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詩意的棲居”系列講座由北京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愿者協會(RCRA)和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從2015年3月起每月推出一期鄉土主題講座,以思考來回應時下方未艾的鄉村文化保護與建設實踐。
該系列講座第十期我們請到了社會學研究所社會政策研究室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社會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老師。
楊老師講座的題目是:綜合農協:中國三農改革的突破口。以下為講座現場速記整理,已經楊老師審核授權。
楊團:大家好,我是北京農禾之家咨詢服務中心發起人、理事長,從社科院辦了退休手續后辦了NGO,我還是社科研究院副主任,我就是一個跨界的人,也就是說,我大概70%的經歷所做的是我今天講的題目。
關于這個題目,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我爭取用比較短的時間講了以后,我希望跟我們在座的各位討論,因為我發現,在座的有相當一些是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換句話說,是對這個問題一定會有自己的思考,所以我想我們可以像朋友一樣來進行對問題的討論,這些問題的討論重點不在學術討論,學術層面是另外一種討論。這其實是一個知識講座,這個知識不僅書本的知識,也有實踐的知識,大家一起來討論。我對四個領域相當熟悉:第一個,整體的社會保險和社會保障。第二個,公益慈善。第三個:綜合農協。第四個,長期照顧。所以這四個領域都可以講。
01中國三農改革對現代化的意義
三農很容易了解和知道的,就是農業、農村和農民。農業是一個產業、經濟,農村說的是一個社區,說的是地域,農民說的是我們。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的歷史過程是第一次現代化,第一次現代化所有的國家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的。到現在,我們可以說有一些非洲國家目前還在經歷著這個過程,還沒有走過來這個過程。但是全球范圍來看,第二次現代化已經開始了,第二次現代化80、90、00看的最明顯。也就是說,是一個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過程。這個時候,以經濟為中心轉變到以提高生活質量的問題,我們現在大部分扶貧濟困,盡管中央提出2020年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今天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概念跟60年代、50年代也完全不一樣。今天絕大多數人,實際上是在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上有各種各樣的要求,而且不僅城市是這樣,農村更是這樣,農村已經出現了相當明顯的分化,或者說我們階層的分化。所以在這樣情況下,新出現的網絡、智能化這樣的變化,都跟生態文明這樣的區域和這樣的方向直接相接的。第二次現代比第一次現代化,我們看到繼承和發展的變化,在政治的民主化,這是人類歷史上幾乎綿延千年的主題,第一次現代化對第二次現代化,對政治民主化要求更多,那就是網絡化導致了大眾的時代到來,大眾消費的時代到來。
第一次現代化是農業比重下降,第二次現代化是工業的比重下降,服務的比較寬泛,包括網絡算服務,甚至農村里頭綜合農協所做得事情全部都是服務。第一次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很重要的自然的概念上,保護和回歸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我們今天大家最眾望所歸的,城鄉聯系最密切的是什么呢?是安全的農產品,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吃飯,每天要吃菜,要吃肉,這些農產品由農村、農民加工生產出來的,如果被化肥、農藥全部覆蓋的話,我們吃了的話,我們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甚至是損壞。
對自然的回歸和保護,不僅對自然保護,也是對人本身,因為我們也是自然當中一種生物而已。這樣的保護和回歸,就一定要導致不能只講經濟,第一增長,而不顧農產品的質量,不顧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經濟和社會的融合,在第二次現代化是成為一個非常突破的主題,顯然第二次現代化要重新思考農業的意義,重新思考農村和農民的意義,這就是說為什么在今天,我們對三農的認識跟過去有了一個很大的不同,過去是說,它窮困、貧苦,大家記得希望工程大眼睛的小姑娘,就看著她就覺得心酸。我們想辦法,讓農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那時候的重點三農是扶貧。今天的農業、農村和農民跟過去的概念也應該有區別了,農業其實是農業自然和人共同構成一個生態和經濟系統。農村和城市的區別不過是人口密度比較低,而且自然狀態始終保持的,不像城市水泥森林。今天三農的概念跟以往的三農概念已經發生變化,這個變化也就是第二次現代化帶來重要的變化。
三農的現代化是第二次現代化必備的前提和條件,這個必備前提和條件,涉及到我們現在的政策大方向。我們政策大方向在農業現代化思路不一樣的,有一種思路是說,通過資本擴張和規模化經營,使農業以機械化方式直接融入現代化,其過程和結果均是擠壓小農戶生存空間。我們有一種思路是跟這個不一樣。我們是說,小農戶有一些在文化上、生態上、獨立自主上都有意義的東西,小農戶這個形態可以保留,但是它的土地可以擴大,可以變成在整個農民包括兼業農在農村居民里非常少的一部分,占5%,但是可以存在。用一種農民組織化的方式來幫助他服務,也就是說,你能生產的還讓你生產,你在生產當中需要的服務,比如需要金融的服務,我就給你做金融服務。還需要農業技術服務、兒童服務、婦女服務,有這么一個農民的綜合性的組織專門給你提供本身一家一戶承擔不了的,但是又是非常需要的綜合性服務,這就是我們做得綜合農協,整體上屬于服務業。
這兩種思路就導致了實際上跟農村也是不一樣的,農村一種思路就是全包了,國家投資,科教文衛體所有的設施都下去,到貧困的農村,一個村里好幾個地方都有城里常見的體育設施,國家體委捐的東西,哪兒都有,沒有太多人用。另一種是就地現代化,合作投資、農民互助、社區建設、生態環境保護下的鄉村自治(社區型農民合作組織治理鄉村),保有農村各地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傳統。
對于農民一種思路就是提倡農民要職業化、專業化。我們政府把錢投給職業化、專業化的農民,然后讓他們擴大家庭農場的規模,讓他們實現機械化。這樣的一種叫做職業化、職工化、大農化,包括他們做農場的工人。這樣一個方式是把農業當工業,是把農民當成工人來培養。我們的想法是農民兼業化,以生態維持多種種植、多種就業、多元收入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來讓農村整體還有農民的水平上升,而且讓農村變成詩意氣息的棲地,愿意去農村居住,愿意去那里人交流,這是我們想追求的。
我們現在想追求是就地現代化,三農都要就地現代化,這個就地現代化的意思就是城鄉不要大差距,城鄉綜合價值上等值的,包括方方面面,農村有我們城里沒有的東西,當然我們也有農村沒有的。所以用什么樣一個方式,讓農村能夠實現就地現代化,包括農民就地市民化,服務就地公共化和生態就地持續化,包括服務基本無差異,包括專業農和結業農和生存底線的有序發展。這樣的一套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樣一套的目標,是超越工業時代現代化的第二次現代化,它應該是人類新的文明,新的現代化的模式。要追求的是人和地球和諧共處這樣一個時代。
02中國三農改革的路徑探索
現在社科院里頭,我們以社會政策中心的名義做項目,做兩個地方的試點,第一個,在陜西洛川,就是洛川會議那個洛川,老同志都知道,延安地區的。一個是在湖北武陵山區做試點,靠近四川。這十多年來,光社科院這兩個試點,再加上我們做農禾之家,在社科院最早建立的,到現在農禾之家有170多個農民合作組織參加,這個農禾之家聯盟其實就是,第一層是農民,第二層是綜合農協,上面就是把這些合作社建立起來,這就是農禾聯盟。倡導大家走向綜合農協,有困難我們不怕,我們一起走,這個路就是走出來的。這些事遇到的困難就是大家看得到,我們簡單數數,首先是城鄉隔絕,戶籍是一個大問題,最近折騰了30多年,中央對戶籍動刀子,還有商品和金融流通的隔絕。當然經濟和社會割裂也是非常明顯的,政府的主要政策就是抓經濟,城市抓經濟,農村也抓經濟。政府多少億現在給農村的是每年都有上萬億,通過各個口子往下,下的就是主題都是給農業,給誰呢?第一個是給農業公司,越是大公司,越有本事要錢,然后給合作社,我們發現全國130萬個合作社,絕大部分都是公司的合作社,真正小農戶,農民真正愿意自組織起來的是平等的,互助的,微乎其微,非常少。
這樣一些問題讓我們感覺到,最重要是我們的體制,而我們這個體制跟我們的觀念相關。這個思想就導致我們去想,得想辦法讓農民自己,而且是農民的組織,這個集體要富裕起來,如果這個集體能夠富裕起來,而且這個集體又能夠把農民的需求集中起來,把農民的需求能夠按照一個有組織的方式再來給農民提供。那么的話,也就是說在政府的大政策的支持和幫助下,每一個地方的農民就可以有它自己獨立自主的來幫助它當地的農民來實現他們的理想,實現他們的需要,這樣的一個格局。我們希望每個鄉鎮的綜合農協都可以做成一個地域小政府的工作,而且形成自己相對的獨立,有進有出的資源的政府和平衡。這就是綜合農協基本的想法和目的。
03東亞經驗與中國經驗
這個目的最開始我們找不到具體路徑,我們就向外看,向外看到哪里呢?看到了日本、韓國、臺灣。我去臺灣10次,日本5次,韓國5次。一切學習人家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為什么人家的鄉村和城市是比較平衡。他們建立了一個其實全國統一的農協,但這個農協,分幾曾,最底下的一層在鄉鎮,叫綜合農協,這個鄉鎮綜合農協最重要的,最上頭也有農協。這個農協是一個特殊的法人社團,它是社團,它不是企業。但是它做企業經營,它企業經營拿來的錢去支持它的社會服務,這是法律允許的。
這是什么呢?是它的一個小小的超市,它的超市里頭,這個機器是一個拈米的機器。日本人說這個米是可以呼吸的,不能把這個米拈的精光,看著好看,吃的好吃,但是沒有營養。這個米麩皮去幾分是有講究的。所以到這個機器自己來定,這個米去幾分的麩皮,設定一下就出來了。還有一條,每天要吃新鮮米,換句話說,一周打一次米,因為有麩皮的時候,還是有呼吸,去把麩皮打去全完蛋了。一定要經常來打新鮮米,就是日本所有的超市有這個小機器,日本農協做這個事,是給老百姓的服務的。所有農協的超市里頭有這個小機器。這樣是日本秦野,是下邊的鄉鎮,這個是講它的設備設施,這就是我們看看農村,這個設備設施五花八門,什么全有,既有屬于田地的,又有森林的,又有種菜的,又有是各種各樣不同的作物,以及文化設施等等。
它是什么意思?我的農業是五花八門的,是多樣化的,不是簡單的一拉就是一大塊,幾千米的平地,上萬畝的平地,拖拉機耕種就是現代化了。現代化是多樣化的,現代化是生態化。
這個也是秦野的,你看它的超市,它超市的概念,我們現在超市已經比過去好多了,它那個超市我看到甚至有這樣的情況,就是說超市沒有工作人員,這些人到那個超市,拿一把菜,然后就在那兒前臺放多少錢,這樣一個方式,也就是說,這個社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很密切的。還有一些人,把自己家里沒有用的小盆的盆栽放在門口,你愿意拿就拿走,要不然放幾個錢。也就是說,不是金錢交易,這種社區人跡的關系,把這個蔬菜當做人的必需品,放到這里。當然了,我相信這個超市是有人管,也就是說放這個蔬菜總體總結算有人管,但是節約人力。
韓國的農協最有意思的大超市非常厲害,大超市可以這么說,韓國農協大超市在全韓是屬第一的,也就是說用什么樣的方式,其實把它的大資本,韓國農協有大資本,把銀行都拿過來,是現在樸總統的父親第一個措施推韓國農協,就把外頭大銀行,由國家下令給韓國農協,讓銀行的資源支持這個農協。韓國農協資本很厲害,尤其金融資本,到今天大銀行出去了,但是從1961年到2012年,60%的利潤歸韓國農協,原來百分之百歸韓國農協。
韓國農協做得大超市不得了,我們看到規模最大的,這都是韓國農協所做得工作。就看到韓國這樣的47個,可見這么規模之大。這么大規模是為老百姓服務的,韓國農協這樣的一些超市價格最便宜的,得到韓國的主婦,幾次得獎都是婦女給獎,可見東西又新鮮,質量又好,價格還便宜,特地跑到它那兒買,還有農協大學,我們會記得,我們當初講過,我們新農村的時候,學習韓國新村運動,新村運動在哪兒培訓,就是在這兒培訓。我們當時不知道新村運動原來是農協的,就以為是政府的,其實不是。韓國的農業政府直接依靠農協去推的。
這是臺灣的農會。這個主要用得臺灣有一家苗栗,苗栗有一個大的農會,叫我第一名,這是2007年水果的第一名,他們經常進行評選,上面的農委會,等于我們的農業部,這是大戶地區農會,這也是它的圖,這個圖可以看到,它圍繞草莓這個產品觀光、旅游,我還在那里各種各樣的食品,草莓冰棍、草莓香腸、草莓酒什么都有,深入開發它的產品,搞出草莓文化館,成為一個風景線,就是文化創意產業,這是我跟他們的理事長。這是它的三星農會,是一個種蔥的,這是它的三星農會的青蔥文化館,這個里頭燈光聲樂都有,就說這個蔥怎么長出來的,城里的人特別小孩子讓你蔥的成長過程,怎么長的好,還有產量的比較,他們說蔥每年的增長,而且用蔥做各種各樣的食品。這個是它的所有的米,這些產品都有一條是什么呢?都會寫上農會的名字,所以這里很明顯,所有都有它的品牌。
這是臺灣農會一個營銷部、供銷部,農藥化肥等等,都在這里。但是他們的農藥化肥逐漸改了,已經變成有機肥,這個到處都可以看見。但是最重要的,這邊有一個小的照片,鹿谷鄉農會,它會講所有的都是會員,要求所有的農民怎么樣遵守制度和紀律。
你們看這張圖是臺灣的一個學者畫的,農會做思想,兩頭金融和經濟,經濟是生產方面的,保險事業,因為人多了,成規模的,跟保險公司談,給農會一定的返點。金融經過利貸差也有,經濟事業通過農業掙錢不多的,這三個事業農協掙一點錢。推廣事業,重點是農業技術推廣,生活方式推廣,還有文化、藝術,當然也包括社會福利的推廣,老人服務的推廣等等。也就是說,這個部分差不多是要花錢的,要這些事情支持花錢的事業。
我們再來看我們自己了。山西永濟鄉村社區,最具有典型社區意義的,最能夠實現所說目標的模式。這個農協走到今天,已經差不多開19年了,它是1998年開始的,開始的時候一個農村婦女,就是幫助老百姓引入農業技術,為三百多人做培訓。后來還做了上千人的婦女上街去跳舞這樣的積極性的活動,這樣被當地的永濟市縣委書記了解到這個婦女本事不小,到組織27個行政存,還有48個自然村,這個婦女了不起。你想做什么,我想做農村協會,這個縣委書記就批了。當時批準的正式登記注冊的永濟市蒲州鎮農民協會,這個就問書記,我現在不小了,我都有這么好了,有40幾個村,將來再大一點,就兩個鎮,能不能做市里的農民協會,這個書記說行,只要努力把這個事做起來,很快就要把鎮省了,這個里面有非常多的故事。她做科技中心,通過團購團銷給農民利益,而且農協的服務人員還可以拿到一點錢,這是它的有機棉種植基地,最好是上萬畝,給老百姓增收比例很大,一年增收20%,最重要的找到買家,是香港一個做有機棉,要紡紗、織布、出口,需要好原料,等于提供原料。后來光做原料虧點,就是加工,不是自己建加工廠,是借別人的加工廠,借一個月加工自己的東西。農民是很從而的,它會用各種方式來算帳,來獲得農民組織自己的利益。這是它大量的東西,生產資料,在物流的運輸,這邊是農協給大家什么樣的福利,這個福利也很好玩,給大家發樹苗,號召大家種樹,不是志愿者種樹。用這樣的方法,讓農民一方面得到實力,買這個樹苗也要花錢。更重要的讓農民小心伺候這些苗,讓農民多樣化生產,一半農民水果收回來,也能夠掙錢。它那個地方非常有意思,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那個地方是好地方,那個地方種棉花的,種棉花等于一條龍,這個棉花是可以關上,從棉花開始到織布,這個織布機,從這個收了棉花以后,老鄉就開始捻,每一個步驟都有,自己紡紗織布,最后做成各種各樣的產品。
現在咱們的農村做集體活動,不像過去,其實有一些東西,有一些傳統有意義的不該丟,這是他們經常做大規模活動,動不動幾百人,上千人,這是婦女剪窗花,除了手工藝品,除了紡紗還刺繡,還可以銷售。還有家長學堂,專門從外邊請人來我們這些農村人,要想真正能夠跟城里差不多,要等值,我們得提高我們的素質,要教育我們的孩子,我們不能只讓孩子拼命學習,什么都不會,讓孩子懂禮貌,要有我們自己的倫理。家長學堂就是講這些,其實講的這些東西,表面上看起來,是跟生產、農村沒有關系。實際上是融為一體的,讓這個鄉村有了凝聚力。農協做了什么事,老百姓一呼百應,很愿意干,農村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我們開了鄉村社區工作者的培訓班,我們辦了六期了,培訓了三百多人,叫禾力鄉工,除了綜合知識,連金融都懂,還會看鄉村各個方面,這是鄉村的老人服務。最早外邊去的一個學者,給他們起了芬芳同樂屋,最后他們改了,叫不倒翁學堂,現在很多村開辦了,有非常多的內容,包括教老人寫字、畫畫、剪紙、唱歌、活動,全是他們的工作。還有一小塊地,讓老人種種地,這樣的工作都是不倒翁學堂做的。
農協的組織和運營機制,我們可以講幾條,第一個,是以鄉村的群落,當然鄉鎮比較好,是我們認為有一定的規模,但有的不一定鄉鎮,我們有的地方連片村,按照地理條件做的,它的功能輻射的,有經濟的、社會福利的還有文化的。它登記注冊,我們傾向于登記社團的,但是未來這個社團肯定還要變,這個社團的登記,在日韓臺是特殊的一個辦法,是跟合作社不一樣,規定一個鄉鎮只能有一個。這個農協的產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我認為這樣的農協,又有經濟,又有經濟和文化,是以公益為目的的社會企業,是要有經濟的,沒有經濟功能,光靠政府給予不行的,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五花八門創新的服務。它的分配,既有個人的這一塊,給你賣農產品,這個錢當然歸你,也有公共分配這一塊,也有公共利益的這一塊。
04綜合農協——三農改革的突破口
我們把建立起這樣的鄉鎮一級的綜合性的農民的協會叫做中國三農改革,目前應該著力推動的突破口。這樣的綜合農協有經濟,有社會功能,而且它的目的是公益,它是用經濟手段完成社會目標,需要有一定的規模,它需要農民的民主治理,它兼有社團我們企業的形式,在社團注冊的時候,一定開發經營的功能。它的目標,農民增收、增權、增能有關,但是還是通過集體生活、集體活動大家共同教育。它的農業是可持續的,而且農業是多元的,不是一個單一的只種某一個作物的。它的農村穩定發展的,農民不需要政府說一、說二、說三,應該走向共同富裕,而且是能夠互相支持和幫助的這樣一個局面。當然城鄉由此也是和諧的。
它的功能已經講了,信用、供銷、保險、推廣、農技、社會、文化、教育都推廣。還有一個三農政策執行,我們可以想到有這樣好的平臺,我們國家的政策,很多部門的政策為什么不通過一個漏斗往下走。第一,綜合農協有利于第二次現代化的需求,走向生態文明,是經濟社會協調共融的。第二個,可以適應中國新的三農領域的發展,這個發展就是農民兼業化,中小農戶為主,職業農民有沒有,一小部分,中國那么大,中國的農民那么多,你都讓他們做職業農民不可能的。職業農民是專門的,但是大多數人在農村的,其實是兼業化的,要解決好這個兼業化農戶的問題。還有它的種植、就業和收入,一定是多元的。第三個,有利于鄉村基層社會治理,向著民主化的方向發展。最后綜合農協走下去,它還特別符合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時代所謂移動互聯的時代,O2O的模式就是線上線下的模式,也就是目前網絡不是當做最重要的,網絡足夠的黏性,我們就是一個會場,要跟其它的地方連起來,網絡就是一個聯通的工具,最根本還是我們各個地方,各個點怎么做好,中國農協就是點,通過網絡跟其它的更好地連接起來,它就可以同時實現,包括工業時代、后工業時代、生態時代,文明新的要素。就可以讓這個社會發展的更好,人們生活就更加和諧。
所以我們說,它在戰略意義上實現生態維持的農村就地現代化和城鄉互補功能,在經濟意義上,可以在小農基礎上實現規模化經營和公平基礎上的效益,在社會意義上,是農民共富集體發聲,生態保護,文化傳承,政治意義上,就可以鄉村民主治理,可以遏制腐敗,讓農民之間建立信任的關系。
05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探路
整體上來講,我們缺乏對農村到底走什么樣的道路,對農村用什么樣的組織形式,這么多年過去了,農村的組織化很松散了,有沒有可能組織起來,有沒有形成權利機構,有沒有形成雙層一種新型的農村基層社會組織,第一層是小組,各種各樣的包括,包括合作社也是,第二層是綜合農協,綜合農協是鄉鎮,政府不要管這么多,一口進出。改革的重點,一是推進基層社的改造: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二是推進聯合社的體制改革:理順利益關系,推進社企分開,聯合各合作社。三是組織體制和組織制度創新:供銷社不是行政機構,不是市場企業,也不是行業組織,改革不能只停留在服務創新,或有利可圖的合作金融,土地托管,創新企業方面。確定供銷社特定的法律地位,走向法定機構。改革的阻力是,供銷社內部不愿放棄既得利益,改造為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社;政府各部門各把持一攤,難以進行總體制度安排和資源整合。
本文系“鄉村,詩意的棲居”系列講座第十期現場速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文化人微信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