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國“三秋”生產已進入收官階段,不少地方的農民都在為又是一個好收成而欣喜。但在東北某地,水稻產量不佳,稻農不僅不發愁,還挺開心。據報道,這千余畝稻田,與周邊稻田相比,產量低一半不說,成本還高出近兩倍。原因就在于稻農沒有采用傳統的“農藥+化肥”模式求高產,而是施用有機肥,采用人工除草、生物防蟲及鴨稻共作等綠色生產方式,以保證水稻的健康品質。水稻出售時,他們的畝均純收益比周邊農民高出2000多元,市場以優價表達了對優質的認可,稻農不憂反喜。
產量減了,效益增了,筆者不僅感嘆綠色生產方式的“魔力”,更為農民們勇于嘗試新的生產方式叫好。不可否認,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產量為王”一直是很多地方衡量農業生產成功的重要標準。為了追求高產,毀林毀草開荒種糧、超采地下水奪豐收、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創高產,這樣的生產方式被不少地方采用。但是,在帶來可觀數量農產品的同時,這樣的生產方式也造成了不少問題,尤其在生態環境方面。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就農產品而言,在保證數量供應的基礎上,有保障的品質更受推崇。品質離不開安全、生態,這些都有賴于生產方式向綠色轉變。應當說,近段時間,單純依靠資源消耗和農藥化肥投入的生產方式已經實現較大改觀,全國農藥施用量實現零增長,化肥使用量接近零增長。但是從總體上看,目前綠色優質農產品和生態產品供應尚且不能滿足需求。供不應求,既說明農業供給體系質量還有待加強,也說明生產端采用綠色生產方式的積極性有待提高。農產品說到底還是要農民去生產,如何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愿意從根本上改變粗放的經營方式呢?
改變需要得到市場的正向回饋。農民愿不愿意轉變生產方式,在于能不能得到實惠,能不能有利可圖。否則,再好的生產方式也很難真正落到田里。綠色生產,投入的時間、人力、物力成本都較以往“大呼隆”的方式要高,農民相應效益預期也會提高,因此要加快市場及消費習慣培育,讓市場給予綠色優質農產品更大空間,讓消費者樂于為這樣的農產品付出相對高的價格。優質優價市場機制的建立完善,可以有效引導農民轉變生產方式,有利于實現農民持續增收。
改變還需要相應的規范及扶持。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加強對農業生產者的規范和約束,一旦違反相關的生產要求,違規使用投入品,違規者將受到相應的懲罰。另一方面,要建立技術扶持體系,讓農民從自己熟悉的生產方式轉向陌生的、要求更多的生產方式,相應的技術指導不能少,甚至有些環節要手把手地教,以便他們能夠盡快熟練運用。激勵保障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對主動轉變生產方式、創新生產方式的農民給予相應獎勵,讓綠色生產方式逐漸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
黨的十九大描繪的鄉村振興藍圖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都是鄉村發展的重要內容,綠色生產方式既能“綠”農業,也能“美”鄉村,更能“鼓”腰包,大力發展,正當其時。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2017年11月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