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關乎廣袤農村的繁榮發展和億萬農民的生活福祉。“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方面。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就沒有真正的鄉村振興。”來自農村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王紹南,對鄉村文化建設十分關注。他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發展產業、壯大經濟,也要繁榮文化、涵育鄉風。“如今在一些農村地區,‘新文化’跟不上,‘老文化’逐漸流失,鄉土特色和鄉村氣息越來越淡。”王紹南說。如何傳承創新,培育既有深厚傳統底蘊又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鄉村文化?王紹南認為,近年來,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室等逐漸成為中心村的“標配”。要充分利用這些硬件設施,以此為陣地建好文化隊伍,運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文化活動,讓農村有更加濃郁的文化氣息、更加旺盛的人氣和更加蓬勃的朝氣。
傳統工藝美術承載著弘揚民族文化和產業振興雙重屬性。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手藝不僅承載著鄉村振興的重任,也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不可忽視的文化力量。因此,發展廣大鄉村的傳統手工藝不僅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需要,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看來,對于很多鄉村而言,缺的不是“文化”,而是“文化+產業”的發展理念和方法。而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徐利明提出,要大力保護發展欠發達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尤其是注重分類傳承,對有市場潛力的代表性項目,鼓勵采取“項目+傳承人+基地”“傳承人+協會”“公司+農戶”等模式,結合發展文化旅游、民俗節慶活動等開展生產性保護。
作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的潘魯生很清楚文化的力量,一旦傳播成功讓人們接受,就可能產生巨大的附加值。今年,潘魯生的提案側重于如何讓鄉村文化產業、鄉村特有的文化資源,變成當代的財富、社會的財富,讓社會各界特別是政府這個層面重視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的培育和推廣。
多年來,潘魯生一直在民間進行田野調查和學術研究,見證著傳統民間文化的命運與變遷。結合他多年的調研和學術研究成果,潘魯生建議政府出政策、專家出思路、村民出效益,由高校對口幫扶,對專業人才回鄉發展實施鼓勵政策,在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多出務實經驗,使村民享受到國家戰略帶來的實惠。
對于鄉村文化振興,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徐利明也有類似的思考。在他看來,大力保護發展欠發達地區的傳統手工藝,不僅是出于鄉村文化振興的需要,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今年兩會他提出了《留住手藝傳承匠心——保護發展欠發達地區傳統手工藝》的提案。在提案中,徐利明指出,不少欠發達地區的傳統手工技藝品類齊全,但現狀堪憂,失衡嚴重,徐利明分析原因主要包括行政管理薄弱、制度保障不足、本地人才流失、產業轉化率低等幾個因素。現狀是,傳統民間工藝制作多以家庭為主,仍維持著小作坊的生產模式,難以形成規模和品牌。盡管少數手工藝及藝人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市場影響,但總體而言,傳統手工技藝方面的知名品牌很少,對品牌的打造和保護尚處于摸索階段。
因此,徐利明建議,要加強體制建設,打牢基礎。如推廣江蘇蘇州等地的成功經驗,堅持“放水養魚”,把發展傳統工藝當成基礎性工作來做。同時還要注意分類以加強保護傳承。“對適合生產性保護但處于瀕危狀態、傳承困難的代表性項目予以優先搶救與扶持,記錄、保存相關資料,盡快恢復生產,傳承技藝;對有市場潛力的代表性項目,鼓勵采取‘項目+傳承人+基地’‘傳承人+協會’‘公司+農戶’等模式,結合發展文化旅游、民俗節慶活動等開展生產性保護,促其良性發展。”徐利明說。
徐利明還建議設立專項基金、發揮協會作用。通過政策支持、資金引入以及行業協會的積極作用,多管齊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健康發展。此外,他建議將“非遺文化”普及課程作為第二課堂活動,納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非遺相關管理單位應聯合教育部門,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確定“非遺進校園”課程指導目錄,將非遺項目課程固定下來,長期穩定實施。通過開展各類活動,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依托地方院校推行工藝美術等職業教育,聘請非遺傳承人從事教學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營造良好環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中國文化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