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立即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廣泛參與。幾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加快“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了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了世界和平發展,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2017年5月14~15日,中國主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取得了巨大成功,贏得了海內外高度贊譽。對于我們來說,接下來的最重要任務就是不斷地深入學習、思考和落實。
習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何能成為全球共識
與論壇取得的豐富的、沉甸甸的多個合作協議和項目工程相比,“一帶一路”由幾年前的地區倡議發展成為全球共識更具有全球戰略意義。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最重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目前正處于“回擋”階段(猶如浩浩蕩蕩的長江水前進過程遇到障礙產生的一種現象),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日益盛行,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所推行的保護主義思想和政策,令很多國家和經濟體感到非常茫然,亟需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扛起推動全球化的大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正可謂順世界潮流而為。二是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充分運用和發揮了數千年儒家文化“和”“容”“共”等思想精髓,理念和宗旨的闡釋也運用了國際語言,正好契合了“一帶一路”沿線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迫切需求。
如何深入認識和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定位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剛提出時,有專家認為它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也有專家認為它是中國為了對抗當時美國主導的TPP協定,毫無疑問這些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觀點。首先應該看到,十八大以來中央關于開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精神要求,核心就是在全球化縱深推進背景下加快構建我國全面開放新格局和新體制。其次應該看到,“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世界經濟格局再平衡和全球政治格局再平衡的發展趨勢,不僅是我國經濟新常態發展的新引擎,也是我國構建“開放型新體制新格局”的戰略框架和戰略抓手。
最后需要看到,“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超級大戰略,也是一個影響全球平衡和格局的超級大戰略。習近平主席提出倡議的方式是“借古樹今”,從涉及的地域、內容以及創新等方面來看,都遠遠超越了全球現有的各種協定、合作以及治理體系等范疇,“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廣泛、復雜、開放以及新型合作與發展平臺。從覆蓋地域來看,倡議是開放包容的,目前涉及的國家已經不局限于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將來肯定是要著眼于全球視野。從合作內容來看,倡議所提出的“五通”之間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政策溝通和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如何實現大發展;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資金融通,設施聯通如何得到實現;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民心相通這個內在吸引力(也是倡議的核心軟實力),其他“四通”會持續多久,發展多深。從創新方面來看,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吸取多年來全球治理“說的多、落實少”的經驗教訓,不只停留在倡議、共識、宣言等國家領導人層面,還建立了高級別的領導協調小組和專門的常設工作機構,明確2018年召開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領導人峰會論壇,在國家部委和各種企業層面都建立了更加緊密的合作機制,常態化和系統化的合作體制機制創新為“一帶一路”偉大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何深入認識和把握“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現狀和問題
農業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基礎產業和民心產業,“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數國家都是依賴農業的發展中國家,不言而喻,農業合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快速提升,農業越來越成為國家外交與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論壇期間,農業部聯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和外交部發布了《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為下一步推進農業合作提供了原則、思路及機制等。
總的來看,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農業合作已具備一定基礎和較好的發展態勢。農業政策溝通不斷加強,技術交流不斷擴大,農業貿易與投資都不斷增長。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一帶一路”建設中農業國際合作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認識問題。盡管農業在很多國家都很重要,但由于其投資周期長、見效慢、技術壁壘強等原因,經常出現“政府重視、企業忽視、媒體藐視”等普遍問題。過去四年我國在“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中也有這個問題,國內媒體把主要眼光放在了港口、鐵路、電力等領域,關心農業合作的相對不多。二是系統問題。我國與沿線國家農業合作呈現“技術交流和進出口貿易相對較多、政策溝通與農業投資相對較少”的特點,而成熟穩定的農業國際合作迫切需要這些領域全面發展和協調配合,單一方式的農業合作時代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的要求。三是風險問題。盡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農業合作具有顯著的資源潛力,但是“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地區政治動蕩不穩定,這會對我國開展農業合作帶來很多不確定性。更重要的是,風險還來自沿線國家政策的不確定性,這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四是經驗問題。過去我們經常說,國內企業規模小,資金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現在的問題是中國一些農業企業在海外投資“不差錢”,但很多貿易投資活動仍很艱難,主要是我們的農業企業參與國際化進程時間短、理念不新、經驗不足。五是投資環境新挑戰。新世紀以來,國際投資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各國更加關注外國投資對本國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是否會造成沖擊。農業是一個與生態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緊密相關的產業,農業對外直接投資必然會面臨東道國方面提出的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文化保護等標準性要求,如澳大利亞明確要求外國投資項目必須通過環境保護、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審查。而要達到這些要求可能會顯著增加經營成本,致使海外投資項目效益不佳,同時影響投資項目的時間周期。此外,農業作為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產業,對外直接投資還往往面臨勞工與社會文化融入等復雜問題。
如何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水平
基本思路是:依據農業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不斷探索、創新、細化和完善相關內容,推動“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蓬勃發展。具體建議如下:
一是提高沿線國家農業企業與媒體的關注和認識。采取研討、對話、推介等多種方式,改變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很熱、企業媒體較涼的局面,不斷提高全社會對“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重大意義的認識。
二是農業教育與科技交流合作先行。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加快提升我國農業國際合作的軟實力。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更大規模的科技交流合作,這是促進發展中國家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環節;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更大規模的教育交流合作,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環節都很迫切和重要。
三是要充分發揮中國農業優勢和企業主體作用。我國農業地域廣、類型多,在農業模式上可以與很多國家對接合作交流。要充分發揮我國農業在市場、貿易、科技、裝備以及資金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要學會打復雜的“組合拳”。要充分發揮涉農企業的主體作用,培育和提高企業在更大領域配置農業資源的能力,支持他們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重構農產品和食品供應鏈和價值鏈并占據主導地位。
四是不斷創新農業國際合作的體制機制和模式等。鑒于“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加快完善現有對外農業合作的統一歸口管理體制,建立常設的協調工作機制,加快對海外農業產業園等新模式的探索。
五是加強常態化的政策溝通協調,為“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建設保駕護航。不僅要加快相關農業政策協調頻率和加大協調力度,更要學習如何成為區域乃至全球農業治理規則的制定者和主導者。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7-08-0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