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余小茹:城鎮化戰略演變:人口都市化與產業集群化的現實與趨勢

[ 作者:余小茹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7-18 錄入:王惠敏 ]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對中國城市發展究竟是以大城市為主還是以中小城市或小城鎮為主,學界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控制大城市人口、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區域均衡發展”,即小城鎮模式的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思想長期主導,初衷是為了避免其他國家走過的城市化彎路,比如歐美的大城市病、拉美的貧民窟等問題,這是中國相當一部分學者和政策設計者的主張。聽起來好像非常理想,關起門來想好像也很合理,但實踐中卻嚴重脫離實際,與人口流動趨勢、發達國家城市化國際經驗、市場化配置資源等相違背,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問題。

2019年2月2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意見》首次明確了都市圈的概念,并開創性的提出了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一整套解決方案。2019年4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其中明確,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繼續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至300萬的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并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相關政策的出臺順應了城鎮化的發展規律,都市圈將發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中國城鎮化發展思路由“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向“現代化都市圈”引領的新時代過渡。

原來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現在則突出強調中心大城市帶動都市圈、城市群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世界主要國家城鎮化進程也給我們提供了明確的警示:人口和產業向大城市集聚是歷史趨勢。因此,對于城鎮化思路發生轉變,我們首先需要弄明白幾個問題:

世界各國人口流動的基本趨勢和驅動因素是什么?

過去幾十年中國小城鎮化模式的規劃思想以及造成影響有哪些?

中國未來城鎮化模式:小城鎮化or 城市圈與都市圈?

中國未來都市圈的發展潛力?

本文作為該系列文章的第一篇,首先分析城鎮化思路發生轉變的背景下,人口與產業是如何流動與集聚的。

世界主要國家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和產業向大城市集聚是歷史趨勢。2016年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城市狀況報告》指出,目前排名前600位的主要城市中居住著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對全球GDP的貢獻高達60%。1980-2015年全球1000萬人以上城市個數從5個增至28個,占全球人口比重從1.9%升至6.4%,上升4.5%,95%的人口會出于經濟原因或者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進入城鎮地區。觀察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流動數據,無一不表明人口都在持續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人口平均分布和區域均衡發展是個偽命題。

發達國家城市化一般經歷兩個階段:從城鎮化到城市群都市圈,部分國家會在城市化后期出現郊區化,比如美國,但仍是都市圈內部的人口分布調整,而不會出現人口回流小城鎮甚至農村的整體現象。從聯合國公布的1950年以來全球數據看,越是能級高的都市圈人口增長越快,比如500萬人以上的都市圈,而越是能級低的城市人口增長越慢甚至凈流出,比如5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

觀察美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口流動數據,美國當前城鎮化率已經到達了80%以上的城鎮化后期,在其城鎮化的進程中,小城市的個數(5000-100000)在1940-2010年的70年間僅增長了1.5倍,而50萬-100萬以及100萬以上的大城市個數分別增加3.9、4.6倍;在人口分布占比方面,100萬以上大城市在2010年已經占美國總人口的54.1%。

1.jpg

城鎮化戰略演變:人口都市化與產業集群化的現實與趨勢

從下方柱狀圖可以看出,美國人口呈現不斷向大都市圈遷移的趨勢。100萬以下人口城市占比在2015年之前始終維持在30%一線的水平,并沒有隨著城鎮化進程的變動而相應增加;相反,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確呈現逐年遞增趨勢,由1950年的29.5%增加到2015年的55.9%,而在此期間美國的城鎮化率由64%增加到80%左右,即人口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演進會不斷向都市圈遷移。

  1.jpg

美國人口向大城市的不斷遷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規避“大城市病”、推動區域發展的理論基礎上,選擇了“控制大城市規模,積極發展小城鎮”的發展思路,城鎮化建設被視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1992年,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在新華社組織召開關于小城鎮發展的座談會,中國小城鎮研究和城鎮化進程開始進入政策領域。1995年國家體改委等11部委聯合頒布《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指導意見》,確定了通過減少農民,富裕農民來解決農村發展深層次矛盾的主要思路。1998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2012年中央提出“通過新型城鎮化拉動內需”,城鎮化開始進入中央政策的主渠道。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出臺,力求解決“人地錯配”的現狀,加快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改革開放40年來,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戰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國城鎮化率從17.92%提升至59.58%,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達14個,城鎮化進程發展迅速。

縱觀中國城鎮化進程,小城鎮戰略的提出是由于當時我國農產品和輕工產品的供給尚不穩定,城市基礎設施及公共資源容納量有限,城市戶籍限制仍比較嚴格,所以提出通過建設小城鎮,吸引大量低收入、低教育水準的農民進入發展中的小企業、鄉鎮企業就業,促進產業合作,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這是比較符合當時現實的通過小城鎮發展帶動中小城市進而推進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但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大城市因為優質醫療、教育、基礎設施等資源高度聚集產生“虹吸效應”,使得許多大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小城鎮往往規模較小,基礎設施配套水平不高,產業基礎薄弱,資源配置腹地和輻射帶動范圍有限,導致小城鎮對周邊資金和資源的吸引力不強,進而導致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較弱,不能達到規模經濟。整體表現為特大超大城市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城市病日益加劇,大中小城市吸納能力下降,農民工落戶意愿低,鄉鎮企業產業無法集聚,人口進一步流失。

在人口密度方面,人口密度較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幾大一線城市,其中上海的人口密度最高為4200人/平方公里;從各地區的GDP累計值來看,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也是GDP排名較高的城市;人口以及產業向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圈集聚的情況較為明顯。

 1.jpg

人隨產業走,人口自然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向經濟更發達、收入水平更高、更能提供就業機會的地區流動和集聚。目前,與國際成熟都市圈相比,中國都市圈發展水平依然偏低。首先,整體人口密度較低。按照1小時交通圈范圍測算,81%的都市圈的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其中,最高的上海都市圈的人口密度為4200人/平方公里,低于東京人口集中地區870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而南昌都市圈僅為810人/平方公里,昆明僅為730人/平方公里,分別為上海的19%和17%。其次,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全國81%的都市圈的地均GDP產出不足5000萬元/平方公里。其中最高的深圳都市圈為1.7億元/平方公里,仍遠低于大倫敦地區(14.8億元/平方公里)、東京都市圈(6.6億元/平方公里)和紐約都會區(3.4億元/平方公里)的地均GDP水平。武漢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分別為3200萬元/平方公里和2070萬元/平方公里,僅為深圳都市圈的19%和12%。

未來都市圈人口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人口和產業向大城市集聚也是中國將要經歷的必然趨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元時代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 | 理论片第一页一区二区 | 久久久亚洲天堂 | 中文字幕酒后影院 |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高清AⅤ乱码专区 亚洲欧美日韩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