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全村同市、縣各級一同脫貧,共同創建小康社會,扶貧需要出真招了。由于地理環境、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等條件的差異,各地致貧原因也不盡相同,所以要想讓貧困區域、貧困農民盡快的、持續的、高效的地擺脫困境走向富裕,扶貧唯有明確扶貧、扶志、扶智相結合,唱響“三部曲”,才能在“精準”二字上出實招、下實功、見實效,跑完“最后一公里”。
首先就是明確“該扶誰”的問題,在精準識別上出實招。“該扶誰?”這原本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通俗的來說就是:誰貧困就扶誰,難就難在了如何辨別“真貧”。“黨和國家政策好,就是我家沒有享受到”、“我家就是窮,什么都沒有”、“沒務工、沒收入”、“家里某某人天天吃藥打針”這應該是今年扶貧工作人員在基層入戶走訪中聽到的最多的幾句抱怨了吧,更有開著車來到村委會揚言:“我要個貧困戶,整個鄉鎮沒有比我家更窮的了”可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不然,就扶貧“兩不愁三保障”來說,年人均純收入2952元,僅僅是一個基本生存生活的標準,是一個不愁吃不愁穿的基本要求,平均每天生活不到9元錢,就目前生活下,這樣的人群真的少之又少了,但老百信總有“辦法”讓這些收入不達標,為了揭穿這些蓄意“裝窮”的面目,工作人員不得不一次次的舉證,一次次的尋找痕跡。群眾說謊我們不追究責任,但精準識別不能馬虎,每天日夜,留在鄉間那些數以萬計的腳印就是扶貧人員找到“真貧”最有力的證明,只為找準“真貧”,明確 “該扶誰”做到政策幫扶的有的放矢,起好是扶貧長跑第一步。
其次就是明確“誰來扶”的問題,在“精準”的行動上下實功。在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的努力和幫助下,為貧困村分派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帶領村兩委工作人員開展各項扶貧工作,作為大學生村官的我們常駐在村,扶貧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把責任上肩,落實到行動上,以無私無畏、甘于奉獻、不怕困難的精神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去。尤其是要在精準推行上以真抓實干的姿態積極參與幫扶去影響,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點石成金”的作用去帶動。發揮好扶貧“帶頭人”和“領頭雁”作用,把各項扶貧措施落實到具體行動上,落實到致貧困人群中、落實到最迫切最需要的地方,扎根一線接地氣,使群眾和扶貧干部“心連心,同呼吸”形成上下聯動、互相配合的良好氛圍,確保精準推行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最后就是明確“怎么扶”的問題,在脫貧致富上見實效。致貧原因的千差萬別,扶貧工作開展更不能千篇一律。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五個一批”工程,思路非常清晰、目的明確。即通過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所以扶貧就要對癥下藥,量體裁衣,要圍繞增強致富本領動腦筋想辦法,為致貧群眾講政策、送政策,抓住致富要領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身邊、送進群眾心里,真正把扶貧工作做深、做實、做細,改變群眾“等、靠、要”的觀念,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讓致富之路長久持續,讓群眾認可,確保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共同發展尋思路,精準扶貧三步走。一步一腳印,識真貧,扶真貧從短板到共同發展。現如今農業、林業、水利、路政、社保、教育、衛生、社會企業等各行各業均已投身其中,識短板,補短板,從項目到人力上都給予大力的支持,為實現精準扶貧因村、因戶幫扶量身定制方案,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最后一公里出實招、出真招,跑完全程,不落一個人。
(作者系昌寧縣漭水鎮明華村大學生村官)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