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而后蔓延至全國,隨著各省通報數據的不斷攀升,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各地區均已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對于這場需要舉全國之力、集優質資源來打贏的疫情防治阻擊戰,“三農”穩定是重要基礎,越是到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農業“壓艙石”地位就愈發凸顯,對于穩定“基本盤”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調查分析的結果來看,當前疫情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養殖環節上,對種植業還沒有明顯影響,但產銷區域之間鮮活農產品流通暴露出來的問題逐步顯現,局部地區出現農產品供不應求,農業生產資料流通不暢問題。在勞動力流動方面,農民工返城務工受阻等現象較為普遍,對企業運轉和農民收入都造成顯著影響。因此,當前亟需在全局統籌下,對各地根據疫情采取分類施策的辦法,暢通物資、人員流動通道,切實保障農產品市場穩定,產銷順暢對接;切實保障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不違農時,抓好生產;切實保障疫情防控期間農民工能夠及時、安全、有序返崗,促進經濟運行得到盡快恢復。
一、疫情影響下“三農”物資人員流動出現不同程度的梗阻
春節以后,各地相繼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普遍采取了最嚴格的交通管制措施,對控制疫情擴散起到明顯作用的同時,對各地物資和人員流動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農用物資和農產品貨運不暢,以及農民工返崗流動受阻的狀況較為普遍,成為當前急需紓解的突出問題。
1. 運輸不暢引起局部地區農產品供求失衡,消費者和生產者均承受一定損失。受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影響,農產品供給和需求無法有效匹配,短缺與滯銷并存。對于武漢等湖北疫情嚴重地區,由于長時間“封城”而導致農產品供不應求,需要依靠國家緊急調運儲備以及其他地區馳援;從全國范圍來看,農產品運輸不暢引發的價格上漲給居民生活帶來一定壓力。根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統計,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從1月21日至2月10日上升了5.49個百分點,這其中,糧油價格基本保持穩定,菜籃子產品價格指數上升了6.44個百分點,蔬菜和畜禽等不易儲存、購買頻次較高的產品價格上升尤為明顯,這表明疫情發生后各地區道路交通管制引發的物流阻斷效應開始顯現。與此相對應,在各地區進入一級響應狀態以后,普遍采取交通管制措施減少人員流動,餐飲等行業市場需求低迷,采購商減少,部分原本在春節期間大規模上市的農產品也無法運出,時鮮蔬菜、草莓、芒果、蘋果等產品滯銷問題屢見報端。調研發現,山東濰坊地區村級防護導致運輸車輛通行障礙、省級交通管制、外地蔬菜采購客戶驟減等流通環節不暢,部分地方蔬菜銷售出現困難,蛋雞場也出現積貨現象;河南蘭考縣出現韭菜積壓,無法順利運出的現象。
2. 農業生產資料流通不暢引發畜禽養殖等行業面臨“斷供”風險,農業生產面臨預期風險。疫情影響下停產停工和交通管控,畜禽養殖行業首當其沖,面臨飼料供應中斷、種苗無法補欄的風險。在飼料生產和供給環節,疫情使得飼料加工企業延遲開工,加之原材料供應不通暢,產能無法有效發揮;在飼料運輸環節,封村封路等防疫措施使得飼料無法進村進廠,局地飼料調運不暢,使得大量畜禽面臨“斷糧”風險。另一方面,在全國叫停野生動物交易的同時,多地開始禁售活禽,屠宰加工企業也出現停業,本應順利出欄的畜禽無法進入市場,還需要不斷投入,對飼料的需求高于正常水平。與此同時,同樣由于交通運輸受阻,仔畜、雛禽及種畜也受到影響,部分養殖戶無法正常補欄。飼料緊缺、出欄和補欄推遲的影響,對占比40%的小規模畜禽養殖戶尤為明顯,對畜禽產品市場的影響將在生產周期內逐步顯現。更為嚴峻的是,隨著春耕時節的到來,特別是南方地區的糧食、蔬菜、特色產品即將進入新的生產周期,如果農藥、化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生產企業不能及時復工或者農資運輸渠道仍不通暢,影響范圍可能擴大到整個農業生產領域,即使短期內疫情結束,其不利影響會在農業生產中長期內存在,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3. 農民工返崗流動受阻,不利于經濟活動盡快恢復和農民穩定就業增收。在當前各地“一刀切”的嚴格防疫措施下,多數地區的農民工滯留家鄉,無法順利返城返崗。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2.88億農民工中,進城務工的有1.35億人,占46.8%,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主要從事制造業(占比27.9%)、建筑業(占比18.6%),以及第三產業(占比50.5%)中的居民服務、批發和零售、住宿餐飲、倉儲物流等行業。受此次疫情影響,除了建筑業本身復工時間較晚所影響有限以外,限制人員流動的諸多措施使得第三產業特別是住宿餐飲業深受影響,關門歇業現象普遍。而根據國務院延長春節假期的要求,北京、上海、廣東等多地出臺規定,除疫情防控、城市運行、群眾生活必需等重要國計民生相關行業準時復工外,其它行業一律推遲復工,吸納大量農民工的行業基本上都在延遲復工之列。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按規定大部分地區從2月10日復工復產,但由于各地區在疫情防控中采取封路、封村等措施,農民工回城路途并不通暢,再加上流入地限制開工和勸返、拒入,以及戶籍和住所排查、居家隔離等措施,那些能夠順利進城的農民工也難以立即到崗,面臨進城待業的風險。
二、政府重視、社會參與,“三農”領域應對措施成效初顯
在疫情發生以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積極制定政策措施、安排專項資金、調配物資人員,保障農產品充足供應是工作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連續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時,統籌做好“六穩”工作,強調越是發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李克強總理多次召開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部署切實做好疫情防控重點醫療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的保供工作。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要求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努力保持生產生活平穩有序,確保蔬菜、肉蛋奶、糧食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加強物資調配和市場供應。2月12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做好農產品穩產保供工作的通知》。
為落實中央部署,保障農產品充足供應和農業生產穩定,各地各部門加緊工作,密集出臺相關政策。1月30日,農業農村部、交通運輸部和公安部三部委辦公廳聯合引發《關于確保“菜籃子”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正常流通秩序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區嚴格執行“綠色通道”制度,確保鮮活農產品運輸暢通,嚴禁擅自設卡攔截、斷路阻斷交通,保障“菜籃子”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政策流通秩序。1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就做好生活物資運輸等綜合保障工作做出部署安排,要求著力協調運輸,暢通物流,強化市場監測,增加糧油、蔬菜、肉類、水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2月4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進一步印發了《關于維護畜牧業正常產銷秩序保障肉蛋奶市場供應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防疫為由,違規攔截仔畜雛禽及種畜禽運輸車輛、飼料運輸車輛和畜產品運輸車輛,維護畜牧業正常產銷秩序,保障肉蛋奶市場供應。2月11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針對疫情影響下部分貧困地區農產品滯銷賣難問題發布專門的應對措施。各地區也積極響應,先后出臺了保障農產品供應和農業生產的政策措施。
在政府部門積極化解疫情對“三農”的影響的同時,合作社、企業等社會組織的力量逐步顯現。各地區蔬菜、水果專業合作社通過積極組織生產,增加蔬菜水果供應,部分合作社還采用“線上下單+基地直采+平價選購+快遞配送”的防疫保供新模式,將雞蛋、大米、蔬菜等農產品線上直供,破解銷售渠道不暢問題。2月7日起,農業農村部收集了23個省份近1000家農民合作社的蔬菜類產品供應信息,以專欄形式對外發布,也助推解決蔬菜產品供求不匹配問題。農機合作社則在做好農村消毒防疫、春耕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間消費者不出門采購,也讓消費需求從線下大量轉移到了線上。為解決疫情引發的農產品滯銷問題,各大電商平臺和互聯網公司也通過線上信息推廣的模式,發揮各自的供應鏈優勢扶農助銷,例如,阿里巴巴發起“愛心助農”計劃,京東、拼多多分別開通“全國生鮮產品綠色通道”、上線“抗疫農貨”專區。
總體上,在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下,“三農”領域的應對措施已經初見成效。2月13日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比11日連續下降了0.3和0.49個百分點,“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指數連續下降0.35和0.56個百分點。從山東壽光的調研了解到,全市1355個蔬菜收購集散地大都在交通運輸道路主要道路旁邊,不受村莊疫情防控管制限制,目前已全部開放交易。
三、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化解疫情對“三農”領域的沖擊
在2月12日,中央做出最新判斷,認為當前疫情形勢出現積極變化,防控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同時也到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要求緊缺物資要優先保障重點地區需要,切實抓好主副食品生產、流通、供應組織,抓緊組織好種子、化肥、飼料等農資供應,落實好春管春種措施,同時,還要求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對偏頗和極端做法要及時糾正,以縣域為單元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秩序恢復。這意味著當前疫情防控進入新的階段,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將繼續狠抓防控工作,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將逐步恢復正常的經濟建設。根據醫學專家的預估判斷,疫情仍將持續一段時間,較大可能性會涵蓋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的春耕春播時間,應對疫情對“三農”領域的不利影響,需要因時因地統籌謀劃,制定系統性的應對措施。
明確區分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和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是分類施策的前提。中央提出要加強疫情特別嚴重或風險較大的地區防控,疫情特別嚴重地區比較明確,而風險較大地區主要是是指人口流入大省大市。從省級層面來看,目前疫情較為嚴重的省市包括湖北、廣東、河南、浙江、湖南、安徽和江西7省,確診數量在800例以上;而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流動人口數量前五位的省分別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和四川;2019年全國常住流入人口數量排名前十的大市主要是上海、廣州、深圳、北京、蘇州、天津、杭州、成都、寧波、東莞;把上述地區相疊加,當前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包括湖北、廣東、河南、浙江、湖南、安徽、江西、江蘇、山東、四川、上海、北京和天津13個省市。2018年這13個省市農作物種植面積占全國的44.7%,糧食、蔬菜和肉類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7%、57.4%和50.7%,農業生產地位十分重要。
對于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全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是關鍵。需要扎實做好三項工作:一是確保物流運輸渠道暢通,加大區外調運力度,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運轉效率和供求匹配水平,防范主副食品價格上漲,保障居民正常生活。二是嚴格落實執行中央暢通農業生產資料流通的要求,及時調度用種、用肥、用藥、飼料缺口,提前做好應急儲備,確保畜禽養殖行業正常運轉,警惕非洲豬瘟和禽流感疫情疊加;組織南方省市做好春耕備耕,不誤農時,保障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物資供應運輸。三是開展中小企業生存情況監測統計,通過貼息貸款、稅收減免、降低社保費、減輕企業公積金繳存維持企業基本運轉,在必要時開展特殊救濟,防范大面積關停倒閉引發就業崗位減少,保障疫情結束后農民工有崗可返。
對于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穩妥有序恢復“三農”正常運轉是重點。需要做好五項工作:一是落實中央科學防治、精準施策要求,以縣域為單元,確定不同縣域風險等級,對于風險等級較低的地區全力恢復農業生產,重點關注蔬菜大棚、設施農業等空間密閉、勞動力需求量大的場所的疫情防控;對于風險等級較高的地區,可比照疫情防控重點地區施策。二是全力做好農業生產恢復和春耕工作,發揮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用,重點做好蔬菜、水果等產品生產和采摘,為重點地區提供充足農產品供給;有序推進農資生產企業復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擴大產能,彌補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無法開工導致的供給缺口。三是暢通物流運輸渠道,解決鄉村毛細血管道路封閉狀況,利用現有平臺組織發布農產品供給信息,通過線上線下銷售相結合的方式,解決部分地區農產品滯銷問題。四是開展疫情影響監測統計工作,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農戶和農業經營組織提供幫扶,及時解決實際困難;對無法按期返崗失去收入來源而陷入困境的農民工開展臨時補助,幫助其渡過難關。五是發揮移動互聯網優勢,借助社交媒體和視頻網絡平臺,對農民工和農業生產者開展實行線上輔導,增強農民工返崗就業的競爭力,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能;加強與農民工輸入地有效對接,及時跟蹤主要輸入地疫情變化,做好主要輸入地企業用工、復工、交通、疫情等信息的集中發布。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