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一直以來,是我國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基礎。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一系列重大政策,推動“三農”部門的發展,各地一些創新與實踐,也為“三農”發展拓展了道路。出于關注與牽掛,做些互動性思考。
一、股權問題
要地確權當做拉動“三農”發展的牛鼻子。
“在農村發展股東經濟,要對股東類型、確權登記、資產評估、資金整合、合同管理、操作運行、日常監管等方面進行全面規范。要結合新的實踐進行不斷探索和發展,建立健全一套科學的股權體系”--衛戰勝。否則, 土地承包權,股權化后,能夠流轉了,很有可能出現股權的集中,結果又會出現資本集團,出現因家庭變顧而失權農民,極大存在這種后果。
二、金融問題
要把金融當做激活“三農”的重要手段。
股權、收益權的出現,金融資本要延伸到“三農”部門,普惠金融應延伸并覆蓋到“三農”。資產證券化,也要創新到農村產權、股權領域。“三農”支持債券、CDS等金融衍生品進而出現。最終,通過金融運作,調集要素和資源,推動“三農”的發展。這樣做,好處是:拓展了融資渠道,壞處是:泡沫積聚、破裂,產生三農危機,沖擊動搖社會穩定基礎。
三、產業孵化問題
要把產業集群的壯大,當做重大支撐。
集體經濟的承載力也很關鍵,有體制機制保障、有項目支撐、有贏利模式,可保障創投資本的可循環性。通過孵化、助推基金、資本對集體經濟注入、支持后,也有退出機制、止損機制,讓集體經濟有欲望自己獨立發展,以勉產生財政依賴或套利慣性。
四、模式與道路問題
要系統考量“三農”,推進“五化”。
組織化:選擇能夠把農民有效組織起來的產權、管理、運營、勞動生產的現代治理模式。
企業化:要把集體組織、合作社、復合體等三農主體,當一個可持續營利的機體來創辦,以可持續地推動農民致富、農村發展、農業產業狀大。
產業化:農業項目的小打小鬧、價值鏈短小、技術含量低、上下游不銜接,不能適應我國市場深化的需要,更不適應國際市場的競爭,必須以產業化的方式提高競爭力,增強生存力;
共治化:對治理結構進行科學設計,成立代表機構,進行管理權激勵,保障農民以創辦人、合伙人的身份實施對機構的治理權。
共享化:對利益分配機制的科學設計,進行股權激勵,保障農民以股權人、勞動者的雙重身份對機構所取得利潤的收益權。
通過,探索、改革與發展,整體實現農民的共同富裕、農民社會地位的普遍提高、農民文化魅力的普遍提升,從而全面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村區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聯宇集團公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