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外農業現代化的趨勢
國外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方式大多采用集約經營的經營方式, 集中表現為機械化操作和大量工業物資和能源的投人。集約經營雖然加速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但是集約經營的本身將自己引人了死胡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在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同時,使產品中的物化勞動量大幅度上升,可能出現增產不增收;②使農業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增加, 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化肥使土壤的各種性能變壞, 農藥的使用更是利害不分, 玉石俱損, 使未來的天敵被消滅;③生產資料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億萬年所形成的石油、礦產資源可能被人類在短期內享用殆盡。
當然,由于各個國家國情不同,所以每個國家在農業發展方式方面也有不同的特點。日本,同我們中國一樣, 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因而日本很重視土地生產力的提高,通過高投入高產出的方法來謀求高產。英國非常重視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為了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英國在全國各地都設立了農業技術訓練中心, 大規模地、長期性地培訓農業技術人員,力求用科學技術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德國在農業上提倡機械技術與生物技術同時并舉。機械技術主要解決的是生產效率問題,因為德國的人力資源比較缺乏, 而生物技術主要是為了提高單產。美國和意大利的農業主要走機械化的道路。這是因為他們人少地多, 而且國家財力雄厚, 但他們也很重視生物技術和其他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 謀求單產的提高。匈牙利在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同時, 非常重視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的研究和推廣, 主要依靠良種的推廣應用提高農產品的產出量。法國在農業上強調“更好地使用人力資源”。要求農業生產者要有一定的專業技術知識。只有一定的專業技術人員才能獲得從事農業生產所需的貸款及政府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
盡管各國由于各自的條件不同,在具體做法上有一定的差異, 但在合理利用資源和積極推廣科學技術這兩方面是相同的。這也是世界農業發展方式的總趨勢。中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發展中國家, 雖然在機械化方面我們無法與發達國家并駕齊驅, 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勞動力和技術, 實行精細密集經營, 這樣就完全有可能趕超他們。從這一點來說, 在邁向未來的征途中,發展中的中國與發達國家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
中國農業正在朝著現代化的方向邁進,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也是歷史的必然,然而,中國農業現代化是什么樣的發展方式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二、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方向
由于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國情不同,所以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式必然具有中國特色。中國農業最突出的特點是農業勞動力多,戶均耕地面積較小,在短時間內難以實現規模化經營。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5年,全國鄉村人口6.4億,其中農業勞動力2.9億,務工農民2億(進城者約1.2億),從事私營和個體企業者0.4億。據專家預測今后每年大約有600萬農民從農業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再考慮到農村人口本身的增長因素,2030年農業勞動力將減少到2.1億,2050年農業勞動力減少到1.5億。假設我國能夠一直堅守18億畝耕地的“紅線”,那么到2030年平均每個勞動力所占有的耕地為9畝,到2050年也只有12畝。也就是說,在未來50年甚至更長的時期內,1億多勞動力繼續從事農業生產、農業勞動力人均10余畝耕地、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仍為3-5畝的狀況是我們面臨的基本現實。
由于人均耕地較少,所以,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式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走大規模機械化的道路。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式應該是一種使用適量機械、主要依靠勞動力和生物技術的大量投入,提高單產水平和人均生產量,從而提高農產品生產總量和農民收入的新方式。我們把這種農業發展方式稱為“精細密集農業”。
三、中國農業現代化模式
根據中國國情,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模式應為精細密集農業。
精細密集農業,就是依靠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充分利用土地、光、熱、水、氣等自然資源,以及勞動力、技術、資金等社會資源,對農業進行精細的操作和密集性經營,從而有效地利用空間和時間,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農產品。
精細,是針對我國農業勞動力充足的特點,對農業實行精細的照料和操作,對農產品進行精細的加工,以多投入勞動來謀求農田單產的提高和農產品的優質化。如,陜西省近年來通過采用蘋果套袋技術使果農的經濟收入提高到原來2-3倍。陜西山陽縣推廣的核桃高接換頭技術,使核桃的產量和品質都得到了提高,每畝純利潤翻了幾番。黑龍江訥河縣通過改進種植方式取得顯著成效,如李章、董明、梁衍效在其文章“改進種植方式提高農業效益”中描述的:①小麥種植由一次播種改為交叉或錯行重播,提高經濟效益43.9%;②大豆種植由“羊拉稀”改為30公分平播,提高經濟效益50.6%;③水稻種植由“漫撒子”改為早育稀植,提高經濟效益近3倍;④甜菜種植由直播改為紙筒育苗移栽,提高經濟效益24.8%;⑤瓜菜種植由露地栽培改為地膜覆蓋,提高經濟效益3.3倍。
密集,是針對我國人均耕地少的特點,我國人均僅一畝多地,依靠規模經營增收,個案是可以的,但從全局來看短期內很難實現,因為只有農村人口大量減少,剩下的人才能實施規模經營,而農村人口在短期大量減少是不可能的。那么,在人均一畝多地上,如何增收呢?除了進行精細操作外,還需要在這一畝多上增加生產內容,提高產出量。如2010年3月1日《經濟日報》“再識一畝地”中描述的“紅薯掛在空中,絲瓜長在各種規格的水管里,菠菜在墻壁上生長,草莓立體栽培”,同樣的一畝地,由于生產內容的增加,產出量比原來多了好幾倍。陜西省禮泉縣一農戶在專家的指導下,地表之下先挖坑栽培天麻,覆土后的地面,種兩茬蔬菜,空中是葡萄葡萄架。由于內容的增加,同樣一畝地,產量和收入都成倍增長。密集,既包括向空間的伸發,也包括時間的緊續。向空間的伸發,從豎的方面來說,指的是立體分層經營;從橫的方面來說,指的是農業應向可以利用而尚未利用的灘淤、荒山、荒坡和家庭院落伸發。時間的緊續,就是充分利用生長期和光照。既然我們不能任意縮短農作物的生長周期,也不能將一年的時間任意延長,那么,我們只有在有限的時間里,合理而有效地安排農作物和其他農事活動。如在上茬作物未收獲時,下茬作物已經種上了,以免兩茬作物之間有時間間隔而誤了生長期。如陜西省漢中市通過此種方法,將蔬菜由一年的三至四熟提高到五至六熟。時間緊續就是提高復種指數,實質上是更有效地利用了時空。
四、發展精細密集農業的經濟學依據
(一)異量投入產出原理
所謂異量,是指投入產出差異很大的變量,也就是要求投入微量或相對的微量而產出巨量或相對的巨量。
國際之間及國內各地區之間的貧富差異現狀,是社會制度及歷史發展諸因素所造成的。但直接由生產力水平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科學技術進步的程度。科學技術首先決定了人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對農業生產規律的理解和整個農業生產的狀況。人們提高自身素質和掌握的科學技術水平是無窮盡的。現在已經做到了用微量或相對的微量的投入取得巨量或相對巨量的產出。例如新產品玉米浸種劑,每畝地的種子只用一包,費用3角,而能使產量提高一百斤。其投入產出比約為1比100 。這是異量投入產出原理的最好實例。
異量投入產出理論為精細密集農業奠定了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向精細密集農業發展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精細密集農業雖然擴大了農業生產對各種要素的需求,但異量投入產出原理說明了技術要素比物質要素的作用更大。因而,在農業生產中應盡可能多使用技術要素。
(二)絕對收入原理
絕對收入原理是指在勞力、資金、物資的投入上,人們只關心最后的收入量,只要能增加最終收入,就愿意繼續投入。
顯然,這反映的是自給自足經濟或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情況。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是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因為人們追求的是利潤,而不是一般的總收入.沒有利潤的生產是不會有人投資的,無利潤就要破產。但在自給自足經濟或商品經濟尚不發達時,生存的本能使人們把最終收獲放在首位,而不計較成本得失。人們首先關心生產了多少,是否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會首先關心自己投入了多少。所以成本與利潤的概念是模糊的。狩獵時代人們關心的是一定要抓獲獵物以維系生存,而追逐和搏斗,流血和汗水,只有在捕獲到了獵物后才能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不會有人會因獵物耗費了過多的勞動而深感懊悔。無論為此耗費了多少,只要最終捕獲了獵物,都會感到萬分幸運。在漫長的自給自足經濟時代,絕對收入原理一直在起著作用。而商品經濟還不發達時,絕對收入原理依然反映時代和指導時代。當前我國的糧食生產,如果把勞動報酬考慮進去,往往是利潤微薄甚至出現負值。但農民仍然要從事糧食生產,因為難以找到其它行業的就業機會,就比較利益看,種糧仍然很實惠。而農民從事糧食生產的目的首先也是自給,是自己的生存需要。人們只關心最后的收成和一年的溫飽。由于種糧的目的和種糧的機會成本十分低下而使種糧的盈利問題幾乎不是問題。我國的糧食生產出現徘徊或小幅度的回落,反映的正好是自給性農業生產力低下的落后性波動,但不會出現大的回落(自然災害除外),反映的仍然是自給性農業的特點:非市場性的穩定。
在貧困山區,養“長壽豬”的現象是普遍的,也是不奇怪的。如果計算這些豬的多年投入和預期產出,必然是虧損嚴重。但人們關心的不是投人了多少飼料和勞動,而是在恰當的時候可以食肉,在最需要錢的時侯可以出售。豬是自己財富的貯存形式而不是商品經濟意義上的投入產出活動。
絕對收入原理既然因商品經濟不發達而在我國農村經濟活動中普遍存在,那么我們就應該因勢利導而充分予以利用。
可見,由勞動力的閑置變為投入,由大量農副產品的可再加工看,精細密集農業的發展是可能的,且為最現實的選擇。盡管勞動因此而增加的收入可能是微利或無利,但總是增加收入,而社會財富的增加將更為顯著。絕對收入原理為勞動力要素的增加提供了機會。
(三)勞動無成本原理
勞動無成本原理,就是在農業生產中不計算或不考慮勞動成本,并且只要勞動的增量能帶來收入的增量,就愿意繼續投入勞動。
勞動無成本原理與絕對收入原理的區別在于:勞動無成本原理只是在農業生產中不考慮勞動成本,而絕對收入原理則不考慮一切投入的成本。二者的共同點在于:只要有收入的增量就愿繼續投入。農業生產中,種植業更多地符合勞動無成本原理,因為這里只是不考慮勞動成本,至于化肥、農藥、塑料薄膜等生產資料的投入費用農民還是考慮的,并常以此作為盈虧分析的依據。而養殖業,特別是養豬、養雞,更多地符合絕對收入原理,因為在這里農民幾乎不考慮投入,只關心最終收入。
勞動無成本原理是自給自足經濟和勞動力過剩的產物。在自給自足經濟條件下沒有計算成本特別是勞動成本的必要,而勞動力的閑置,使大量勞動力一文不值。既然沒有可能去創造財富,這些勞動力的機會成本就只能等于零。崇尚勤勞的慣性和改善生活的本能促使人們只要能獲得收入的增量就愿意投入勞動,而不敢去計較報酬的多少。
當城市剛剛為農民提供了一點薪低活苦的就業機會,就立刻引起了數百萬農民對城市的沖擊,雖然城市所能容納的農民是極為有限的,但對每一個農民來說謀求職業的機會是相等的,都想獲得機遇。最后必然是更多的農民無可奈何地退回去。但當他們再一次看到或聽到就業機會來臨的時候,更大的“盲流”群會更加激烈地爭奪機遇。勞動力的機會成本為零,何妨一試、再試。這就是“盲流”產生的深層原因。
如對農業進行精細密集經營,而且只要經營恰當,務農收入就是比進城收入低,但總是有收入,而風險明顯也低,相對說,技術易學,生活開支低。故使勞動力截流于農業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勞動無成本原理正好為我們引導農民進行精細密集經營提供了一個契機。
五、中國農業現代化模式轉向精細密集農業的意義
精細密集農業是根據我國人多地少的特點提出的。可以將我國人口劣勢變成優勢,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土地找到出路, 并且利用下基層的大學生作為科技傳播和推廣的中堅力量, 促進科學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主要依靠勞動和技術(當然還有一定量的資金)的投入,求得單位面積的高產及產品的優質化。
精細密集農業的實質是通過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豐富農業生產活動的內容,擴展農業生產的空間,并以此來容納更多的勞動力和提高土地生產力。
精細密集農業是根據中國國情提出的新型農業發展方式。它是中國具有特色的農業發展方式,因而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走精細密集農業的發展方式,一是可以為更多的勞動力在土地上找到出路;二是把充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推向新高度;三是為農業科學技術進步和推廣提供新需求;四是通過增加新的農業生產活動內容,擴展農業生產活動空間,為社會提供種類繁多、數量充足的農產品。
精細密集農業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當然,精細密集農業的產生有其歷史條件。隨著非農產業的發展, 部分農業勞動者必然要轉移到非農產業的發展, 使農業上的勞動力相對減少, 絕對減少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 國家將有力量對農業進行較多的投資科技的重大突破, 有可能使農產品相對人口變得極大豐富。此時, 人們渴求的將不再是農產品最大化, 而是生態環境優化。這些條件的變化, 將使精細密集農業為更新的農業經營方式所替代。但精細密集是中國農業現階段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正確選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農圈(頭條號)2017-12-0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