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濤: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讓農民“進可攻退可守”

[ 作者:劉濤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0-12-23 錄入:曹倩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這為鄉村振興實踐指明了方向,擘畫了新的偉大藍圖,也為新發展階段的城鄉關系建設提供了遵循。會議提出的新型城鄉關系,是傳統城鄉結構性關系的深化和升華,是破解城鄉發展制度壁壘的重要方式方法。新發展階段,要立足城鄉關系的歷史與實踐,從國家戰略部署的全局出發,謀劃新型城鄉關系構建的路徑,構筑互促、互補和協調的城鄉發展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的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將傳統意義上的剝削型城鄉二元結構創造性轉變為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這塑造了一種雙向保護的城鄉關系,其不僅可以保護農民的生存權、發展權,讓農民“進可攻退可守”,也可以為中國城市化、工業化提供重要的空間和時間,避免城市貧民窟的出現,降低國家社會保障的壓力,為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全面建成提供堅實的支撐。

具體來說,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形成了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的家計模式,老年人在家務農,年輕人在外務工,城鄉間的代際分工保持了家庭收入的穩定性和較低的生活成本。老年人務農收入可以用于日常生活開支,所種植的蔬菜、糧食可以滿足生存需求,降低了大家庭的生活支出。子女外出務工收入可以儲備起來,用于教育、醫療、蓋房等較大開支,防止因出現重大災難陷入貧困。同時,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可以維護農民的耕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及自建住房的所有權,讓進城失敗的農民隨時返回鄉村,過上穩定的生活。如在受到經濟危機、疫情沖擊等風險影響時,農民心態的平穩和鄉村社會的穩定,都顯示出鄉村社會的韌性,都充分證明了當前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的價值。  

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的作用發揮,不僅可以解決農民的生活之憂,也能夠讓他們生活得更有尊嚴和價值。在鄉村社會,隨著農民年齡增大,不能再外出務工,卻可以在村務農,從事一些副業,攢下一定的積蓄,用于家庭生活生產開支,甚至可以接濟外出務工的子女。老年人在家務農可以從勞動中鍛煉身體,從經營中獲得收益,可以增強獲得感和體驗感。老年農民對村莊生活更為熟悉,更加注重鄰里關系的維系,經常參與村莊公共活動和社會事務,熱心解決糾紛和矛盾,獲得村民的認可和承認,社會地位和聲望逐步提高,權威得以再造。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不僅為農民進城務工提供了機會,讓他們能夠為子代積累財富,讓子女過上較高品質的生活,晚年也可以在家鄉找到歸屬,實現精神生活的滿足,過上“低成本、高福利”的鄉村生活。

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是中國現代化實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城鄉整體利益的現實為目標,統籌考慮城鄉發展的大局,致力于維護最為廣泛的群眾利益。發揮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的價值,一方面能夠促進政策設計更加兼顧鄉村利益,避免資本“城市傾向”和底層歧視對農村資源的無限度吸納,并推動農村制度的改革,激活內在資源的價值,釋放農村發展的活力;另一方面,促進制度紅利不斷釋放,吸引和促進各種資源持續進入鄉村,服務于設施建設、文化繁榮、農業轉型和鄉村治理,讓鄉村建設更加美好,讓農民生活更幸福,并能夠為產業升級、產業發展提供緩沖時間和資源空間。當前,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既能夠防止外部環境動蕩對農村的破壞和沖擊,也可以穩步提升農民的社會福利,使中國的社會結構更具彈性,讓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更具穩定性。

深化推進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建設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既要立足鄉村,也要著眼于“三農領域”之外,要在更高層次、更深層面發力鄉村振興,要有更加寬廣視野的科學謀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處理好城鄉之間的關系,更好地發揮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及其關系的價值和功能,推動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深化推動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建設,以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的戰略目標。

確立協調理念,立足平等謀劃發展。傳統城鄉結構化關系的認知和理念,往往把農村放在弱勢位置,帶有明顯的價值偏見和思想偏差,城鄉發展的平等和公平缺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給城鄉關系以新定位,明確城鄉之間的平等性,在理念上扭轉重城弱鄉、重工輕農的觀念,真正破解政策制定和經濟發展中的城市主義傾向,讓鄉村站在平等地位上爭取資源、獲取利益和贏得空間。實踐中,也要堅持保護鄉村的理念,貫徹好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思路,要“拉長板、補短板”,在公共財政上優先保障,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持續加大對農村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著力補齊基礎設施、文化建設、農業產業化、醫療衛生等領域的短板,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完善農民社會保障體系,補齊歷史所欠的賬,破解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

堅持工農城鄉互補,立足互利實現共贏。費孝通指出傳統中國是一個鄉土社會,源于鄉土之上生長的城市與鄉村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具有文化同源、空間相鄰、功能互補等特質,不能把兩者割裂開來對待,要統籌城鄉規劃、一體化布局謀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就是強調城鄉的一體、聯動和協調,互相借鑒和吸納彼此的優勢,避免發展中的不足和缺陷。要以工業、城市的發展反哺農村,助力農村優化環境、增進功能、提升品質,也要在嵌入中積極吸納優秀的鄉土文化,弘揚勞動勇敢的精神和道德規范,傳承鄉村生態智慧觀念,避免城市建設的“無根化”和“陌生化”,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生態文化網絡。要以農業、農村的發展助力城市高質量建設,同時借鑒城市發展的專業化、標準化程序,融入城市的創新意識、變革意識和效率意識,建設現代鄉村,發展現代農業,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真正實現城鄉的互補、互利與協調發展。

堅持制度創新,立足融合促進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離不開制度的保障,要勇于破除城鄉融合中的體制機制壁壘,抑制單向度的剝削型城鄉關系,建立城鄉一體的資源供給模式,重塑城鄉協調平等的關系,維護好保護型城鄉制度體系。持續推動建立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公共服務普惠化的體制機制、農民增收的促進機制等,推動鄉村土地制度、保障制度、戶籍制度等改革發展,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文化建設模式和醫療衛生供給模式,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發展能級。要在制度創新的基礎上,促進城鄉產業融合,加快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發展現代產業。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培育鄉村新業態、新產業,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形成工農融合發展新格局。建立城市化與鄉村振興耦合發展機制,破解要素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引導農村人口有序向城市轉移,促進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在發展中解決貧困問題,促進農村全面進步和農民的全面發展,讓農業農村在現代化上邁出新步伐,讓“強富美”的鄉村振興圖卷全面打開,讓農民真正過上幸福美好生活。

作者系鄭州市社會科學院社會文化所所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科學報第1735期第3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天堂在线做性视频 | 性高爱潮视频免费一区 | 婷婷久久人人爽人人爽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 | 日本免费新区二 | 五月天婷婷在线亚洲综合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