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5日的“2018光華?騰訊經濟年會”上,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表示,中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始于農業和農村,因此,不要忽略農業中的改革。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農民獲得土地承包的權利,而這引起了農業方面的重要變化。厲以寧提出,首先的一個巨大變化就是農貿市場的成立。土地承包以后,農業產量很快就超過了以前,農貿市場成為必要,可以進行農產品的買賣,另外還包含手工業產品,合作型企業也開始出現。
“農貿市場熱就給我們一個感覺,農民開始認識到這就是市場。市場是從農民這里來的,不是政府給的。”
厲以寧表示,一個最明顯的成果幾年之內就出現了,憑票供應制度被取消,糧票、肉票、布票等票證退出歷史舞臺,這是巨大的變化,需要深入研究。
除了農貿市場之外,還有另一個市場出現,即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生產資料的東西,比如磚瓦建設,要蓋房子,那么多年沒蓋房子,房子太小了,他需要有生產資料可以生產。很多農民在開礦,在辦建筑材料的生產。這是一個重大的變化,中國的計劃體制之外出現了一個新的體制,就是農民辦企業。”
農民辦企業是計劃經濟中沒有的。“建筑材料熱”時,全國普遍是農民自己在生產建筑材料,因此農貿市場之外出現了生產資料市場,這是另一個重要的變化。
厲以寧提出,農貿市場、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兩個市場出現后,在此基礎上,中國開始了工業化。因此,中國下一個階段的改革開放,也需要重視農民在工業化中所發揮出的力量。
“農民不害怕,就這么搞起來了,于是中國就變了。所以我們在研究40年改革開放時一定要想到,主要是有一批人在前面帶路。鄉鎮企業出來之后,股份合作制也出來了。我們今天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時候不要忘記討論產權的開始。真正的市場建設實際上是始于農村,農業企業家走在了前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京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