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你我身邊的關切
——京山縣農村發展的幾點思考
一、農民富起來,錢袋鼓起來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從陜北梁家河的窯洞起步,無論身居何位,人民領袖習近平對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有著深厚的感情,對“三農”問題一直有著持續而深刻的思考。一是利用特色資源致富。孫橋的橋米帶動了孫橋產業鏈,綠林的大洪山旅游資源帶動了美人谷、鴛鴦溪景區周邊居民的致富。二是是輻射帶動致富。“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京山富起來的村莊馬嶺村、源泉村就采取“1+N”的模式輻射和帶動周邊村落共同致富。三是探索集體經濟改革致富。城畈村這個走在京山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前沿的先驅代表,正以蓬勃的姿態、沉穩的步調,為全縣農村集體經濟改革“探路”。
二、環境治起來,農村美起來
“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總書記一系列深入淺出、善接地氣的“三農”名言,一語中的、振聾發聵,道出他深厚的“三農”情懷和深邃的理論思考。當下,雖然美麗鄉村建設通過拉鏈、季度評比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全省掛牌的綠色示范村也有13個,但相對來說,“美麗”的仍是少數。隨著人民群眾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尤其是對生活在農村的人來說,更是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種種福利,生活質量顯著提升,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日益嚴重的垃圾問題,相對于空氣質量、水污染等更加直觀,也更加讓人觸目驚心。有數據統計,每年有將近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造成的污染也是巨大的,對農村環境以及村民的身體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農村亟需探索一條治理環境問題的新路,采取有效措施將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無害化處理,共建“美麗京山”。
三、鄉風豎起來,農村和諧起來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農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過上了更加舒適的生活,那么更進一步,針對農村的目前發展狀況而言,就勢必要將一部分的注意力傾注在推動移風易俗,提升農村整體精神風貌,樹立文明鄉風的方向上。一是依托文明村鎮創建形成鮮明導向。依托傳統節日弘揚文明風尚,依托重點人群抓好示范帶動,讓文明新風融入農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二是抓好主陣地。把日常的農村生產生活當成宣傳文明鄉風的陣地,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以身邊的小文明帶動更大的文明,點滴凝聚,最終交匯成整個農村鄉風民風的改善提高。三是號召村民積極參與。作為農村生產生活的最小單位,村民同樣肩負著改善鄉風的責任,積極參與到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去,主動接受文明素質教育的熏陶,逐步擺脫落后錯誤的觀念和行為,不僅讓農村文明鄉風民風美起來,也真正讓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獲得提升,成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受益者。讓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種希望的種子,用我們奮斗的雙手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村美起來,打造和諧鄉村!
(作者單位:湖北京山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