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是黨中央賦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重大而光榮的戰略任務,是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戰略目標。2024年10月12日至1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城鄉發展一體化智庫主辦的“中國農村發展學學科建設與自主知識體系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全國20多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眾多農村發展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學學科體系與自主知識體系展開深入研討和廣泛交流。為引導學術界加強和深化相關研究,本刊特邀部分與會權威專家基于在此次研討會上的發言撰寫文章形成一組筆談,以饗讀者。
一、中國農村發展中的諸多創造性實踐和創新性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在探索中不斷發展,形成了許多創造性實踐和創新性經驗。例如,在探討土地問題時,西方體系普遍秉持土地完全私有產權的原則。中國穩步推進和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當前,諸如土地托管等新型土地管理模式應運而生。這些創新舉措均源自中國的實踐探索,體現了中國在該領域的獨特貢獻與創造力。
又如,對于農業現代化,西方有兩條道路:一條是歐美國家的大規模經營的道路,即通過超大規模經營,轉移農業勞動力,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另一條是東亞國家通過農業多種經營,以工補農、以商補農,使農民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劉濱、唐任伍,2024)。中國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圍繞如何在保持家庭經營靈活性的同時實現農業生產的適度規?;@一核心問題,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了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有機銜接的路徑:一是依靠土地流轉推進土地適度規?;?,二是通過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服務規?;Ec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特色”之處之一就是服務規?;?。
再如,在貧困治理方面,西方主張通過市場機制和自由競爭來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貧困率下降。中國認為貧困不僅是經濟問題,亦是政治問題。在實踐中,中國開展了很多成功的探索,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形成了精準扶貧、合力扶貧、產業扶貧、內源扶貧、綠色減貧等理論,中國脫貧經驗走向世界。
此外,在城市化方面,中國提出城鄉融合發展理論,在城鄉融合發展中體現并保留鄉村的和諧與內在美,體現了中國獨有的理論創新。
二、構建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國農村發展的諸多創造性實踐和創新性經驗,有待學界作出總結和提煉,構建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不過,相關高校及科研院所還存在較多與構建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不相適應之處。主要包括:第一,理論功底不相適應。在一些高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開課情況不理想;學生的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基礎薄弱,方法訓練嚴重不足;學生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史學)的學習薄弱,也缺乏基本的農學知識和新農科知識。第二,實踐經驗不相適應。由于較少深入農村進行實地調研,教師和學生不懂農業、農村、農民,研究局限于理論推導與模型構建,即開展的是所謂“黑板經濟學”與“電腦經濟學”研究。第三,人才隊伍不相適應。主要表現為研究能力與創新動力不足,對國內外學術前沿的了解有限,學術活動參與程度低,對“三農”問題領悟的深刻性亦顯不足。第四,培養體系不相適應。當前,學生訓練水平整體不高,課程體系較陳舊,培養過程監管不嚴。學科新思想、新觀點、前沿動態很少進入課堂。培養管理過程質量控制不嚴,實踐環節薄弱。第五,評價體系不相適應??蒲谐晒財盗?、輕質量,一些論文越來越漂亮、越來越規范,也越來越無用。選題無病呻吟、遠離實際、不解決實際問題(不堅持問題導向)。第六,學者的情懷和格局不相適應。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深層次關注及深層次熱愛少了,功利目的逐漸取代了“為學問而學問”的初心。第七,研究范式不相適應。當前部分研究既缺乏嚴謹的思辨,也未建立起完整的猜想與反駁體系。
三、新時期構建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優勢
在新時期,構建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具備顯著的優勢。具體而言:第一,理論資源有優勢。相較于單一理論框架,中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傳統文化精髓為基礎,同時充分吸收國際社會科學新發展成果,更易于實現理論創新。同時,中國已經有了豐厚的相關理論資源。老一代領導人提出了諸多具有前瞻性的農業觀點,如毛澤東強調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陳云提出的“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三農”工作以及推動鄉村振興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系統回答了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皟缮秸摗?、“兩藏論”、大食物觀以及糧食安全中的能力論等新思想,進一步豐富了農村發展的理論體系。這些為構建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奠定了很好的理論基礎。第二,文化資源有優勢。中國文化底蘊深厚,古代有豐富的農耕文明思想,如耕戰策略、糧食政策、荒政管理、河流治理等,這為理論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土壤。第三,學術傳統有優勢。老一代學者務實求真的學術傳統在“三農”研究領域得到了良好的傳承,為學科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費孝通先生等老一代學者所提出的差序格局、鄉土中國、禮治秩序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為中國農村社會研究開辟了新的視角。第四,學科特性有優勢。農村發展學科天然具備與實際緊密結合、深入農村的特點,眾多學者及學生來自農村,對農村研究具有天然的親近感和理解力,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隔閡。學者已經意識到推動新時期理論創新的必要性,愿意為學科發展貢獻力量。
四、構建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關鍵問題
(一)研究主題
發展是農村發展學研究的根本性主題。農村發展有一整套需要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發展戰略、發展方針、發展模式、發展階段、發展手段、發展的投入體系等。中國在農村發展戰略上有獨特的創新,比如提出了融合發展、內生發展、特色發展、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和梯度戰略。這些戰略共同構成中國農村發展學的理論資源,并為相關實踐提供了指導。
(二)核心要素
學科要劃分范疇、探尋規律。農村發展學的學科建設,其核心要素涉及學科的對象與邊界、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學科的關鍵要素、學科建設的內部規律與外部規律。其中:農村發展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有按層次展開的縱向體系(如農民-農戶-村組織-社區-社會逐層解析),也有按領域劃分的橫向體系(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治理多維度展開)。農村發展學科的關鍵要素包括教師隊伍、教材、課程和平臺。農村發展學科建設需遵循內部與外部規律。內部規律就是教育自身發展的內部規律,外部規律是這個學科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還有人才培養的規律,如立德樹人、交叉學科建設、教育數字化、AI和數字素質培養、勞動教育、知識能力價值觀一體培養、產科教融合,這都是目前農村發展學科建設要特別重視與關注的。
(三)在內涵把握上要處理好的十大關系
第一,處理好學科體系、專業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課程體系的關系。農村發展專業主要是就業的概念,農村發展學科主要是學術的概念,二者有差別,最后要落實到農村發展學教材體系和課程體系上,這樣才能有農村發展的話語體系。第二,處理好黨的領導與其他方面的關系。在黨的全面領導下推動農村全面協調發展,是中國農村發展的突出特征,也是被實踐證明的唯一的成功方式。第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其他方面發展的關系。農村發展不是單一的經濟發展。實踐證明,經濟子系統若不與社會其他子系統協同發展,經濟發展就不可能持續。第四,處理好城鄉關系。實踐證明,解決農村問題的很多出路在農村之外,城市化助推農村發展是不可或缺的,突出表現為城市化推動了農民就業與收入增長、帶動了農村社會與文化發展。第五,處理好政府、社會與農民的關系。農民在健康、文化、技能、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全面發展,才是農村的真正發展,其本質是農民群體的現代化問題。第六,處理好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文化發展的關系。文化的空洞化導致農村基層許多不良現象,文化建設、文化設施、文化氛圍薄弱導致農村難以留住高素質農民,制約了許多地區農村的發展。第七,處理好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在發展中,既要發揮政府計劃的引導作用,也要利用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功能。第八,處理好人口數量和結構變遷與其他社會經濟變遷的關系。農村常住人口數量減少、出生率下降、農村人口向城鎮和城市逐步集中是大趨勢,青年一代農民正在從利益、技能、情感上遠離農村與農業。這些對農村發展的影響深遠。第九,處理好國際與國內的關系。實踐證明,大學里多數發展得好的學科和專業,國際合作同時也發展得好。在中國農村發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中,一定要使這一學科和相關的學者、科研、課程等與世界最高水平農村發展學科“近身競爭”,提升中國農村發展學科的整體實力。第十,處理好學科建設與未來農業、農村的關系。農村發展學科要面向未來。未來的農業、農村是逐步實現鄉村振興的農業、農村,是“三產融合、智慧智能、綠色低碳、供給豐富、健康引領、面向全球”的農業,是“經濟繁榮、生態宜居、治理現代、平安和諧、生活富?!钡霓r村。瞄準這個未來大方向、大趨勢發展農村發展學,這一學科才能有朝氣和生命力。
(作者系華中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湖北省社科聯副主席,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優秀教師。研究方向為糧食與食物經濟、涉農工商管理(偏重于涉農消費者行為學與競爭戰略研究)。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2024年第1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