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業創新的國度以色列
1.創業來源于危機
以色列1/3的財政用于軍事,8%的國民總產值用于教育,這個國家物價奇高,打5分種車50謝克爾(100元人民幣),一份外賣50謝克爾,單間月租6000元人民幣,在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發買67平方房子要1000萬人民幣,邊境戰火紛飛,土地是這樣的。
開發中(地形跟湖南的丘陵山區差不多)
開發后(耕作層下有滴溉)
以色列更有奇葩的,正統猶太教(哈瑞迪)在14歲起每天到宗教學校(torah 或 kolel)研讀猶太經典,婚后依然如此不工作,由于教義禁止節育、推崇生養大批孩子(世俗猶太教也如此),每個家庭約有4~15個孩子,婦女上班與政府發放福利金撫養孩子來維持生活(以色列政府每月給予$250至$370以色列謝克爾(NIS),物價特離譜,稅收高到天,英語一般般,英語比希伯來語更普及。土地國有農村經濟組織要向國家交租金,賣出農產品要交17%的稅,政府供的水收費,以色列國土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900萬,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無資源、2/3的沙漠土地,除了讀書當兵生存容易,否則就是巨大的生存危機,逼著全民去創業創新。
2.創新來源于生產
1922年愛因斯坦在他日記中寫道“中國的農民勤勞、呆板、愚鈍、骯臟、中國的農業是沒有希望的”。本.古里安是以色列締造者之一,生活在基布茲時說“我們什么都沒有只有智慧只有勤勞的雙手,所有專家都是現在事物的專家,沒有人是未來事物的專家,基布茲是孵化器,農民要成為科學家,高科技萌發于農業,低素質的農民我們的農業沒有希望”。以色列農民大學以上學歷占了從業人員的50%。二次當選以色列總理的西蒙.佩雷斯是一個諾貝爾獲獎者,他說“創業與創新是生產力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創新來源于生產”。以色列有著令人驚嘆的農業生產力,科技的貢獻達到了95%。
以色列是一個有理想有知識智慧的國度,他們來到這片土地用自己的雙手耕耘這片土地,土地貧瘠水源不足,他們創造了基布茲與莫沙夫,當他們建國后,建立了全國水利網,向科技創新要產量要效益。沒水城市廢水處理灌溉,地下滴灌節水,以色列農民在花卉園藝農場研究轉基因技術,生產的花卉與香料占據了歐洲70%的市場,一個“滿天星”花品種產生百萬美元的銷售額,然后這個農場又以15億美元賣給了美國的花卉公司,“賣了技術與農場,人、農場、土地、稅收又搬不走還在以色列”,另創一個基布茲開始能源與牧草轉基因研究。這些農民的學歷高么,有高的但很少,大多是大學學歷跟袁隆平的學歷一樣,還有一半經過培訓的創業老農民。中國化工花了250億美元買了一個生產農藥的農村小公司。其他基布茲、莫沙夫均如此,有研究灌溉的,農業材料的、農業植保飛機的、噴藥機、耕地機、土壤消毒機、播種機、糧食牧草樹木收獲機,加工設備等。有研究育種的,有研究種植技術養殖技術的,西紅柿畝產20噸,奶牛年產12噸世界第一,各國政府與農業公司爭著買技術,還有農民研究芯片設計與積電技術的,創造了中東“硅谷”,還有生產武器的基布茲、農業也不例外全民創新全民創業,技術成熟一個賣一個,農村占12%的國土面積, 卻有60%的農產品用于出口。12萬農民農產品產出35億美元,工業產值360億美元,高科技產值22億美元。
基布茲與莫拉夫等的創立就是一群年青人對集體農莊與美國大農業的激烈辯論和研究的創新,這種模式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就是創新。把它建起來就是創業。農民為了解決水的問題就發明了滴灌技術,為了防惡劣的自然條件就研制了大棚,塑料不耐用就研制材料技術透明膜結構。為了耕種研制了農業機械,為了效率將農機智能化,如水果分級機能識別大小、色差、損傷、糖度、成熟度等等然后包裝世界獨一無二,一小時就可以篩選2.5噸,大量出口到我國及發達國家。同樣農業的各個環節由各個專業特長的農民攻克。技術進步就是創新。為了農產品統一就制訂了農業生產標準化。
3.有利于創業創新的制度
土地國有,任何人都可以以低廉的價格租到土地創辦小農場與小公司,任何人都可以買賣股份加入退出基布茲與莫沙夫的科研團隊及企業科研團隊。工業企業也是如此。還有大學與國家隊的基礎科研隊伍,職業自由化就不會埋沒了人才。以色列有很嚴格專利保護法。以色列也沒有城鄉二元制。
愛因斯坦高考考了二次,大學的專業學得很差勁,但是自學鉆研的是學校沒有開設的課程。諾貝爾獎獲得者很多不是博士之類的高學歷。只要回歸以色列不管你你來自那里,尊嚴與自由受保護,以色列在研的科研小項目38500多個,可以加入你喜歡的科研團隊。在以色列的沙漠中有一種野羊,有的見人就跑,有的跟人比較親近就有團隊在研究為什么不一樣,怎么訓化。
以色列的科技轉化效率也很高,基布茲與莫沙夫就鼓勵研究解決問題,本社區人研究人員解決不了向社會邀請或向國家研究機構申請解決,國家科研人員與社區相關人員一起攻關。突破就是科研創新,以色列沒有資源,發展成小公司然后賣掉,在社區白吃白喝及本社區農民的參與就有該專利的使用權。
以色列人愛看書,愛解決問題,團隊討論經常通宵達旦,英語閱讀是他們一大優勢,可以查資料學習。農機不好用就動手改進。動手能力強也是他們一大優勢。
4.教育是創業創新的人才基礎
在希伯來大學,全校有120個行業研究所,有十幾位諾貝爾獲獎者說教育是創業創新的人才基礎。
小學2年級考試內容為簡單的希伯來語或阿拉伯語的知識,小學5年級和初中8年級的考試內容包括數學、英語、科學和技術、演講核心課程。高中階段學生考試按模塊單元(特長班)。頒布了《以色列中小學科學技術課程標準》 “標準”要求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開設手工課,使學生對“制造”有初步的認識;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的學生開始學習技術課程,如材料加工、制圖、電力和電子等;普通學校在八年級時向學生介紹產品的生產、銷售和財經知識;到中學高級階段,科學技術教育就具有了明顯的職業性質。
小學初中主要以希伯來語教學,高中與大學主要以英語教學,特別重視演講(邏輯培養)。高中畢業后服兵役,退役后高考考試科目有數學、英語、希伯來語和2門模塊單元課(特長課),義務教育到大學。
重視語言基礎與演講(邏輯),數學,模塊單元(興趣特長)
小學老師要求大學畢業,學生可以懷疑圣經的正確性還有什么不能懷疑的,演講與選修課不限深度,以色列學生的選修課自學鉆研的很深,沒有開設的模塊課都可以向老師提問,經常有老師回答不了大學教授來回答,大學教授兼科研。軍隊主要打造一流身體素質與團隊精神,大學的學習壓力很大。辯論討論是以色列的一大特點,答案有多個沒有唯一正確的,軍隊普通基層,下級可以同上級辯論戰斗方案,員工可以跟老板就專業方面辯論,辯論完該干嗎就干嗎。
到了大學,學生某方面興趣知識鉆研更深,更深達到巔峰,過了巔峰就是科技創新。以色列學生進入大學創新精神就冒出來了,畢業后團體創業精神冒出來了。
二、我國農業創業與創新重任道遠
1.我國的教育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中國的教育好像迷失了方向,先是向應試全面基礎教育開刀,轉入全面素質教育,現在轉入中小學減負,大學施壓。
不注重培養學生在某一領域的深入自學與鉆研精神,我國很少有高中生自學鉆研的知識能難住老師及大學的教授,也不培養他們的動手制造能力,演講邏輯辯論,團隊合作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小學一些毫無意義的超高難度經常把大學學歷的父母難住,素質教育全面發展其實是全面皮毛教育,大學教育不是在實驗室在圖書館查資料在享受生活。又不注重身體鍛煉,一個個又胖又戴眼鏡。以色列街頭小哥哥帥小姐姐美英姿勃勃看著就賞心悅目。
義務教育只有9年,而以色列義務教育到大學。
2.國家對農業創業創新制度不夠
看看所有的政策公文,好像找不到農業創業創新的根源,只能成立更多的農業科研院所來研究農業科技,造成非常片面研究領域,論文滿天飛。解決不了生產問題甚至連農業基礎科學都乏善可陳。我國的農業育種科學家把水稻小麥轉基因了,中國和歐洲、日本民眾都反對,搞出來也沒有經濟價值,種出來賣給誰。
3. 農業創業創新來源不了生產
我們的農民沒有組織起來,單個農民生產中問題肯定很多,抱著人勤地不懶,這樣干不了干那樣,養牛不行我養豬,水果種不好我種玉米,農機不好使我用傳統工具。
土地不是私有或國有土地平等租賃。小農經濟的自足自給拒絕農業科學技術、信用貸款、市場信息、創新創業。不利于貨幣資本與實物資本、人力資本 、農業創新創業聚集。 沒有生產、流通方面科學研究的需要。 我們認可土地是農民的命和根,但我們不認為農民是愛因斯坦筆下的中國農民。農民應該是荷蘭或以色列的創業創新農民。
完全為了公平土地均分給農民,世界上只有二種成功的模式,土地私有制如荷蘭,土地公有制如以色列,沒有天生的農民思維,從事農業就是農民打破農民終身制職業自由,土地要便于集中連片兼并或劃分類別統一租金流轉,向股份制公司化方向發展,讓農民與農村經濟組織來一場創業與創新,生產效率你死我活的競爭。為了生存必須重視科研的投入新產品的開發。
3.社會對農業創業創新的阻撓
不懂農業的學界與知識分子對農業的知識認識非常淺薄,在他們眼里農民是天生的務農的不可改變的,土地是農民的命與根必須擁有壟斷土地的使用權,根本不考慮大國農業的競爭,創業與創新是生產力與經濟增長的源泉,財富來源于生產與貿易,維持農民農業的現有收入長期不變就好。農業就是種糧養豬,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2億噸總產值1.2萬億元占農業總產值15%,農民人均糧食收入不足1600元,糧食生產集中在五大糧區及墾區20%的農民手里,主要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生產利潤上天20%人均不足320元。草原全部集中在少數民族手里產值約0.2萬億元,放牧經營。養豬集中度90%(100頭以上)工廠化養殖者手中約1.2萬億元與普通農民沒關系,農業總產值7.6萬億,說明還有其他非常多的非糧豬農業產業起主要作用, 60%的農民處于丘陵山地之中,他們分享的農業收入很少,老人農業種糧也維持不了老人的生活。沒必要對非糧豬農業規模經營者口誅筆伐,資本科技下鄉,他們的成功就是解決了這個產業的技術瓶頸,就是創新的積累,量變到質變。國家那么大土地那么多要讓他們有生長的空間,科技進步與創業創新的出現才能出現經濟增長,農民才有收入的增加,這道理人人都懂,給點土地讓資本科技下鄉,讓他們去開拓農業新產業(當然不贊成他們去糧區搞非農創業),搞創業就會遇到方方面面的科學技術要解決,耒陽有一個老板自己造了一臺山地牧草收割機,改進了五年。云南有一個老板種褚橙的,上山難請來電梯廠一起研發山地單軌運輸車,有機茶種植滅蟲就研制出木醋液及電滅蟲拍板…………成功與失敗,都在不斷地推動著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在創新的路上98%都會倒下。希望他們爬起來擦干身上的血和淚繼續前行。
(作者系湘南生態農場合作社科技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