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村級集體經營或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經營,是江蘇省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穩定收入、增強村級集體造血功能的新途徑。然而,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不少地方村集體對經營土地項目熱情不高,有的村甚至打起退堂鼓。這是為什么?
程序太復雜,招標成本大
從前年起,財政部每年拿出3億元,該省結合扶貧按1:1配套,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試點,其中對開展土地股份合作經營試點村補助200萬元。漣水縣共有5家經濟薄弱村成為村級集體土地股份合作經營試點村,其中前進鎮前進村經營規模最大,共流轉土地900畝。
6月29日,記者來到該村,發現大多數稻田的秧已栽完,還有少數成片大田沒栽。省委駐漣水幫扶工作隊隊員、前進村“第一書記”周臘成告訴記者,秧苗已栽完的是當地家庭農場,沒栽的是村集體的地。
“程序太復雜,都不想要了。”說起一年來的試點體會,前進村黨總支書記余華章直搖頭。從買種子、化肥、農藥,以及機械作業、用工等,都要經過招標程序,去年種小麥因招標比正常農時晚了一個月。“招標前后公示就要兩周時間,如果流標一次,還要延遲約半個月。”
漣水縣保灘鎮洪蕩村黨支部書記姜勇芝告訴記者,根據當地村居小微權力運行管理規定,采購金額500-1000元的要3家詢價、蓋章、出具詢價函,經過公示,最后報鎮上審批;超過1000元的要招標,2萬元以上的要拿到縣交易平臺招標,其間每個環節都要公示。去年村里種植瓜蔞采購肥料就招標2次,采購農藥招標4次。記者在洪蕩村公示欄看到,櫥窗里密密麻麻貼滿土地流轉、土地深翻、土地起壟、化肥采購、農藥采購、瓜蔞種苗采購等招標公告。
調查中,受訪的村干部反映,村集體農業生產經營招標,不僅費事,耽擱農時,還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業生產成本和經濟負擔。
“村集體所掙的錢都讓招標和供貨商拿去了。”前進村會計左進算了一筆賬,拿麥種來說,種子公司1.8-1.9元/斤,招標價卻高達2.35元/斤,每斤多出四五毛,一畝地需麥種70斤,就多支出30多元,800多畝就要多付2萬多元。招標時,每份標書1000元、報名費100元,如果中標了還要出評標費900元。中標一次,就要花費2000元。他們統計了一下,光麥種麥收就招標12次,招標費用支出2.4萬元。“招標價比一般市場價要多付出20%以上。”余華章說,今年小麥平均畝產六七百斤,招標價1.11元/斤,比一般農戶要高,但刨去成本、人工費用、半年土地租金,每畝要虧200元左右。
配套用地難,經營風險大
針對村級集體經營土地中碰到的農資采購、資金使用等實際問題,省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負責人冷媛介紹,過去曾有少數地區采取拆分購買、分批支出的方式,避開招標流程,但目前在村干部眼里這種方法已經行不通:“凡未經招標的支出均屬違規行為,要受到追責或問責。”
配套用房用地難,也一直是村級集體經營的痛處。“村里沒有一寸建設用地,連一般農用地指標都被鎮上收去統一使用,村里想發展很難。”海門市正余鎮五總村黨總支書記湯蘆說,村里搭建200多平方米臨時建筑,結果被國土部門罰款8900元,還被要求拆除、恢復原狀。前進村也遇到這樣的尷尬,原先準備在農田邊建個水泥曬場,招標程序也走完了,結果國土部門不允許建,幾十萬斤小麥只得堆放在村民活動廣場。
“村集體經營還面臨市場風險和政治風險。”南通市通州區十總鎮于家壩村黨總支書記吳建新說,有錢賺,相安無事;假如糧食賣便宜了,或者出現虧損,不僅要挨老百姓罵,還要被懷疑吃回扣、拿好處,吃了苦,還不落好。
“村級集體經營中碰到的疑問和問題不厘清,將會影響這項工作在面上全面推開。”海門市正余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姜麗琴不無擔心地說。
創新體制機制,讓村干部放手干
有業內人士指出,村級集體土地股份合作經營過程中流程多,變相增加農業生產成本,加重村集體經濟負擔,抑制村級集體土地股份合作經營的熱情,不利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試點,就是要去做。”負責省財政項目具體事務的省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劉洪說,現在試點中出現村干部不敢擔當、不敢作為,跟缺乏容錯機制有關。他透露,今年江蘇省將對《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樣本清單》《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管理制度樣本清單》進行版本升級,指導試點縣(市、區)、試點村建立和完善集體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包括民主決策制度、經營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考核獎勵制度等,以制度規范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省里也希望通過試點,探索建立農村集體經營容錯機制,規避一些非主觀原因造成損失而引發的問責。”
“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海門市正余鎮黨委副書記張劍斐建議,村集體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后,拿到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面向全社會公開招標,把土地包給一個有資格、有種地經驗的管理團隊來運作,效益按比例分成,“這是一種切實可行,也是符合當下農村集體狀況,把風險降到最低的方式”。
南通市委農工辦經管站站長盛新榮認為,當前村集體經營管理也要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創新體制機制管理,簡化流程,完善績效考核辦法,旗幟鮮明地為干事創業者撐腰打氣,消除村干部的后顧之憂,讓他們真正能擼起袖子加油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