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何勇海:傳承農耕文化的起點

[ 作者:何勇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02 錄入:實習編輯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正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昨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正式通過評審。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很多小學生都能背誦。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的先祖根據地球在繞太陽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補充歷法,用來反映季節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農耕文化的重要遺產。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我們的“農事歷”,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其中包含了眾多中國所固有的傳統文化,詩詞、曲賦、農業、中醫、養生……跳動著傳統文化之脈的精神符碼。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申遺,是傳承保護中華農耕文化的重要一步。申遺并非單純追求一個“非遺”的名號,還表明世界對這個非物質文化予以了認同,有助于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也有利于我們的傳統農耕文化得到保護。

有調查顯示:“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未來將由誰來種地?”即使是仍然在種地的人,采用的也不再是傳統的農耕方式,一些附著在土地上的農耕文化正在消亡。誰還記得“春分風多雨水少,土地解凍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曬,冬麥返青把水澆”,誰還記得“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之類的農事諺語?從驚蟄到芒種,從霜降到大雪,24個如詩如畫的名字,串起了我們與眾不同的四季,二十四節氣的傳說與風俗,保留著對傳統文化最直觀也最新鮮的記憶。

讓傳統文明與現代社會相結合,喚起一代代年輕人的文化自覺,是傳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樣性和持續性發展的需要。申遺成功之后,還需要進一步促進切實的保護與傳承,不能讓先祖的智慧湮滅在歷史長河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北日報 2016-12-0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天天欢夜夜爽视频精品 | 久久久久综合一区二区不卡 | 玖玖爱国产在线视频 | 久久久久中文伊人久久久 | 日韩欧美视频一区二区 | 午夜福利在线视频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