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給企業經營發展帶來新的不確定性。對應企業生產經營、資本市場、科研技術等多個重點維度,金融界上市公司聯合企業管理、科研、財務、法務以及多個行業的資深專家,共同啟動疫情背景下企業實務角度焦點問題梳理、提醒,以專業性和建設性,助力企業面對這場戰役,一起“向上、向善、向好”。
近日,國務院扶貧辦作出部署,要求各地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脫貧攻堅工作,要摸清情況,分類施策,抓住重點,轉變工作方式,調整資金使用,堅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確保全面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圍繞其中談到的貧困人口外出務工等問題,金融界對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
金融界:從您研究來看,目前貧困人口的收入來源構成是怎樣的?
汪三貴: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19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021元,工資性收入為6583元,占比為41.1%,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41.8%;全國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工資性收入4082 元,占比為35.29%,對收入增長貢獻率為38%。根據部分貧困縣建檔立卡農戶監測情況看,貧困戶家庭有外出務工的所占比例約為30%,外出務工工資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高達65%-90%,外出務工收入是一部分貧困戶增收的主要來源。
未摘帽的貧困縣和未出列的貧困村主要分布在深度貧困地區,未脫貧的貧困人口主要是深度貧困地區的一部分貧困人口和一般地區的老弱病殘人口。這些人口的收入結構跟全國貧困人口相比有一些差別,一是他們的轉移性收入比例更高,二是工資性收入比例會更低。總之,剩余的貧困人口更多是靠收入轉移和家庭經營收入脫貧,工資性收入起到補充性的作用。
金融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有何影響?
汪三貴:這次疫情對貧困人口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影響是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但總體而言,這種影響是短期和局部的,不會對完成今年的脫貧攻堅任務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也不會導致剩余的貧困人口脫不了貧或者造成已脫貧的貧困人口大量返貧。
首先,從收入結構看,沒有脫貧的貧困人口主要依靠轉移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疫情對轉移性收入基本沒有影響,對家庭經營收入影響有限。疫情對工資性收入影響較大,但剩余的貧困人口對工資性收入依賴程度不高,即使有些影響也可以采用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彌補。
其次,對已經脫貧的貧困人口,他們的平均收入水平已經遠遠高于貧困線,即使收入有所下降,對絕大多數脫貧戶來講,也不會返貧。
再次,受影響比較大的是收入水平超過貧困線不遠但是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工資性收入的農戶。這部分脫貧戶有收入返貧的風險,需要根據疫情的發展密切關注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金融界:對降低疫情對貧困地區的就業影響來說您有何建議?
汪三貴:一是密切跟蹤和關注受影響的地區和貧困戶的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做好預案。
二是一旦疫情緩解,出臺措施優先引導和保證貧困戶就業,使工資性收入的減少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是在村內的扶貧車間盡量采用將工作分散到貧困戶家庭的方式盡快恢復生產,降低疫情的負面影響。
四是增加公益性崗位的設置,就近提供更多非人員聚集性的工作機會。
五是適當增加收入水平在貧困線附近的貧困家庭的收入轉移,如低保或資產收益扶貧,確保貧困戶收入達到基本標準。
金融界:這其中,有哪些緊急而重要的問題需特別關注?
汪三貴:一是重點放在穩定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防止疫情對貧困家庭的基本生活產生負面影響。二是重點關注收入水平處于邊緣的貧困戶,盡量減少疫情對收入的影響。三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相關扶貧政策,降低疫情對貧困家庭和扶貧實體的沖擊,如增加扶貧貸款、延長扶貧貸款的還款期、稅收減免、增加公益崗位、增加轉移支付等。
從長遠看,在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和收入達標后,需要著手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確保脫貧后不返貧。一是對現有的扶貧政策進行梳理,強化有利于穩定脫貧的政策措施。如有利于提高內生動力和能力的“志智”雙扶政策,包括教育、健康、參與、資產積累的相關政策。二是鼓勵貧困人口參與市場,有機會和能力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三是建立更完善的兜底保障政策,確保沒有勞動能力的家庭也能逐步改善生活狀況,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金融界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