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有力推進各項精準幫扶舉措,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1、加大剩余貧困縣和貧困村的攻堅力度
經過幾年努力,我國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決定性進展,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6%。但到2019年末,仍有551萬農村貧困人口沒有脫貧,52個貧困縣沒有摘帽。在脫貧攻堅攻城拔寨、全面收官階段,要推動幫扶資源力量向剩余貧困任務聚焦。目前,脫貧難度較大的是剩余52個未摘帽貧困縣以及1113個貧困人口超過1000人或貧困發生率超過10%的貧困村,大多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后,經濟發展滯后,是經過多輪攻堅都沒有攻下的深度貧困堡壘。要根據剩余脫貧任務不同類型分類施策,統籌整合各方面幫扶資源,組織精銳力量進行強力幫扶,推動政策、資金、幫扶力量傾斜支持剩余貧困縣和貧困村,對剩余貧困縣和貧困村掛牌督戰,確保貧困縣如期摘帽、貧困村如期出列、貧困人口如期脫貧。
要著力解決影響脫貧的突出問題。全國面上“兩不愁三保障”已經基本實現,影響剩余脫貧任務的,主要是個別地方“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中的一項或少數幾項不達標。盡管這些問題從總量看已經不大,但具體到個別地區,特別是某個縣或某個村,就很可能表現為集中連片的存在。要對照目標標準,拿出針對性措施,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質量。還要解決好影響脫貧的特殊問題,如地方病、過度依賴轉移性收入以及不利于發展生產的陳規陋俗,促進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2、努力降低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較大沖擊,也給打贏脫貧攻堅戰增加了新的困難挑戰。要加快扶貧項目開工復工進度,這方面相關部門從產業、就業、財政、金融等多個方面出臺了政策舉措,關鍵是要推進各項措施落地見效,解決好具體問題。要密切跟蹤受疫情影響的重點地區、重點群體、重點領域,搞清楚哪些貧困勞動力無法外出務工或務工質量不高,哪些地方扶貧產品可能滯銷,哪些扶貧產業恢復生產面臨困難,等等;在此基礎上加強統籌協調,扎實做好各項精準幫扶,防止出現工作漏洞。要加快扶貧項目審批速度和實施進度,切實解決制約開工建設的突出問題和特殊困難,努力把疫情造成的進度損失搶回來。
要持續加強對貧困勞動力的務工就業幫扶。貧困勞動力外出就業,不僅對貧困家庭脫貧有立竿見影之效,而且可以直接感受現代生活,激發上進心,實現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要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等幫扶機制,做好勞務輸出地和輸入地精準對接,“點對點”幫助貧困勞動力盡快有序返程返崗。要依托扶貧龍頭企業、扶貧車間、種養基地、公益崗位等,促進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要定向精準落實各項優惠支持補貼政策,鼓勵各類用工企業增加就業崗位,積極拓寬就業渠道,用好用足公益性崗位。
要著力幫助解決好扶貧農牧產品市場銷售問題。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培育,貧困地區扶貧產業特別是特色種養業大多已進入豐產期,這幾年以“核桃葡萄獼猴桃”為代表的扶貧農產品產量迅速增長,而且各地上市時間相近,導致滯銷賣難現象不時出現。這次疫情又對扶貧產品銷售以及整個產業鏈造成沖擊,加劇了滯銷賣難風險。要加大對扶貧產業的支持力度,推動相關補貼資金及早到位,有效落實金融信貸支持政策,做到不抽貸、斷貸、壓貸,多措并舉幫助扶貧龍頭企業渡過難關。要千方百計做好扶貧農牧產品的產銷對接,充分發揮消費扶貧、電商扶貧等作用,拓寬扶貧農產品銷售渠道,防止出現大面積滯銷賣難。
要及時保障好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因病、因殘致貧家庭比例分別占39%和28%。要強化特殊貧困人群的兜底保障,密切關注受疫情影響的低保戶、特困供養戶、殘疾貧困戶等特殊群體,及時落實好兜底保障等幫扶措施,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不出問題。
3、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
防止返貧是系統工程,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建立健全及時發現、及時救助的長效機制。要加強監測預警,對重點對象開展動態監測,對遭遇疾病災害等意外、收入明顯下降、支出大幅提高等情況,特別是因疫情影響返貧的,要及時發現、及時預警。要完善精準幫扶措施,根據返貧致貧原因,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有針對性地逐步補齊返貧人口脫貧增收的短板。對于有勞動能力的,要加強產業、就業、技術、資金等支持,確保他們通過自身勞動能夠實現增收脫貧。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的,要強化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綜合保障措施,確保一旦農戶出現返貧、生活受到影響,各項保障措施能夠及時啟動、能夠保障基本生活,從制度上降低返貧風險。各地要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探索采取防貧基金、防貧保險等手段,強化防返貧實效。
要持續推進扶貧產業發展壯大。貧困地區要進一步開拓思路,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強化農產品產銷對接,把外面優勢企業引進來,把好東西打造成好品牌、賣出好價錢,走產業化、市場化的路子,提升附加值。很多地方的扶貧產業還處于起步期、成長期,自我發展能力還不強,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還比較弱,倉儲、加工、冷鏈運輸等現代化設施建設還很滯后。要把推進扶貧產業發展壯大,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帶貧能力作為貧困地區長期發展的重要內容,繼續加大對扶貧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各方面政策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科技服務、人才培養等支持力度,加強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扶貧產業自我發展能力。
要多措并舉保障貧困勞動力就業。當前就業扶貧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有的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不高,有的扶貧車間帶貧效果差,有的公益性崗位管理不規范,等等。要持續加大就業扶貧力度,千方百計幫助貧困群眾穩定就業,更好支撐穩定脫貧。要積極推進貧困地區以工代賑工程項目建設,增加就業機會。要加強扶貧車間管理,促進扶貧車間規范發展,突出帶貧效果。要合理設置公益崗位,更好發揮兜底線、解急難作用。要落實好就業培訓支持政策,提升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要聚焦就業扶貧任務重的地區,充分發揮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平臺機制作用,推動輸出地和輸入地貧困勞動力精準對接,切實鞏固就業脫貧成果。
要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問題的根本之策。但如果后續扶持工作沒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就難言成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質量成色就會受影響。必須加強對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資金投入、項目安排和工作落實,全面做好搬遷安置區產業發展、就業幫扶、配套設施建設等工作,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要支持搬遷安置區利用扶貧產業園、原有山林田地等解決就業,積極組織搬遷人口外出務工,確保搬遷貧困戶不出現零就業家庭。要積極促進搬遷群眾融入新生活,根據搬遷群眾不同安置類型,完善社會治理和服務,逐戶跟進落實各項扶持政策,確保不出現工作“盲點”。
要深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消費扶貧一頭連著扶貧產業,一頭連著消費市場,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有效舉措。要深入推進消費扶貧,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統籌調動各方面、各層級消費扶貧資源,創新采取形式多樣的產銷對接方式,形成“多點對多點”的網絡化消費扶貧格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支持電商企業、視頻直播平臺、自有渠道企業、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等深度參與消費扶貧,推動形成扶貧產品和采購信息互聯互通的消費扶貧生態,調動社會力量更多參與消費扶貧。要發揮消費扶貧對扶貧產業轉型升級的引導作用,推動扶貧產業面向消費需求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生產,促進扶貧產業鏈上下游協調發展,增強貧困地區扶貧產業的自我發展能力。
作者介紹:郭瑋,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政策研究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