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文化或者稱為鄉村文化是村民在長期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精神產品。村落文化具有鄉土性和地域性特點,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鄉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村落文化與鄉村治理關系十分密切,文化不僅塑造著人們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也規定著是非標準、行為方式和理想追求。在村落里以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們,反映著村民的處事原則、人生理想以及對社會的認知模式。村落文化不僅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有效鄉村治理的重要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說,有效的鄉村治理就是鄉村文化的治理。我們可以從村民的生產、生活、娛樂等三個方面考察村落文化構成及其與鄉村治理的關系。
一、農業文化與鄉村治理
農業文化是與村落生產相關的文化,包括農業科技、農業思想、農業模式、農業制度、農業生產的地方知識以及當地農事節日等農業文化,許多與生產相關的農業文化已經成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農業文化在三個方面對鄉村治理發揮作用:一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農業文化滲透著“天人合一”理念,體現尊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智慧,許多農業信仰維系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成為保護環境和生態建設的重要精神財富。循環農業理念成為現代可持續農業的模板,也是影響和規范人們養成珍惜資源、合理使用資源習慣的重要動力源泉。二是塑造人的良好品格,農業文化是附著在農事活動之中的,其教育與熏陶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從事農事活動本身可以學習農業生產知識和經驗,體驗勞動的艱辛,養成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農業勞動可以鍛煉耐力與忍耐品質;農業文化培養勤勞、節儉、循環利用的理念;農業信仰有助于形成誠實守信的品格,合作互助的精神和感恩、祈福的情操。三是增強凝聚力。無論是傳統的小農生產還是未來的規模化經營,互助的傳統、合作需求、生產經驗與技術交流、生產示范模仿都不會消失,而且還會得到不斷強化,這個過程密切了村民彼此關系,增加對社區的認同和凝聚力。因此,農業文化也是現代合作文化的基礎。
二、生活習俗與鄉村治理
生活習俗是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包括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的習俗,宗教信仰、巫術與禁忌等,內容廣泛。一些習俗儀式給予人們心理安慰,讓人內心平靜,寄托希望,讓生活更有奔頭。村落習俗對人們的價值觀、為人處世的原則和行為產生著重要影響。因此,是鄉村治理最豐富的內容和重要途徑。
傳統生活習俗是一個地區自然生態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所共同決定的,是該區居民生活方式的反映。生活習俗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故有“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的說法,習俗是村民對自己作為本村成員身份的心理確認。這種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心理認同,是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從人的心理深層喚起對村落利益的關心。民俗文化的突出作用是教化,無論是紅白喜事,還是節日時令,各種儀式禮儀中都飽含著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的內容。引導和強化人們形成敬畏天地、尊重祖宗、尊老愛幼、誠實守信、鄰里互助等品質,其本質是倡導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村落生活習俗具有無形的凝聚力、感召力和行為影響力,人們常說的“入鄉隨俗”,就是指這種影響力的作用,不是強制的,但是對個體來說卻是不可抗拒的。村落習俗的存在和延續需要某種形式的強制力作后盾,這種強制力不像法律那樣通過剝奪人的自由或尊嚴來實現,而是通過因果報應心理來實現的。生活習俗一旦形成就不會輕易改變,習俗的代際傳承是以老帶小和村落環境反復強化的結果,人們自小耳聞目睹大人所做的一切,不斷被要求去遵守某些習俗規范,通過群體行為矯正不合乎規范的行為。這些社會行為規范經過反復強化逐漸成為個人習慣,久而久之就自然內化為自身的信仰。進而影響后代和其他人,維系了村落社會的有序性。
鄉村治理離不開法律,但法律規定的更多是義務。相對而言,習慣卻是日常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規則,每當做某個事情時,人們頭腦中第一反應是以往這種事情是怎么做的,這種潛移默化和日積月累的習慣比國家法律的宣傳頻率更高,更貼近生活,對人的行為約束和人際關系的調節無處不在。有效的鄉村治理,必須研究村落生活文化在鄉村治理中運作的機制,在強化法律定紛止爭作用的同時維護習俗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被認為是鄉村治理的努力方向。
三、村落娛樂與鄉村治理
繁重的農業勞動、瑣碎的家務,需要通過娛樂緩解、釋放壓力,以獲得精神的愉悅。于是發展出豐富多樣的村落文化,諸如串門聊天、廟會、花會、地方戲、雜耍、游戲、舞蹈、民族體育、故事、傳說、民歌、鄉土文學等村落文化。諸如貼對聯、貼窗花、供財神、迎喜神、放鞭炮等民俗活動和節日慶典也是鄉村娛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常用“喜聞樂見”形容村落文化形式,反映的是村落娛樂文化的鄉土性和群體參與性特點。鄉土性不僅指文化內容是鄉土的,因為它直接來源于群眾的生活。同時也指娛樂文化形式也是鄉土的,最接近群眾的勞動和生活習慣,像嗩吶、快板、評書、相聲、小品、對歌、地方戲等,很多娛樂形式都是來源于生活。所謂群體性,是指村落娛樂文化具有廣泛參與和互動特點,就像聚在一起打牌聊天一樣,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參與主體,秧歌、花會、廟會都是以大眾參與為特征的。即使是看戲,在村落里抱著孩子圍著戲臺看戲與城市人坐在劇院看戲也具有不同的性質,前者具有群體參與性質和互動,后者則完全屬于個體性。
村落娛樂文化除了娛樂功能,鄉村治理要十分重視其教化與宣傳功能,即所謂“寓教于樂”。“寓教于樂”通過三個渠道對村民的精神文明、道德情操發生影響,即感化、榜樣和鞭笞。娛樂文化之所以能夠發揮教化作用,是因為在一種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村民有了很深的認同感,他們的價值觀具有一致性和穩定性,通過文化活動弘揚敬老、誠信、互助等傳統美德,總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就逐漸成為村落文化的主旋律。不僅如此,村落娛樂文化可以破解如何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有效傳遞到農村的難題。把政府的惠農政策、法律知識、國家大事等以村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表現出來,村民在娛樂的同時接受和理解了黨和政府的相關政策,比純粹的說教要有效。此外,村落娛樂文化在增強農民的凝聚力,重現鄉村生機,進一步實現鄉村整合方面也具有顯著作用。在共同參與的文化活動中增強了農民的集體榮譽感,加深了村民對村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助于恢復鄉村活力。村落文化娛樂在促進交流信息、密切感情、消除隔閡、化解矛盾等方面都有獨特的發揮作用空間。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鄉村治理不是要另起爐灶建設一套新文化,也不是把外來的治理文化機械地移植到鄉村,而是要在遵循村落價值體系基礎上,沿著村落文化譜系,實現傳統自治、德治與現代法治的融合。
作者簡介: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留住美麗鄉村》《生存的基礎——農業社會學特性及其政府責任》《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農民參與土地管理的理論與實踐》《鄉村旅游與城鄉一體化》《農業社會學》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農村經濟2018第十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