收。這樣就用經濟杠桿引導了居民自覺實現再生資源物質回用,剩下的進焚燒廠能源回用,于是丹麥只有2%的垃圾進填埋場。然后,丹麥建設了許多很漂亮的、分類精細的再生資源回收站和現代化的垃圾焚燒廠,并嚴格控制衛生填埋場庫容的使用。
丹麥的再生資源回收站,垃圾分類非常精細,一般可達30種以上,以居民自行送運為主。居民扔垃圾的過程,與我們去超市購物正好相反。丹麥維堡市郊區的市民家中的垃圾按分類要求在家中分類貯存,約半個月才把家中的十幾個垃圾袋(并不是每次都有所有品種的垃圾)用汽車拖到離家最近的再生資源回收站,把各種垃圾袋里的垃圾按要求扔到相應的地方,整個過程一般需要2至3個小時。
我國農村垃圾治理途徑
(一)要建立正確的“是非觀”
我國農村垃圾治理第一要務是要建立正確的“是非觀”。這里有一個關鍵問題,農村環境容量大,農村垃圾的一點點污染要不要緊?露天分散焚燒有一些污染要不要緊?填埋污染周邊一點土地要不要緊?目前仍有較大爭議!而筆者的態度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非觀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認識問題,是思想問題。
有哪些“非”:第一,農村垃圾丟在河里是不對的!第二,農村垃圾露天焚燒是不對的!第三,農村垃圾露天堆放是不對的!第四,當“鴕鳥”也是不對的。所謂“鴕鳥”就是看不見垃圾就認為沒有垃圾,垃圾被露天燒掉了,或被偷埋到偏遠地方了,都認為是好的。
有哪些“是”:第一,農村垃圾處理的終極目標是不污染環境、不危害人類健康。第二,農村垃圾中的資源應盡可能回收循環。第三,對環境有危害的農村垃圾應集中規模化處理,并對污染物進行處理。
(二)認識農村垃圾背后的經濟問題
事實上,每一次垃圾處理的進步與升級都需要資金投入的升級,從路邊堆放到雇人清運要增加投入,從簡易填埋到衛生填埋需要增加投入,從衛生填埋到焚燒發電需要增加投入,現在農村垃圾從隨意丟棄到規范治理也要增加投入。
很顯然,農村清運出來的成本會很高,而且越偏遠的、越窮的地方,垃圾轉運費用越高;這些地方人口分散、垃圾分散,垃圾收集費用也很高!怎么辦?只能開源節流。首先是開源,千方百計去籌錢。一是去掙錢,搞活經濟、促進發展、增加村級經費;二是去收錢,污染者付費、誰污染誰治理、村民集資;三是去喊錢,積極爭取各種各級政策資金支持;四是去創新,如將賺錢的事情與不賺錢的事情組合打包。其次是節流,千方百計降低成本。一是發動群眾運輸,鼓勵村民利用外出辦事自行運輸自己的垃圾;二是減少清運頻次,不要日產日清,一周運一次;三是合理中轉運輸,可采用小車轉大車、壓縮打包、中轉運輸等方式;四是垃圾分類減量,廢品回收、減少運輸量,一半留在村里、一半外運。
(三)正確認識農村垃圾分類問題
一要認識到農村垃圾分類是被逼出來的。因為農村垃圾一不能露天焚燒,二不能丟到河里,三不能露天填埋,四不能小規模分散處理,所以只能外運,而外運又很貴,分類減量是最終出路。所以,政府在宣傳農村垃圾治理時,不能一味的說應該如何如何,而要說不能如何如何,引導農民建立正確是非觀。
二是廢品回收是最有效的垃圾分類。在所有管理措施中,經濟措施最有效。很多基層工作開展就是給多少錢,辦多少事。如果是垃圾,外運3-5km可以接受,10km就不近了,30km就很遠了,100km不敢想象,太貴了!如果是廢品,便宜的最多運50km(從村到鎮),貴一點的可以運100km(從鎮到縣),更貴一點的可以運到1000公里以外(外省),更值錢的可以運出國。因為回收的廢品,也是商品,具有價值和價格,具有拿出一部分錢作為運費的可行性。廢品的價格決定了運的距離。越貴的東西可以運得越遠。2014年,我國廢玻璃平均價格約300元/噸,廢紙平均價約1400元/噸,廢鋼鐵價格約為2000元/噸,廢塑料價格約為5500元/噸,廢有色金屬約為16000元/噸。最遠的,有一些廢舊衣物可以從中國運到非洲。
三是分類就能減量,減量就是省錢。要注意到,農村里哪些東西是廢品,當地鎮級廢品回收站的負責人說了算。一般地,在農村一個鎮只有一個廢品回收站,而回收站負責人的能力決定了當地的廢品回收的水平。因此,要想加強農村垃圾的治理,要大力加強鎮級廢品回收站的建設,不僅是硬件設施建設,還有鎮廢品回收負責人的能力建設。要讓他的廢品回收品種越來越多,廢品銷售的渠道越來越多。這樣,每一個廢品回收站就是一個農村垃圾的吸塵器,能吸走農村的可回收垃圾。而且在經濟的驅動下,全體村民會自發加入到這種逆向物流體系中,大幅度減少農村垃圾的清運量,尤其是其中的不可自然降解成分。
(四)認識農村垃圾處理技術問題
農村混合生活垃圾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小規模處理設施都很難正常連續運轉。基于農村混合生活垃圾的小填埋、小焚燒(小熱解、小氣化、小悶燒等)、小堆肥等技術普遍是不靠譜的。我們應該專注于細分類別、細分品種的資源化利用技術,如:混合廢塑料袋資源化利用技術、農用薄膜的資源化利用技術、廢泡沫的資源化利用技術、廢玻璃回收利用技術、廢燈泡回收利用技術、農村可降解有機垃圾堆肥技術等。
某個細分或者更細分的廢品資源化技術成熟了,就能引導鎮級廢品回收站增加該品種的廢品回收,從而減少農村垃圾清運量。可以想象,如果大宗的農村垃圾品種分離出來了,剩下的傳統農村垃圾,可以與自然降解融合,整個農村垃圾治理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在理想的農村垃圾全面分類實現之前,應該一直有一些農村垃圾需要清運和集中規范處理,這筆費用以前是不發生的,但是現在必須要考慮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城市管理與科技》雜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