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浙江杭州市蕭山區航民村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戰略如何實施,振興的鄉村是什么樣子,鄉村振興走什么路子?帶著這個命題,我們到多年熟悉的浙江杭州市蕭山區航民村進行實地考察。杭州驅車東行50里,來到遠近聞名的航民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百業興旺、家家富裕、環境宜居、村風文明的現代農村景觀。所見所聞,耳目一新,精神一振。
——沿村街漫步,兩旁坐落著一座又一座以印染為主的現代化工廠,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印染集團。村邊機械化農場,年產上百萬斤糧食和多種副食品。2017年,這個僅有2平方公里的村莊,一二三產業總值達到135億元,利潤達到9億元,上繳稅金5.5億元,人均50萬元。
——全村322戶居民,2017年人均收入6萬元,戶均收入20萬元。人均凈資產400余萬元,折合60余萬美元,超過世界上最富有國家的人均資產。家家住著造型別致的樓房,聯為成片的別墅區。聯合國一位官員來這里參觀,贊嘆地說,“這里一棟棟華麗的新住宅以及主人的生活水準,也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的村莊相媲美”。
農民祖祖輩輩夢想的農業現代化、村莊城鎮化、城鄉一體化,過上既富裕又文明的日子,在這里已成為活生生的現實。改革開放前,航民村是一個貧困村,全村人均收入148元,村里缺糧戶多,借債戶多,光棍漢多。這些年何以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創出哪些可資借鑒的路子,從中受到哪些重要的啟示?
啟示之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從單純經營農業轉向農工商綜合經營,以村辦工業為依托,以高效農業為基礎,以商貿服務業為紐帶,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格局。這是振興農村最重要的經濟基礎。
航民村的振興,是從辦工業起步的。這個村人均不到半畝地,常年辛勤耕種,仍吃不飽飯。改革開放后,干部群眾都在思考擺脫貧困的出路。勤于思考的大隊會計朱重慶,想到附近織布廠發展較快,當地具有印染的傳統,搞印染可能是脫貧致富的有效路子。黨支部商討后,決定興辦印染廠,由朱重慶當廠長。建廠后第一年盈利14萬元,第三年盈利100萬元,成為全區第一個百萬富翁村。百萬富翁并沒有使他們松勁。堅持把稅后利潤85%用于擴大再生產。隨著村辦工業的崛起,商業服務業迅速拓展,形成面向全國的流通網絡。同時購置貨輪,投入海洋物流業。隨著資金實力的增長,投入4億元步入金融投資業。多年來全村不僅銀行存款始終高于貸款,還在蕭山農商銀行持有5000萬股的股權。
航民村的實踐證明,振興鄉村,首先要振興產業。振興產業從哪里著手,各村應從實際出發,能搞什么搞什么,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開發產品到造就產業。有條件的村,從發展工業起步,逐步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產業群體,可能是見效較快的路子。當然,發展工業決不能放松農業,而應帶動強化農業,推進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使農業成為效益較高的產業。加上二三產業綜合發展,使農民成為收益較高的群體。
啟示之二:無論興辦什么產業,都需發揮集體、個人諸方面積極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構建富有活力的機制,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不落下一戶一人。這是振興農村經濟的指導方針。
航民村振興各項產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使全體村民都擺脫貧困,家家過上富裕的日子。各種經濟活動,都緊緊圍繞這個目的。村辦企業改制,就是突出的例證。航民村隨著村辦企業的迅速發展,到1998年集體資產增長到4億元。當時,附近農村鄉鎮企業都在改革產權制度。航民村有些村民也要求把集體資產量化到人。他們說,集體資產這么多,好像天上的月亮,天天看得見,就是摸不著。如何推進產權制度改革,使企業由月亮變成太陽,人人享受溫暖,面臨重大的抉擇。航民村黨委經過一年多的調研商討,發動全體村民反復討論,提出改革的原則:即既使集體占有稍多的股權,促使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又使村民、職工、經營者享有一定的股份,與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建立富有活力的經營機制。按此原則,確定村辦企業資產,集體占51%,量化到人占49%。量化到人的資產,村齡股占40%,廠齡股占40%,貢獻股占20%。
航民村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一是有利于增強企業實力活力,二是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三是有利于推進農村環境建設。筆者記述航民村推進村辦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帶來的好處,只是說這些做法在該村是成功的,絕不是說其他村都須這樣做。事實說明,有些村從發展民營企業入手,也可有先有后地共富起來。各地應因村制宜,由群眾選擇確定具體做法。辦法可以多種多樣,只要能使農民增收,實現共同富裕,就是宜于采用的好辦法。
啟示之三:村級黨組織尤其是帶頭人,真心實意履行共產黨人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神圣職責,富有遠見卓識,勇于開拓進取,肯于扎實苦干,充分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是振興鄉村的根本保證。
“沒有朱重慶,就沒有航民村的今天”。這是每次到航民村采訪所遇村民都說的心里話。筆者之一曾在村里居住近半年,訪問上百位村民,都毫無例外地這樣說。朱重慶一出遠門,村里有些老太太就暗暗祈禱,保佑平安歸來。由此可見他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
無私奉獻,為全村群眾謀利益,是朱重慶堅定不移始終不渝的信念。他為航民村的發展付出最多,貢獻最大,一直不拿高工資、高獎金。他的收入在村里只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及有些業務人員的一半。特別是實行股份制時,更鮮明地體現了他的人生信念和價值選擇。當時,附近許多村搞股份制,經營者都占大部分股份。航民村許多群眾認為,村里企業是朱重慶一手創建操辦的,理應占較多的股份。他力排眾議,堅持自己同所有村民一樣,按村齡股、廠齡股和貢獻股,占有應得的股份。筆者問他,為什么堅持這樣做?他說,辦企業的初衷,是使全村群眾都富起來,什么時候都不能違背這個初衷。不然,我在村里怎能挺起腰板,我心里怎能安寧。這些質樸的話,真切地體現了他令人崇敬的人生觀價值觀。
朱重慶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還體現在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不懈創新。他40年如一日,擼起袖子拼命干。沒有歇過節假日,幾乎沒有一天在晚上12點以前睡覺。他不僅埋頭苦干,而且勇于改革創新,不斷創新管理,創新科技,爭創國內外領先水平。他干一行鉆一行,眼睛時刻盯著本行業國內外市場最新動向,盯著處于世界最前沿的科學動態,力爭走在國內外最前列。多年來所搞的每個項目,都經過反復考察論證。搞一項成功一項,沒有一項落在后面,成為從農民中涌現的能夠叱咤市場風云的成功企業家。他不僅極力推進產業發展,而且一直關注環境建設,營造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同時并舉,互相促進,為子孫后代造福。他的胸懷和業績,不由得令人感佩。
盡管企業居于國內外一流,盡管把企業由國內辦到國外,仍始終保持農民勤儉樸實的本色。朱重慶年少時家境貧困,16歲就在村采石廠干又累又苦的活,還未成年就飽嘗勞動的艱辛和饑腸轆轆的滋味,一直盼望父老鄉親能夠過上好日子。這種樸素的情感在入黨之后得到升華,時時刻刻為村里的事業奮力拼搏,從不貪圖個人享受。創業之初如此,企業做大后仍如此。幾十年來,對集體的每一分錢都十分撙節,從來不講排場,不擺闊氣。如今外出辦事,仍然是早餐喝頓稀飯。中晚餐如不陪客,就蹲在大排檔吃頓便宜飯。多年來,坐飛機不坐頭等艙。他樸實地說,頭等艙也是一人一個座位,與經濟艙同時到達,并不能提前到,何必多花錢。他帶親屬到北京治病,趕到住處后,立即把親屬的車票撕碎扔掉,以免誤在企業報銷。他的辦公室從來沒有秘書之類的人員,村民找他談事推門就進,同村民相處如同家人。他衣著樸素,看起來像個普通農民,待人親切,體貼入微,很難看出是一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
筆者與朱重慶相識二三十年,促膝談心不知有多少次,朝夕相處不知有多少天。他的言談舉止,所作所為,深深印在心里,經常浮現眼前,不由自主地萌生難以磨滅的看法:他是農村基層干部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杰出代表。經過精心選拔培育,這樣的代表越來越多,農村豈能不興,農民豈能不富,環境豈能不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 2018年4月2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