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精神:“要敢字當頭”
眾所周知,中國的改革是從1978年底拉開序幕的。但就鄧小平來說,改革其實早在1974年到1975年就已經試驗過一段了。1975年初,鄧小平重新主持中央黨政軍日常工作。面對“文革”后期的混亂局面,他強調全黨要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提出全面整頓的任務。整頓其實就是改革。針對當時派性斗爭愈演愈烈,一些領導班子軟弱渙散,只抓革命、不抓生產的狀況,鄧小平在領導全面整頓時多次強調要“敢字當頭”。1975年5月21日,他在國務院辦公會議上 說:“現在,干部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怕字當頭,不敢摸老虎屁股。”九、十月間,他在農村工作座談會上再次強調:“現在問題相當多,要解決,沒有一股勁不行。要敢字當頭,橫下一條心。這半年來,我講了多次話,中心是講敢字當頭。”
雖然鄧小平的整頓舉措和改革精神為“四人幫”所不容,他主持的全面整頓也因此中斷,但正是這句“敢字當頭”,使人們對鄧小平的政治品性和行事風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中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
“敢字當頭”既是一種勇氣和決心,也是一種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如果每個人都從個人得失考慮問題,怕擔責任,怕擔風險,那么改革就很難取得進展,我們的事業就不會有希望。從鄧小平1977年復出后領導撥亂反正和1978年后領導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敢字當頭”的精神和勇氣。1977年復出后,鄧小平自告奮勇抓科教,領導教育戰線撥亂反正。當時教育戰線存在的問題很多,亟待解決。可一些同志思想中仍有很多顧慮,怕跟著犯“錯誤”。對此,鄧小平多次強調“要放手去抓,大膽去抓,要獨立思考,不要東看看,西看看”,鼓勵他們要敢字當頭,敢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改革開放后,他始終強調要解放思想,提倡要有敢想敢說敢干敢闖的精神狀態,提倡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闖將,提倡要用“明白人”。“明白人”有很多標準,首要的一條就是要有改革的膽識;有膽才有識,因此關鍵還是要有“敢字當頭”的精神。
作為改革的領導者,沒有“敢字當頭”的擔當和勇氣,沒有“敢字當頭”的精神狀態,對重大問題猶豫不決,沒有準主意,就沒有政治號召力,人民群眾就不會跟著你走,改革也不會走出新路。
改革作風:雷厲風行,果斷決策
如果改革無法取得進展,一般會有兩種原因:一是人們思想僵化或者頭腦中還有顧慮,怕犯錯誤,缺乏改革的膽識,這時候就需要“敢字當頭”的勇氣和精神;二是思想上已經沒有什么障礙了,但遇事還是拖延不決。主要表現為是對于與人民群眾切身相關的、該解決而且能夠很快解決的事務性問題,不及時去解決,以及對于一些重大的戰略決策拖延不決。
能解決的問題不解決,這屬于工作作風問題,拖拉懶散的作風與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是極不相適應的。改革開放后,鄧小平一直反對這種作風,認為解決問題不能拖,拖是沒有希望的。在軍隊整頓中,他強調要“緊張快干”,“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在打擊經濟犯罪活動中,他強調要“雷厲風行,抓住不放”;在抓精神文明建設中,他強調要“一抓到底”。
與拖拉懶散的作風相比,對于重大戰略決策問題的拖延不決,其后果更嚴重,會貽誤改革時機,延緩發展進程,這也是鄧小平堅決不能容許的。1989年政治風波后,鄧小平談到經濟不能滑坡問題時,說了這樣一段話:“應該解決的問題要加快解決,要用快刀斬亂麻的辦法解決,不能拖。當斷不斷,要誤事。看準了的,積極方面的,有利于發展事業的,抓著就可以干。”這句話鮮明地反映出鄧小平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的風格,同時也反映出他以時不我待的狀態抓改革的迫切心情和實干精神。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鄧小平多次強調不能一味求穩,最根本的還是要實現一定的發展速度,使經濟隔一段時間上個新臺階。他提出“要采取有力的步驟,使我們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后勁”。指出“要實現適當的發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務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觀戰略的眼光分析問題,拿出具體措施。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條件更好,可以更廣大地開源”。這些都體現了他善抓大事、果斷決策的風格。為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當時鄧小平謀劃的一個大戰略就是開發上海浦東。他認為,上海是一張王牌,抓上海是一個關系全國的大戰略。他反思說,上海開發晚了是一個大的失誤。他多次叮囑中央負責同志要抓好浦東的開發開放,目的就在于強調不能再次犯戰略失誤,喪失發展機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改研究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