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新型中級職業農民。今年7月底,我有幸參加了共青團中央舉辦的第二期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新型職業農民骨干培訓班。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新生代職業農民,能有機會來農業高新科技的最前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習,這對我來講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深感榮幸。本次培訓通過專家授課、現場觀摩、學員交流,使我豐富充實了理論知識,開闊了視野,更增進強了對從事涉農行業的自豪感。
作為一名新型的職業農業農民,目前我經營的主要產業有:板栗、蓮藕、苗木花卉種植、林下養雞、農家樂等項目。我雖然出生在農村,但我喜歡農業,對園藝、農藝有著近乎癡迷的熱愛,精通苗木嫁接技術,從小就愛綠化養花。記得小學四年級時,那時候沒有錢買花盆,就把洗臉盆偷偷地打碎去種仙人掌。盡管目前合作社的規模不是很大,但是在這幾年的摸爬滾打中,我也在總結和反思。
一、目前產業發展的幾個難點:
1、產業具備特色難
目前農業行業競爭激烈,跟風種植現象嚴重。如果想要在行業內異軍突起,必須遵循“市場導向、堅持質優、差異發展”的策略。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產品研發和生產銷售, 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在構建全渠道銷售模式的同時穩步提高農產品就地轉化率, 力圖將更多的產業利潤留存本地;注重實施差異化策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需求,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如果不具備特色,人云亦云,就很難抵御市場風險;
2、農產品提升難
目前市場面臨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的改變,人們不再滿足吃飽的問題,而是向好吃、安全、健康有營養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是市場需要商品性、口感好的農產品。那么如何同時滿足這兩個需求呢?這就對農業從業者所掌握的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生產出商品性好、口感佳、安全、健康有營養的農產品,才能賣上價,但一般農戶很難做到。
3、市場信息不對稱
農民缺乏掌握信息渠道,對市場行情的分析不準,導致盲目種植、跟風種植,所以出現了很多的滯銷現象;
4、基層領導缺乏政策引領
農村很多農民對國家的政策不是很清楚,需要不斷地宣傳和引導,但很多基層恰恰缺乏這一點。有的地方甚至搞面子工程,盲目擴張跟風,只顧忌眼前的政績,忽視產業長遠可持續發展;
5、做到1+2+3>6不容易
目前農村的“一、二、三”產業都有,但彼此關聯度很差,如何有效做到三產融合發展,就需要積極拓展農業多功能性, 結合地區經濟、生態、服務等集成性功能優勢, 挖掘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多重價值, 實現農業多種功能開發;積極開發農業生態功能, 推進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發展, 發揮農業在水土涵養、空氣凈化、景觀布局等方面的價值。
6、建立“一村一品”難
現在很多地方的農村,很難形成“一村一品”,主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規模不夠大;二是產品附加值低,不足以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二、如何解決?
個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思路:走出去、學進來、用進去,這也將是一個不斷反思、認知、吸收改進的過程。
1、打造一支專業化的農民隊伍
從職業角度來講我們要打造一支愿意長期留在農村,熱愛農業、善經營、懂技術、會生產、精管理的職業農民隊伍,并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
2、鼓勵大學生、農民工返鄉創業
傳統的一畝三分地根本養不下一方人,大量青壯勞力外出謀生,導致田地漸漸荒蕪、產業頹廢。當留守的40、50后農人,漸漸老去已無力去堅守那一畝三分地時,今后地由誰種?誰來種地?值得我們深思。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招賢納士,產業發展需要人才,脫貧攻堅需要人才,鄉村振興更需要人才,吸引一批青年才俊返鄉創業,吸引成功人士和能工巧匠回流刻不容緩,使他們再次扎根農村,從事農業經營管理反哺家鄉;
3、在產業發展方面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在產業發展方面因地制宜,根據自己的實力量力而為之,學著把握研究市場經濟動態,參透上級政府戰略布局,掌握運用新時代下“互聯網+”工程;
4、發揮好農協的作用,抱團取暖
廣大職業農民共同學習交流探索,火中取栗抱團發展,充分發揮好職業農民組織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
5、順應“三變改革”的東風
順應“三變改革”的東風,成立村社一體專業合作組織,盤活集體資源資產,壯大集體經濟組織,發揮好集體合作組織的帶動示范作用,園區和農戶結對子,加強鎮園聯盟的對接,走訂單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路子。
作為一個職業農民,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今后發展壯大自己的產業的同時充分發掘、塑造、弘揚產業文化;發揮好新形勢下的基層職業農民示范引領作用,在脫貧攻堅統攬全局的大背景下發揮好新型經營主體的社會幫扶作用,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增收脫貧,助力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我們的時代到來了!今后咱新型職業農民將成為有體面的職業,今后咱農業將成為有奔頭的行業。
(作者系漢陰縣職業農民協會理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農圈(頭條號)2018-08-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