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彭兆榮:論農耕文化遺產之田地景觀

[ 作者:彭兆榮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2-19 錄入:王惠敏 ]

摘要:中華民族素以農耕文明著稱,鄉土社會的悠久性和區域的多樣性,決定了中國鄉土景觀形態的復雜性。然而,只要是農耕文明,“田”便是一個至為重要的因素,它既是“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的折射,是土地農耕形態的田疇阡陌的圖景,是人群共同體社會結構的“家園”紐帶,又是“鄉里鄉親”的縮影;自古延續的“田甲”管理系統亦建立在“田”的背景之上,王城之“城郭”形制也與田地的形態有關,甚至國家的“疆界”亦是由“田”構成的“疆理制度”。換言之,田地也是“社稷”國家的縮影。在南方,水稻與灌溉連帶著一系列的自我屬性,形成了一連串相互組合的獨特景觀要素。

關鍵詞:田地;里甲;鄰里;社稷

從根本上說,中華文明的命脈是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的根基是鄉土性,而鄉土性的靈魂是田地。田野景觀也因此成為中華文明的“地景”(landscape)濃縮。在鄉土景觀中,也是農民們根據時令節氣的變化而進行田地的季節性作息。所以,對于農作來說,時節是鐵律;而農作本身就是鄉土景觀的有機構成。

一、土地與井田

鄉土最顯要的視覺形態是田,它構成中國農耕最本真的形態與形象。富甲天下最早的形容對象便是農田。田地的重要性也自然成為天人合一的基本要理。對于一個擁有數千年農業倫理傳統的國家,田地至為重要。人們常用“天府之國”來形容田地肥沃,特產豐富,成都平原即被稱為天府之國。古代的關中地區即是最早的“天府”,其景象“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多饒”?!渡袝?禹貢》中曾把全國各地的農田分為九等,而關中所在雍州屬于上上等,為全國之冠。這也是歷史上“中原”的側影。

“田”在甲骨文中為,在一大片壟畝上畫出三橫三縱的九個方格,表示阡(豎線代表縱向田?。┠埃M線代表橫向田?。┛v橫無數的田壟(隴)。有的甲骨文像畸形的地畝。有的甲骨文將阡陌簡化為一縱一橫。造字本義為阡陌縱橫的農耕之地。金文、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說文解字》:“田,陳也。樹谷曰田。象四囗。十,阡陌之制也。凡田之屬皆從田。”《釋名?釋地》:“已耕者曰田?!壁w誠釋:“田,象田地之中有阡陌之形。甲骨文用作職官之名,則為借音字。”

“田”,象形字,構造上既像田獵站陣之形,又像井田之形。甲骨文有繁簡不同的形體,后世則主要繼承簡體的寫法,歷代只有筆勢的變化,結構則古今不變。“田”的本義為田獵,這個意義后來寫作“畋”?!兑笮鏁跚熬帯?.29.3:“壬申卜,貞:王田,往來亡災,隻(獲)白鹿一,狐三。”又指耕種的土地,由此引申作動詞,指種地,后寫作“佃”;又指古代統治者賞賜給親屬臣仆的封地、古代的地積單位和生產活動單位等;還指蘊藏礦物的地帶等。

田在傳統的文字造型中不是一個簡單的單體字,它同時也是“田族”基礎部件;比如“男”,甲骨文,即(田,田野,莊稼地)加(力,體力),表示種地的勞力,即在田間出力做事的勞動者?!墩f文解字》:“男,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凡男之屬皆從男?!庇谑∥峥疾炝恕澳小钡母鞣N語義及演變,認為“男字的造字起源,涉及古代勞動人民從事農田耕作,關系重要”。只是“男”本該是左田右力,而不是上田下力的造字結構。 “田”在造字上與里、甲、佃、畝、畋、甸、畿(王城周圍的地方)、稷、苗、畕(即“疆界”之意)、疇、壘等相關聯;也與田地、耕田、里甲、國家、邊疆等歷史和制度皆有關聯。由田所構造的景觀不啻為鄉土景觀之核心。

田在農耕文明的形成中,景觀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由零到整、由生到熟的田土化過程。錢穆說:“我們莫錯想為古代中國,已有了阡陌相連,農田相接,雞犬相聞的境界,這須直到戰國時代,在齊、魏境內開始的景況。古時的農耕區域,只如海洋中的島嶼,沙漠里的沃洲,一塊隔絕分散,在廣大的土地上。又如下棋般,開始是零零落落幾顆子,下在棋盤的各處,互不相連,漸漸愈下愈密,遂造成整片的局勢。中國古代的農耕事業,直到春秋時代,還是東一塊,西一塊,沒有下成整片,依然是耕作與游牧兩種社會到處錯雜相間。”此間道理不難理解,田地是需要人工開墾的,人與土地的親密關系,從狩獵時期轉型至農耕時期,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其實,農耕文明講述的道理是人依靠田地的密切程度,這與農耕之前的狩獵和其后的工業形態,對田地的依賴程度不一樣,與游牧文明也不一樣,此外也與人口的增長有關。所以,從歷史的視野看,田地景觀是動態的,即不僅表現出視覺中形態變化的風景,也呈現出田地特殊的生長性。

許多人只是單純地將農田的耕作勞動視為農人的生計方式,其實不然。人與土地的協作、合作最為實在、踏實。田地的生產性像母親,它不像天,獨大而疏遠,天父是威嚴、可怖的形象。土地卻無異于最早的人類與大地母親的親近,最具親和力。地母、后土,都用來形容田地的。田地給人以真正的依靠?!疤铩备且环N藝術,田的形狀與尺度就像衡量人力與自然力、投入與產出的天平。田的藝術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生存機會與繁榮的希望。田的營造告訴我們如何用最少的投入來獲得最大的收益;田的灌溉技術告訴我們如何合理而巧妙地利用水資源;田的種植藝術告訴我們如何適應于自然的節律配置植物;田還在礦物能源面臨枯竭的形勢下,承擔起生物能源生產的重擔;天的形式、田野上的過程,告訴我們美的尺度韻律;田所反映的人地關系,告訴我們如何重建人與土地的精神聯系,獲得文化身份與認同。

如果要講述傳統中國的鄉土性,“田”必定是一個關鍵詞。而“井田”解構出了一系列相關的社會關系,即“田”相屬的傳統鄉土社會中的“農戶—家族—宗族”群體?!熬币渤闪恕凹摇钡拇?,背井離鄉被描繪成失去家園的凄慘情狀?!熬笔青l土景觀至為重要的生活必需,久之,也變成了家鄉代表性符號。在現實生活中,它通常指代一個關系密切的人口聚居的村邑。《易?井》:“改邑不改井”(改建城邑而不改水井),詞義縮小,就僅指井欄。井欄不能隨意越過,因此引申為法度、法則、懲罰,這些意義在周金文多有用例,而在典籍則寫作“刑”或“型”?!熬庇杀玖x比喻引申,可指類似井的建筑,如鹽井、礦井、天井等。

甲骨像兩縱兩橫構成的方形框架。造字本義是人工開鑿的提取地下水、有方形護欄的水坑。金文在方形框架中加一點指事符號,表示坑中有水。篆文承續金文字形?!墩f文解字》:“井,八家一井。象構韓形甕之象也。古者伯益初作井。凡井之屬皆從井?!本疄橄笮巫??!皹嬳n(井欄)形”,指用四木交搭像井口圍欄。井字早已行于商代,入西周后,或在中空處添加圓點為飾;“甕(汲瓶)之象也”,可備一說。而在民居建筑中,特別是四合院,中間的庭院被形象地稱為天井,以示四水歸堂。在南方,住宅重在防曬通風,故廳多為敞廳,在空間感上與天井連為一體。

先秦用“井”之字形描述一種土地制度——井田制,把土地劃分成如井字形的九塊,每塊百畝,八家各分一塊,中間一塊為公田,所以《說文》說“八家一井”。在中國,井田制起初就是部落所有制,是一種公有土地制度,進入宗族社會以后,由于中國特殊的社會形態,土地講起來歸國王代表的國家所有,但實際上歸各級宗子所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后,諸侯也就成了自己封國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而“鄰里”又構成了“若干‘家’聯合在一起形成較大的地域群體”?!班徖铮褪且唤M戶的聯合,他們日常有著最親密的接觸并且相互幫助”。

簡言之,田地阡陌將人居鄰里相嵌在一塊特定的地方,每一個聚落都有自己的水井,成為家園的符號認同,人們就這樣和土地捆綁在一起,這便是真正傳統鄉土社會的實景。

二、水田的自我性

雖然在鄉土景觀中“田”是如此重要,但卻往往為人所忽略,因為種田是農民的事情,簡單而平凡,不值得重視。這種漠然忽略了偉大智慧產生于平凡生活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忘卻了鄉土中國農本、農正的自我性。比如對于稻作文明而言,“水是農田最重要的東西”,所以灌溉也就成了稻作依靠,也是農田安排的重要因素。在日本人眼里,稻作文化被隱喻為神圣對象。稻米和稻田是日本人自我隱喻的依據,“作為自我的隱喻,稻田是我們祖先的土地,是我們村莊的土地,是我們地區的土地,最后是我們日本的土地。它們也象征我們原初的未被現代和外國污染的過去。因此,稻田體現了日本的空間和時間,即日本的土地和歷史”。所以,對于日本人來說,經營好稻米、稻田便不只是簡單的“農活—農作—農耕”的問題,而是日本人自我存在和認同的問題。

日本的大手前大學校長、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鳥越皓之曾經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做了題為“農業水利技術持續發展所形成的景觀”的主題發言,茲將文章的主體部分介紹于此:

水稻作為外來物種傳入日本,自國家形成以來,其作物稻米就成為主要的年貢。因此,幾乎所有能夠種水稻的空間都被不斷地改造成為水田。這種改造用了2000多年的時間。

水稻從插秧時開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需要大量的水,而日本的水資源不足成了水田農業的一項痼疾。為了應對這種水資源不足的狀況,水利技術和有關水的地方信仰(祈雨等)變得發達起來。從研究的角度,技術和信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如果站在農民的立場,技術和信仰卻是具有同樣功能的概念,常常無法明確地加以區分。也就說,如果不跳出狹義的技術,將信仰納入視野,就無法對景觀進行充分認識。

在日本提到水田,由于水源不足的問題,因此,第一塊水田都被精心呵護。其中壘田埂是一件重要事情,“壘起田埂這一步驟,在被稱為‘粗耕’的第一次耕地和耕地的第二次之間進行,用四齒鍬在被充分糅和得像粘糖一樣的土壤上敲打出田埂的人,與用平鍬將其壓扁后麻利整平的人,大家彼此齊心合力,配合著節奏,將一塊一塊的水田宛如裝入鏡框中一樣,一望無際的水田稻田,被無數泛著黝黑亮光的田埂所隔斷,由此形成稻田的形狀,其景象非常壯觀”。

到了插秧季節,為了將水引導到水田里,建成了河川的堤堰和非常曲折的水路,這些都可以說是農業水利技術。在考慮景觀問題時,水路成了一個大問題。因為作為水田地帶的水邊空間,是給景觀加分的風景,而且一部分已經成為觀光資源?,F在有些地方的田邊用直線的混凝土建造堤岸,令水鄉風情不在。半個世紀左右時間里,現代化在不斷地破壞著具有魅力的景觀。

人們在現階段(第二階段)不斷地反省現代化的第一階段所帶來的問題,即用書桌上的設計圖紙制作的曲線,失去了人類的生活氣息,失去了文化個性。現在人們開始重新使用水車,用圓木掩蓋了水泥河堤和田埂。

依據鳥越皓之的介紹,日本水稻田的耕種是一個景觀系統,創造出來的一種完全獨立的稻田景觀。日本稻米不僅是農田的耕作對象,而且是日常食物的扮演者,更重要的是,稻米被神化。稻米在日本的膳食中占據了一個特別的位置。雖然稻米從沒有在數量上成為所有日本人的主食,但總是儀式場合使用的食物。柳田指出在所有作物中只有稻米被相信具有靈魂,需要單獨的儀式表演。相反,非稻米作物被看作是雜糧,被放到了剩余的范疇。之所以稻米被神化,據學者研究,乃是因為在日本古代的文化制度中,稻米被用于特殊的象征符號,其至高地位的最初發展是與它的象征等同于神以及與古代皇室制度的緊密關系相關。這或許也是我們可以在水田邊看到水神的緣故。其實,這種情形在中國南方的稻作文化系統中也具有同樣的效力,科學與巫術是難以絕然區隔的。

作為水利灌溉系統,水田是一個相互流動和交通的網絡,靠水流動和灌溉的協作,田具有分隔獨立又相互協同的系統,這種自然與人的協作正是通過田地而變得合理和優美。有些因素人們肉眼無法看到,卻是可以真切感受到的親和力。而現代化的一些設施和手段有些時候反而破壞了這種幾千年形成的人與自然的親和力。對于田間作業,現代設施常常不是在加分,而是在減分。日本的稻田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或許水田的個性并不是諸如水泥石塊可以改變的。

筆者在廣西靖西市舊州村落調研時看到的兩個項目標牌:一個日本援建的水利灌區園田化工程,一個是當地建設的“道路硬化”的建設工程。二者排列在一起,中間只隔著一個田間小道,卻是相互隔離的水泥硬化道路。這讓人聯想到鳥越皓之所說的日本鄉村景觀建設的兩個階段。顯然,在田間進行道路硬化建設似乎是現代化的一個標志,與傳統的田間地頭的那些土路、田埂、濕地形成截然差別。而當人們看到,今天日本鄉村的農民,要么開始拆除水泥田埂,要么以木質材料掩蓋水泥道路和河堤的時候,人們似乎明白了,土質的、原生的、濕地的田間景觀遠比那些人工的、現代化的鋼筋水泥筑的田埂、河堤美觀得多。因為它是田地本真的自我性。我國的鄉土景觀或許也會經歷這樣的階段,或許只是需要一點時間。任何景觀都有一個語境化背景,短時段的事件或價值與長時段的經驗與智慧不足以同置同疇。鄉土景觀永遠要以田園、水土為背景才有景觀的活力。失去柔軟的土地和豐潤的農田,鄉土的生命令人堪憂。

三、田地與社稷

中國沒有把稻米抬得那么高,中國南北地區在糧食生產和生計活動的情形不一樣,北方的麥作文明與“中原”相屬,曾經作為中國古代農耕政治的首要事務。中國的地理構造決定了糧食種類的多樣性。但無論差異多大,中國的農耕傳統一直將糧食作為國家之頭等大事。農作和糧食包涵多層次的表述語義,其重要價值包括:(1)指代國家?!豆茏印吩唬骸昂箴樘??!焙箴橹艽甲?,亦為農神。我國自古便將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其中“社”表示以“土地”(祭土)的農業倫理,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中的至高事務;“稷”為古代一種糧食作物,指粟或黍屬,為百谷之長,帝王奉祀為谷神,故有社稷之稱。(2)禮制統治。禮在社會中起到了重要的統治作用,形成了以土地、糧食為根本的禮化制度?!墩f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薄抖Y記?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3)和諧秩序。和諧一直是中國傳統社會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由禾與口組合而成,與食物有關;傳統文化一直也以和平、和睦、和諧的“致中和”為最高境界。(4)自然本性。欲乃人之本,為自然本性。孔子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坝睘闀庾?,從欠,人張口,表示不足,從谷,表示貪于不足。《說文?欠部》:“欲,貪也。從欠,谷聲?!保?)民俗事象。民以食為天不啻為民事民俗中既神圣又世俗的概括?!八住钡奈淖謽嬙焓恰叭艘揽抗取钡脑煨团c照相?!墩f文?人部》釋:“俗,習也。從人,谷聲。”本義為長期形成的風尚和習慣。所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為太平之象。

中國古代與田土相關的道理同樣復雜,包括重要的宇宙觀(天圓地方)、政治制度(井田制)、都城形制(城邑-國)、管理制度(里甲制度)、鄉村聚落(鄰里關系)、都城街區(里坊區劃)等,都與“田”有著千絲萬縷的交織。以“里”為例,里,金文即(田,田疇)加(土,墻,代表民居),表示賴以生存的住宅與田地。造字本義是田園,居住、耕種、生活的地方。篆文承續金文字形?!袄铩弊鳛榫幼^,與外部世界相對,也有“內部”的意思,《漢字簡化方案》用“里”合并“裏”。《說文解字》:“里,居也。從田從土。凡里之屬皆從里。”《爾雅》:“里,邑也?!薄稘h書?食貨志》:“在野曰廬,在邑曰里?!庇纱丝芍谥袊糯?,“里”既是行政單位,也是計量單位。雖不同時代、不同地方、不同記錄中有所出入,通常所知一里八十戶?!豆騻?宣公十五年》:“一里八十戶。”《論語?譔考文》:“古者七十二家為里?!薄豆茏?度地》:“百家為里?!?一家一戶以田為界,故“里”也成了以田為鄰的計量轉喻——“鄰里”?!渡袝髠鳌罚骸鞍思覟猷彛彏榕?,三朋為里?!焙喲灾班徖铩币彩怯伞疤铩睘閱挝凰鶚嫵傻霓r戶聯系,是與“田”互為你我的共同體景觀。

田地的劃分以及規整形式與田間水利系統有一定關系。今本《考工記》畎作田“從田、從甽”,“畎”即是古代的田的一種形態,即田地、田野的泛稱。《國語?周語下》:“天所崇之子孫,或在畎畝,由欲亂民也?!表f昭注:“下曰畎,高曰畝。畝,壟也?!薄秴问洗呵?辯土》中的“大畎小畝”“畝欲廣以平,甽欲山以深”的“大畎”相同,指的是田間的溝和壟,即田間水道系統。說明作為井田劃分方式之一的田間水道系統的規整有序。所以井田制的土地界劃方法,從小的地塊一直擴展到大的地域,都是由窄到寬,由淺到深的不同等級的道路和水道共同形成。一定寬、深的水道就能行船,以利運輸交通,同陸道一起構成聯系眾多城邑的通道,同時陸道和水道又是井田分割界劃的標志,而且陸道和水道常常是水平緊靠并行的。

說到“田-里”,自然涉及“鄉”,人們常說“鄉里鄉親”,二者并置連用。從字源考,“鄉”與“卿”同源。卿,甲骨文像主賓圍著餐桌的食物相向而坐,一同進餐。金文省去“口”,寫作,即“卿”字?!扒洹惫乓魹橄~、陽部字,與“鄉”聲音接近。當“卿”的“親密共餐”本義消失后,篆文在兩個“人”再加變成兩個“邑”(村鎮),另造“鄉”代替。“鄉”是一個會意字。它是“饗”(饗)字的象形初文,偶爾也用為“方向”的“嚮”。如“戍其宿遼于西方東鄉(嚮)。”在金文中多用作“饗”或“嚮”(向)字。七年趞曹鼎:“趞曹立中廷,北鄉(向)?!米鲗毝Γ绵l(饗)朋友?!薄墩f文解字》:“鄉,國離邑,民所封鄉也。嗇夫別治封圻之內六鄉。六鄉治之?!弊中闻c詞義的演變,傳達出了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邑”與“鄉”在文字上同源。當然,更為重要的認識是:我們可以得出中國古代的“城邑”與西方的“城市”在發生形制上完全不同,我國的城邑是從鄉土社會中生長、生產出來,延續、延伸出來的;而不是像西方的城市模型源于海洋文明。

“鄉”字形訛變為從,故其訓“鄉”為“國離邑”,也即秦漢時鄉亭之鄉,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鄉?!墩撜Z?雍也》:“以與爾鄰里鄉黨乎?”春秋時期齊國則以二千家為一鄉。《國語?齊語》:“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里,里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焉?!倍豆茏?小匡》則以三千家為一鄉:“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邑有司。十邑為率,率有長。十率為鄉,鄉有良人。”《廣雅》:“十邑為鄉,是三千六百家為一鄉?!背惨远Ъ覟橐秽l?!尔i冠子?王鈇》:“五家為伍,伍為之長。十伍為里,里置有司。四里為扁,扁為之長。十扁為鄉,鄉置師。”也泛指居住地。《孟子?告子上》:“出入無時,莫知其鄉?!薄班l,猶里也。以喻居也。以喻居也”,也引申為家鄉、故鄉等義,也泛指地方、處所。《詩?小雅?殷武》:“于此中鄉?!泵珎鳎骸班l,所也?!币部芍溉??!抖Y記?緇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编嵭ⅲ骸班l、方,喻輩類也?!币布俳铻椤皶冢▏?、向)”,表示過去、以前之義?!班l”今簡化為“鄉”。由是可知,我國傳統的“鄉”一方面是因土地而形成的自然單位;又指在特定空間的人群共同體的社會關系。費孝通先生以鄉土中國概括之,極為準確。

“鄉土”歷來為國家之本?!豆茏?權修》故有:“國者,鄉之本也。”“鄉土”之“土”是核心。在中國,就宇宙觀言,與“中土”契合。“中土”與“中原”“中國”的早期含義相近,也與“四方”相對應而言,呼應“一點四方”的政治空間格局。在殷商時代,大地由“五方”組成,殷商地“中”,故有“中商”。 “中華”“中原”“中國”即追此義。《說文解字》釋:“中,和也。”為什么“中”譯為“和”?《說文解字》:“和,相應也。”《廣雅》:“和,諧也?!薄独献印罚骸耙袈曄嗪??!闭f明“中”從“口”。這是一個中國古老的認知形制,即天人合一。從這樣的意思追蹤,人們相信,所謂“中(國)”“中和”“和諧”的根基原都在鄉土之上。所以在中國,如果離開了鄉土性,任何鄉土景觀、城邑景觀、政治景觀等,皆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v然我們今天所說的和諧也失去了根基。

在西文中,“鄉土”(vernacular)一詞,來源于拉丁語“verna”,可以理解為“本地的”,有別于“外地的”;或是“鄉村的”,區別于“城市的”;抑或是“尋常的”,對應于“正統的”。鄉土景觀(vernacular landscape)一詞是當地人為了生活而采取的對自然過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間格局的適應方式的表達,是此時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顯現。在拉丁語中,其本義是在主人房屋中出生的奴隸,在古典時代它的意思擴大到本地人,即生活局限于某個村莊或莊園中,且從事日常工作的人。鄉土文化(vernacular culture)意指一種遵守傳統和習慣的生活方式,完全與更廣大的政治和法律統治的世界隔離??傊?,“鄉土”一詞通常意味著農家、自產和傳統。而在拉丁語中,“景觀”一詞的對應詞幾乎都來自拉丁詞“pagus”,后者意指一塊界定的鄉村區域。在法語中,“景觀”一詞事實上有幾個對應詞,每一個都不外乎這些詞義:土地(terroir)、村莊(pays)、風景(paysage)、鄉村(campagne)。在英語中,這些區別出現在兩種景觀形式之間:樹林(woodland)和田野(champion),后者來自法語campagne,意指一處鄉間田野。從西文的詞義演變的基本線索,可以清晰地發現,景觀的原生形態就是“鄉土”。換言之,“鄉土”便是一種特指的景觀本義,只是西方沒有我國農耕文明中的以田為社會單位的特殊計量。

如果說中國傳統的鄉土景觀的基本構成包括土地所提供的農業生產,以及建立在農田之上的家、井田、鄰里等的各種范疇的表述形態,田顯然成為最需認真觀察和分析的結構單位和對象。在農耕文明的體制里,田地是土地的代稱,以“土地”之“地方”形態不僅形成了鄉土社會的傳統景觀,也經營著社稷國家的政治,甚至實踐著天圓地方之宇宙觀。所以,無論我們今天在這片土地上做什么,都要時刻牢記:留下“土地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

作者簡介:,男,四川美術學院中國藝術遺產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廈門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综合 | 五月天婷婷在线观看 |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女同 | 伊人成长在线综合视频播放 | 亚洲一级黄不卡在线播放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