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而后蔓延至全國,隨著各省通報數據的不斷攀升,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對農業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基于此,人民日報客戶端三農頻道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韓楊進行了專訪。韓楊希望在這個特殊關鍵時期,我們每一個人更應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各司其職,共克時艱,堅信我們的農業一定能發揮好“壓艙石”作用,農業、農村、農民能在國計民生中更好發揮根本性作用,堅信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一定能打贏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
記者:從2019年農業發展整體情況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如何?取得了哪些階段性進展?
韓楊: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并結合實地調研了解的整體情況來看,2019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總體平穩增長,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壓艙石”作用。從保障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到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都取的積極有效的進展,從農業生產方式向農業節水、節地等資源節約、綠色發展方式逐步轉變到高標準農田建設促使農業產能進一步提高,從農產品國內、國際市場多元化到農產品貿易高質量發展,從鄉村產業蓬勃興起到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強鄉村發展新動能,從農村路、水、電、網等基礎設施和醫療、養老保障等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能力逐步改善從城鄉二元向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縮小差距,從鄉村人居環境逐步改善到鄉村治理能力逐步提高,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高于城市居民到農村貧困人口繼續大幅減少、貧困發生率顯著下降,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農村平均水平,顯著反映了我國農村經濟整體向好,這些都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記者: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之年,這次疫情的發生,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農村經濟和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韓楊:2019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為2020年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目前來看,這次疫情的發生對疫情防控伊始、疫情較為嚴重的湖北武漢地區以及由于疫情暫封的公共交通系統會產生不利影響。一部分消費恐慌心理,最先直接影響到的是第三產業,會造成農產品市場需求端的平衡和局部地區結構性短缺,其中,農貿市場、商超等市場終端反應會比較直接,鮮活農產品尤其部分蔬菜結構性短缺、價格一度明顯上漲,當然這也和臨近春節物流等相關企業運輸、配送等假期人員短缺有一定關聯;農產品市場需求反饋的另一終端是餐飲業間接影響到供應鏈前端,受防控疫情影響大部分城鄉消費者減少外出就餐,大部分餐飲業暫停營業,一方面導致大部分餐飲業對農產品有效需求不足,一些地區原有農產品銷售訂單被迫取消,造成涉農生產端和餐飲需求端雙方經濟損失;另一方面,對于一部分餐飲業和生產端前期已下訂單、采購的農產品又會出現結構性過剩,間接影響到部分農業第一產業部分農產品產出了但是賣不出,尤其對于不耐存儲的蔬菜、水果生鮮產品短期內銷售影響較大。
隨著春節到來、假期臨近結束,各類人員遷徙流動大,疫情向部分地區擴散,一些地方為了防控疫情采取了封閉公共交通系統、封村封路做法,甚至封閉高速公路入口,直接影響了這些地區的農業第一產業的生產、第二產業生產和加工和物流配送,從細分產業來看,主要是對于少部分南方部分地區春耕有些影響,例如種植業的生產資料采購,畜禽、水產養殖業的飼料加工和運輸,活畜禽的屠宰、運輸和防疫等。另外,雖然一些農村地區已有較成熟的“互聯網+”農產品平臺,但由于部分村路交通系統封閉做法,導致一些地區農產品能產得出、運不出,也是個問題。除了對傳統農業一二三產業有影響,對于大城市周邊鄉村地區的休閑、觀光、體驗農業以及特色農業地區的鄉村旅游、民宿經濟也會產生短期影響。
記者:春節期間, “農民工”返鄉過年(2018年國家統計局的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有2.88億農民工),發生疫情后,一些地方交通管控、客運受限,部分農民工返城受阻,對于這部分農民工們有什么影響?
韓楊:從目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新型肺炎疫情動態來看,由于目前尚無成熟的接種疫苗及有效治療方法,預防與隔離是最有效途徑,盡量減少與感染或潛在感染患者接觸機會,因此部分地區采取了封村、封路,對一些地區進行了交通管控。從新型肺炎部分回鄉農民工返城務工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這對于部分農民工流動性較大地區較大影響。在短期內,對于這部分農民工收入影響,尤其對于擬流向超大城市服務業、餐飲業等人員密集型產業的務工人員的收入。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我國居民收入情況來看,2019年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021元,來源主要來自工資性收入和經營凈收入,分別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和36%左右,農民的務工收入在農民增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尤其對于中青年農村居民和貧困地區農民脫貧增收尤為重要。
從目前網上公布的人口遷徙地圖來看,隨著春節延長假期的逐漸結束,北上廣深一些企業逐步復工、復產等,這些大城市人口遷入率一直在全國前列且逐漸在提高,這些城市也是我國農民務工的主要分布地,因此,無論對于已經返崗的、還是即將反崗亦或是留在本地的農民務工人員,一方面應充分利用交通大數據監測、預警,做好非重點疫情地區間交通疏解工作,確保大城市的務工農民回城后疫情防控工作同時,做好局部區域企業復產中農民用工問題,通過區域用工供需信息對接平衡,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視對于留在本地的農民工疫情防控和未來就業問題。搭建“互聯網+”農民務工供需信息對接平臺,提高網上在線技術培訓、本地就業指導等,短期內,結合本地區疫情工作的需要,積極協調有關部門開發本地公共衛生、消毒保潔、疫情防控等臨時公益性崗位,安排一批農村就業困難尤其貧困地區人員就業,實施暫時性托底安置;中長期,要加強一些農民工遷出地域的鄉村產業振興,提高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吸納就近就、本地就業能力。
記者:針對上述問題,國家目前采取了什么應對措施?
韓楊:針對這些問題,從黨中央國務院到各部委、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來應對,剛剛在2月3日中共中央召開會議強調“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努力保持生產生活平穩有序。要確保蔬菜、肉蛋奶、糧食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積極組織蔬菜等副食品生產,加強物資調配和市場供應?!痹?月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建立重要物資供應綠色通道,優先安排電煤、糧食、蔬菜等重點物資運輸,確保批發市場、城區物流配送暢通和商超、便利店、社區供應點及時補貨。”1月30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安部辦公廳也聯合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確保“菜籃子”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正常流通秩序。1月29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緊急通知,部署應對疫情抓好蔬菜生產保障供給等等,各地都積極建立保供穩價,努力確保農產品出得了村、進得了城等等,一系列措施有效保障市場需求,平抑價格,部分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另外,隨著春節假期結束、運輸、物流企業復工,預期未來疫情有效控制后,更加快農業產業升級、農業產業鏈的整合,倒逼農產品供需結構調整優化,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的完善,“互聯網+農”、大數據信息等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等。
記者:這次疫情的發生對農業農村經濟產生的影響,與2003年“非典”時期有什么異同?
韓楊:雖然時間節點相似,但發生時代背景不同,對農業農村經濟產生影響也有不同。其比較明顯的相似之處在于:一是時間節點的相似,兩次發生疫情的時間點都發生上年底到春節后,正逢春節期間農產品需求量大、農民務工人員返鄉回城流動遷移人數多,由于我國春節傳統習俗家人、朋友團聚原因城鄉人口集聚多、流動性大,原本假期影響物流速度較往常慢;二受影響的情況部分相似,由于疫情發生導致局部地區封城、封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產品物流,農產品進城、重要農業生產資料運輸、農民工遷移都在不同程度受影響。
主要不同之處在于:一是對農產品消費需求影響程度不同。從消費農產品需求來看,根據國家衛生標準委員會傳染病標準專業委員會委員權威專家解讀此次疫情目前感染源不明確,初步判斷極大可能與非法食用野生動物有關,與農、畜牧業種養殖本身而言并無直接關聯,消費需求并不會因為此次疫情發生減少農、畜禽產品的消費量;但值得關注的是受疫情影響短期內消費行為方式發生變化,最直接影響的餐飲業,大眾消費以往在外就餐轉變為居家就餐。而2003年“非典”疫情發生初始,不清楚疫情傳播途徑,許多消費者擔心活禽作為傳染源謹慎對活畜禽產品的消費,因此導致對農產品市場需求尤其是鮮活畜禽產品市場消費需求量、價格短期內產生了較大影響;二是農產品供給能力、農村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增強。從農產品供給來看,我國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加工等供給能力和收儲、物流、市場等綜合保障能力較過去有很大程度提高,跨區域調運能力顯著增強。且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信息、科技進步,目前不僅農產品供給、消費方式呈現多元化。城鄉公共衛生服務、保障能力也有以往較大提高,尤其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較過去明顯改善;同時,應對公共衛生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公眾消費者,應對疫情反應更迅速、更及時,大數據平臺發揮更好作用,信息更透明,同時“互聯網+”平臺更為廣大消費者購買農產品提供更廣泛、更多元渠道。
記者:疫情的發生,對鄉村振興的戰略的實施、全面小康和脫貧攻堅增加了一些難度,面對現在的復雜情況,農業農村應該如何應對?根據應對“非典”經驗教訓,又有哪些可以借鑒?
韓楊:“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鄉村常住人口近5.52億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農村相對城市普遍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保障能力薄弱、相對城市居民貧困人口較多,應更加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和全面小康建設。一是要防止疫情向農業農村蔓延、擴散,防患于未然,以疫情防治為切入點,加快建立農業農村公共衛生應急、預警、響應機制,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工作,提高農業農村人口的公共衛生意識;二是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的平臺建設,建立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信息公開、透明的農產品市場信息和鄉村治理體系。比如“互聯網+”農產品,促進農產品進城,解決“賣難”問題,促進農產品產銷銜接,將農產品生產、農民脫貧增收和市民消費需求有機結合。提升“互聯網+”鄉村治理能力,將鄉村公共信息比如本地農民工就業、遷移信息、疫情防控信息等有機結合,在有條件的地區逐步實現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字化,建設數字鄉村,提高鄉村應對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公共服務和治理水平、治理能力;三是補短板、找差距,提升重要農產品、重要農業物質儲備、物流能力。系統梳理重要農產品、重要農業物質儲備、農產品物流體系短板,提升儲備、物流效能,優化關鍵農業生產物資、重要農產品物資生產能力布局和關鍵、特殊時期的物流運輸調配能力;四是加強野生動物立法和監管,建立野生動物保護負面清單制度,加強鮮活農產品市場的管理。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加強立法、依法懲戒力度,加強各級農產品鮮活市場防疫防控,從源頭上控制重大公共衛生風險;五是加大對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三產融合的財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力度。尤其是在發生疫情比較嚴重的地區、農業主產區、農村公共衛生較為薄弱的局部貧困及貧困邊緣地區,這些地區財政收入能力普遍也較為薄弱,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做好疫情防控支持同時,應高度重視加強農業春耕生產、重要農產品流通、銷售、農民生活農務工就業、農村創業、涉農企業復工復產的小微、普惠金融、信貸、保險支持力度。
記者:春天已經到來,放眼未來,請簡單說幾句為奮斗在中國農業一線的人打打氣。
韓楊:昨天是立春,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古語講 “東風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從此陽春應有腳,百花富貴草精神”。立春伊始,無論是對于農業生產而言,還是從春節假期回歸工作的我們,都應不負春光。作為從事三農經濟政策研究人員,雖然不在醫護一線、農村基層一線,但我們對于家國平安、疫情盡快退散的愿望和心情與所有人一樣,我們也希望能夠盡己所能貢獻微博之力,在做好防控疫情工作同時,做好本職研究工作,僅和同仁交流個人初步觀點和看法,拋磚引玉,共同研究探討?!柏M曰無依,與子同袍!”在這個特殊關鍵時期,期待我們每一個人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保持充沛精力、健康體魄,各司其職、統籌兼顧,同舟共濟、共克時艱,我堅信我們的農業一定能發揮好“壓艙石”作用,農業、農村、農民能在國計民生中更好發揮根本性作用,一定能夠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堅信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一定能打贏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