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要把傳統村落改造和保護好。中國傳統村落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仍然鮮活的文化遺產,在城鄉關系重構的今天,傳統村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重塑的載體,她是我們詩意棲居的家園。
一、絢爛多彩的中國傳統村落
(一)中國傳統村落數量巨大
中國傳統村落自2012年工作啟動以來,至今已遴選了五批,共計6819個,全國15個省公布了省級傳統村落7313個。傳統村落數量巨大,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歷史文化遺產,那么全國到底有多少傳統村落呢?
1.達到國家級水平的傳統村落數量有1萬個左右。通過在各地調研,發現還有相當數量達到國家級水平的傳統村落沒有列入名錄,我們預測達到國家級水平的傳統村落數量有1萬個左右。
2.各級傳統村落總數在3萬個左右。全國15個省已開展了省級傳統村落的評選,建立了省級傳統村落名錄,未來所有的省級傳統村落數量也有上萬個左右。還有一些市縣也開展了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這些村落往往是一些相對零散、建筑品質一般、破壞比較嚴重,但是還保留著原來的肌理、還存留有一些傳統文化,他們將來可能是我們最后的一道保護底線。綜上,我們預測全國各級傳統村落數量加起來還有3萬個左右。
3.各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民族特色村寨將達5000個左右。已經公布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87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652個,我們預測各級歷史名鎮近2000個左右,歷史文化名村、民族村寨3000個左右。這些數量巨大的傳統村落及歷史村鎮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項歷史文化遺產。
(二)傳統村落相對集中分布
中國傳統村落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湖南、浙江、山西等10個省份,這些省份的傳統村落數量共有5126個,占比全國總數的75.17%。這些傳統村落所處地形復雜多樣,絕大部分分布在山區或者丘陵地區,往往是在古代經濟交通相對發達,但是近代經濟交通相對落后的地區。
從傳統村落在全國的分布情況看,中國傳統村落空間結構呈現出“一心、三片、多組團、眾特色”的分布特點。
1.一心:全國傳統村落最集聚的中心在湘黔渝鄂桂交界片區。即黔東南、湘西、渝東、桂北、鄂西片區,它恰恰是漢族與西南少數民族交融的文化區,處在幾省的交界處。
2.三片:北、東、西都有集中片區。其中云南片區包括云南,浙皖片區包括浙江、安徽、江蘇,晉陜片區包括山西、陜西、河南。
3.多組團、眾特色:多個特色組團遍布全國。福建、廣東、江西、青海、四川山東及新疆、海南、西藏、內蒙古、東北多個特色組團分布全國。
(三)傳統村落種類繁多
由56個民族及其眾多的支系、5種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數十個文化圈層經過幾千年的農耕演變,形成上百種各具特色的傳統村落類別。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建筑風貌。
(四)傳統村落依然鮮活
傳統村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55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大都與傳統村落的密集區高度契合,1300多項國家級非遺和7000多項省市縣級非遺,絕大部分都在傳統村落里。傳統村落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源泉,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是鄉村振興重要的平臺和抓手,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資源、重要的財產。
(五)傳統村落空心化嚴重
傳統村落面臨著傳統建筑破損、建設性破壞、資金投入不足、發展依然比較困難、人才技術短缺等問題,其中空心化是當前傳統村落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
1.50%的傳統村落無人居住。傳統村落多分布在我國貧困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山村,據不完全統計傳統村落空心化比例在50%左右,而且還在進一步加劇。由空心化所導致的傳統建筑破損、自然損毀現象非常之嚴重,城鎮化、工業化加速了傳統村落空心化。房屋破爛不堪、斷墻殘垣,街道破碎,人去村空,這樣的房屋還能堅持多久?堅持不了幾年。
2.空心化顛覆了傳統村落的人文基礎。傳統村落里面人走了,隨之文化也帶走了,由于房屋無人居住、無人去修復,很快的損毀了,空心化顛覆了傳統村落的人文基礎。積極應對空心化是當務之急,很多傳統村落片區附近還是有人居住,未來也還可能有喜歡傳統文化的人返鄉,我們要尋找實際、有效、可行的解決辦法。
二、分級精準的保護好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歷經風雨滄桑,能延綿至今,實屬不易,我們如何以敬畏之心、歷史之責守護好祖先留下的寶貴遺存?對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文物而言,傳統村落建筑保護級別相對比較低,但是對于更多的非傳統村落來講,它依然是少之又少的,按公布的數據來講不到千分之四,大部分縣即便有傳統村落,也是三兩個,傳統村落應嚴格保護。
(一)要開展傳統村落譜系研究,對重要村落進行測繪
1.建立傳統村落文化譜系,要編織起來一張結構清晰的傳統村落網。農耕時代形成的傳統村落最大的特征就是豐富多彩、各具特色,未來在保護發展中容易造成傳統村落的同質化,一定要進行譜系研究。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精細化記錄,對重要傳統建筑進行測繪。進行傳統村落測繪,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精細化記錄和管理,把傳統村落中有價值的要素進一步明確數量、找準位置、全面記錄下來,做到家底清楚、變化可溯、及時增補,永記在案,作為傳統村落研究所需要的海量數據。采集、成像、虛擬復原與重建等是未來研究發展的熱點與創新點。
(二)完善傳統村落保護體系
完善省級傳統村落名錄體系,鼓勵在傳統村落數量多的地區建立市縣級傳統村落名錄保護體系。設置傳統村落保護標識,對重要傳統建筑掛牌明示。加強各級管理,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問題,正確引導。
(三)分級分類,精準保護
1.對國家級、有價值的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要用嚴格的方式保護。保護它的歷史要素、基礎設施,甚至鼓勵當地人用傳統的方式去生活。云南建水團山村,連一平米左右的花格窗,都用織補式的方法去修復。而山西晉中喬家大院把周邊傳統建筑拆得幾乎片甲不留,又新蓋了一批不倫不類的建筑,過度追逐商業利益,忽視了對文物的保護,難怪會被摘牌。
2.對于價值一般的傳統村落,在保護好傳統風貌的前提下,大膽的更新和發展。中國建筑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部件不斷的在更新和更換,像一些門板和窗扇。不要像對待文物一樣對待我們的建筑,要保持它的文化的傳承,而不必太刻意、原封不動的保護它的軀體。浙江桐廬不舍·青龍塢民宿,在原來黃泥墻、青瓦構成的民居基礎上舊料新做,不僅保留了原來的整個房子結構,還融入了更多具有現代感的裝飾元素。
(四)文化傳承是傳統村落工作未來的重點方向
1.盡可能的保護好傳統建筑。磚木結構房屋的平均壽命約一百年,最長不過二百年。傳統村落不能簡單的把文物保護的思路沿用過來,傳統建筑是有壽命的,為了保護而保護意義不大,要注重當前的使用和發展。
2.重點做好文化傳承。既要保護傳統建筑,更要傳承傳統文化。傳統村落的文化是我們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濃縮,這個文化如果留到村子里,村子里會充滿魅力,如果進到城市,必將豐富我們城市的文化。只有保護其文化底蘊,才能讓大家在傳統村落心有所棲的同時心有所寄,讓傳統村落重獲新生,讓蕩漾的碧波繼續流淌繁華。
三、讓傳統村落走向現代
當前歷史村鎮最突出的矛盾之一就是居住者對現代生活的要求與歷史文化的沖突。傳統村落因為沒有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居住條件,居住的環境非常之惡劣,難以適應現代的要求,難以居住。這樣的情況下,村民很難重視身邊文化的價值,那么誰還會真心去保護呢?難道傳統村落中的村民就沒有享受現代生活的權利嗎?讓專家來住這樣的房子,你愿意嗎?
(一)重新轉換發展傳統村落產業
傳統的村落往往是以農耕為主,且大多在山區,農業很難發展起來,經濟上維系不了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要優化調整適宜的產業,傳統的產業要與旅游、教育、文化、休閑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1.生態農業是傳統村落的基礎。要讓村落進一步發展生態循環有機農業、特色農業,建立品牌。傳統村落的農業一定要跟一些品牌產業發展,如湘西保靖縣的黃金茶,傳統村落五寨聯動,很好的發展了黃金茶產業。
2.傳統手工業是傳統村落的特色。要鼓勵支持傳承傳統手工業,提高附加值。云南云龍諾鄧村,發展旅游業也帶動了諾鄧火腿和井鹽等傳統產業的復興,依靠諾鄧火腿和井鹽的遠銷海內外,不少村民經濟收入明顯提高,助力于銷售的特色古建筑群也得到了有效保護。
3.休閑康養旅居讓傳統村落復興。重點開展民宿、旅游、康養、度假、休閑、互聯網+等新產業模式。黃山徽州區西溪南村傳承古徽州文化,以休閑旅游為發展核心,依托特色精品民宿,改變以往游客“打卡式”的走馬觀花游,讓游客住下來,慢下來,真正享受世界一流的生態服務,感受與大城市不同的生活方式。
(二)傳統村落要進行現代化改造
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把傳統村落改造好,讓村民洗上熱水澡。傳統村落必須要按現代化改造,要適應現代化的生活,否則無論是原住民還是外來人都不能接受。
1.用傳統的方式完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用生態循環的理念、傳統智慧提升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很多千年的傳統村落,垃圾去哪兒了?沒有看到垃圾圍村,也沒有看到垃圾運出去、埋起來,都循環利用了,喂牲畜了,堆肥還田了。但是我們現在動輒“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把農村垃圾運到城市,給城市帶來巨大的麻煩。好多地方都已經出現了把石板路撬起來鋪設管網的現象。徽派民居四水歸堂、福建土樓,天井底下養烏龜,吃掉從天井掉下去的垃圾,用烏龜治理排水系統,使得古村排水系統千年不堵。
2.用現代的技術提升傳統建筑功能和設施。傳統建筑在通風、采光、防潮等功能方面不能適應現代生活,新的改造要結合現代化的需求,也要結合現代技術。建筑外觀、外墻材料等既要維持原來的風貌,也要適當結合現代技術進行更新。湘西十八洞村在風貌提升中,民居木墻傳統刷桐油的做法,外觀黑黢黢的顯得很破舊,不符合現代新時代的要求,這次采用用木的本色加清漆的做法,既用了傳統的材料,又顯得亮堂;傳統建筑采用竹籬糊泥巴(原來是牛糞)做外墻裝飾,非常有鄉土特色,但是不耐久,而且造價很高,建議新采用泥巴加膠水在工廠統一預制,現場安裝,會耐久而省錢。
(三)拓展傳統村落的利用模式
使用是最好的保護,要采用多種多樣的利用模式。
1.把城市的辦公場所轉移到傳統村落里來。把文化、教育、工會等單位的有關辦公場所轉移到傳統村落里來,作為辦公場所、活動地方、體驗地。一個縣一般只有幾個傳統村落,幾個單位很容易就把傳統村落里面重要的民居利用起來。在福建寧德霍童村,福建農商銀行租用其中一個傳統建筑的前院作為活動室和宣傳窗口,經常來開展一些活動,每年給予兩萬的租金。既修繕了傳統建筑,又增加了活力和人氣,并給住戶帶來了一定的收入,一舉多得。
2.把教育文化創意活動延伸到鄉村里去。把開設音樂、繪畫、木工的輔導班、承擔各類體育比賽等文化創意活動延伸到鄉村里去。作為攝影、寫生基地。還有很多村是名人故里、發生過歷史事件,像開慧村、韶山村、梁家河村等都屬于這一類,作為教育基地拓展傳統村落用途。舉辦非遺進村落等主題活動,如貴州黔東南每年在不同的縣區舉辦傳統村落峰會也是一個促進宣傳的好辦法。
3.大力推動認養和共享傳統村落民居。一個傳統建筑,10戶、20戶共同來認養、共享,每個人花錢不多,每年兩千元左右,還可以定期去體驗,讓傳統村落很好的用起來、活起來。山西有近300處文物建筑可供社會認養,認養者可以享有不超過20年的使用權,允許認養者在文物建筑周邊可利用的發展用地范圍內,依法合規適度開展相應的建設或者經營活動。
四、讓傳統村落走向未來
鄉愁是鄉村的文化記憶,相對于城市的狂躁、復雜與多變,傳統村落則有著更多詩意與溫情。
(一)融入未來城鄉發展新格局
城鎮化依然是當前城鄉發展的主流,傳統村落在城鄉融合背景下研究發展。不斷地發展是傳統村落最好的保護,發展才能體現傳統村落的價值,才會讓傳統村落傳承下去。我們的傳統村落盡管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但是在未來一定要融入未來城鄉新格局當中去,讓傳統村落的功能和價值重構,否則存在的不會長久。
1.近郊傳統村落要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隨著城市的發展,傳統村落將和現代城市更加緊密的融合在一起,成為城鄉生活的一部分。以前不被重視的城郊傳統村落現在也成了城市居民爭相向往的香餑餑,已經變成城里的一部分,有的甚至變成了歷史街區。像北京的爨底下村,當年衰敗了,這幾年城市擴充了,交通發達了,它已經變成城邊上的村了,重新又火了起來,城里人經常去餐飲、休閑、體驗鄉愁。
2.中郊傳統村落是未來鄉村振興重要的聚集點。對于離城市有一定距離的傳統村落,原生態的田園風光、原真的田園鄉村風情、原味古樸滄桑的歷史感,往往在鄉村振興新格局里是特色保護類村子,是未來鄉村振興重要的聚集點。未來鄉村振興的支持要向傳統村落集中,它還肩負起帶動周邊其他非傳統村落的村莊發展,一定要把它們聯動起來。
3.遠郊傳統村落是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承載地。一些在邊遠山區的傳統村落,可以依托青山綠水,良好的生態資源,發展戶外、探險、攝影、體育運動等業態,這些傳統村落是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載體。
(二)讓傳統村落成為田園牧歌的主要承載地
1.健康高質量的開展傳統村落旅游
旅游依然是當下傳統村落最現實的發展手段。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共388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930個,隨著人們生活的進一步改善,人們更向往鄉村游了,傳統村落稍加改造必會成為都市人向往的理想生活的主要承載地。
健康引導旅游發展。當前傳統村落旅游出現要么過濫,要么品質低端的現象。不是所有的傳統村落都具有旅游價值,只有部分傳統村落才具備。以傳統村落占比全國第二的云南為例,旅游開發的比例不足10%,開發尚可的古村落比例不到1%。要巧妙的通過旅游把傳統村落的價值激活,達到一定規模之后,管控好傳統村落旅游的發展,達到30%開展為宜。
高品質的打造,提升傳統村落旅游品質。國外的歷史村鎮里面賣的都是高檔的奢侈品與物品,中國的傳統村落,歷史村鎮里面賣的都是一些同質化的低端產品,什么時候中國的傳統村落、歷史村鎮里賣LV等高檔商品時,歷史文化價值就得到充分的體現了。要有高品質引導,旅游不能一味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更不能為招來游人任意編造和添加與村落歷史文化無關的“景點”。
2.休閑康養旅居是傳統村落的重點發展方向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休閑康養在傳統村落居住一段時間,將來會是傳統村落的重點發展方向,既能喚起原住民對歷史文化價值的認同,也能到道很好的保護。
李子柒田園牧歌式生活流露出的生活的煙火氣和田園氣息引起了都市人群的共鳴,疫情之后人們更加向往鄉村,傳統村落是都市人向往的最理想的田園牧歌式生活的主要承載地。
(三)連片重構發展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是我們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的遺存,除了一些衣食的消耗,留下的這點財富就都在這些老村子里了,一個房子往往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財富。傳統村落熱潮一退,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是如何具體的保護?資金從哪里來?怎么發展?怎么利用?這是一個大難題。
1.傳統村落發展面臨的困境
單個的傳統村落內容往往單一,資源稟賦有限,不足1小時就可以看完,對游客的吸引力不足。一個區域里的傳統村落往往同質化。大部分傳統村落分布較為偏遠,遠離都市,交通不便。為了保護而保護,形成不了自我造血機制,難以為繼。之前以單個傳統村落保護的方式是基礎性保護,起到了延緩性破壞,開展以地級市為單位的傳統村落連片示范區保護利用工作,站在發展的角度去考慮,易于融合更多的資金,更加系統、全面的對重點地區開展保護,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走出一條新的路子。
2.找準傳統村落連片發展特征定位
每一個片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及文化圈層,特別是基于從發展的角度找準傳統村落連片發展特征定位。如黔東南民族文化風情濃郁、侗寨精美,湘西的文化交融豐富多樣、村落建筑遵循山形地勢生態環境以及助力精準扶貧,黃山徽文化厚重、建筑精美等。
3.巧構傳統村落發展策劃和融資模式
連片傳統村落不僅僅是為了保護,更重要的是為了發展。做好方案策劃,通過空間連片發展、重構村落自然風景民族風情要素、植入現代旅游休閑項目、讓傳統村落有自我造血機制,精心策劃傳統村落發展模式。
重構和創新傳統村落主題旅游度假區。選取一些一定區域里的傳統村落,打造成一個以傳統村落為主要題材的鄉村旅游示范區。在主要交通旅游線路兩側、距離不能太遠、本地自然山水環境較好、歷史文化比較厚重、離都市區不能太遠,把這些傳統村落統一打包,統一設置入口、旅游線路、旅游公路、停車場、游客中心、餐飲住宿服務等。
合理布局特色資源。把同一個文化圈里邊各具特色的傳統村落分別展現出來。有些是夯土房子,有些是磚石房子,有些是木頭房子,有些是文化風氣,有些是傳統民俗,讓它們不同的特色差異化的發展起來。
以傳統村落為對象,在其基礎上植入一些現代旅游的要素。針對兒童設置游樂設施和場地,針對年輕人植入一些冒險的、新型的娛樂項目,針對中年人布置一些民宿項目,針對老年人布置一些休養康養的項目。
精心做好融資模式。傳統村落連片發展達到一定規模之后,能夠帶來大量的人流,從而帶動農產品的直銷與定制,也能夠發展民宿、康養、餐飲等產業。隨著游客量的繼續擴大,原住民房產進一步升值,在距都市圈不遠的、山清水秀的傳統村落區,打造旅居生活片區,長期居住在這里,享受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的互動。
4.做好傳統村落空間連片的規劃方案
構建一個傳統村落的空間,空間距離過遠吸引不了游客,誰也不會跑幾十公里路而為了只去看一個村子。各村落有意識的進行差異化打造,功能、風貌、產業等重新定位。如在甲村游覽,乙村住宿,丙村購物,一定要把連片區域的傳統村落走完才能完成整個旅游活動,而不是只去一個村就不用去其他村子。九寨溝就是一個很好的商業策劃模型,九個村寨自然山水、村寨形態、功能業態各具特色,村寨相距兩三公里,是一個綜合旅游度假區。
(四)積極探索傳統建筑產權交易
1.傳統建筑不適應當下村鎮居民居住
住在傳統建筑里面的村民并不喜歡這些老房子,他們更喜歡一些樓房。傳統建筑就像老爺車一樣,有實力的人才玩的起,原住民更喜歡日本的汽車,經濟實用,反倒是一些愛文化、重鄉村、愛傳統、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他們更喜歡這些傳統建筑,他們能夠維護好傳統建筑。
2.傳統精品建筑大都不是普通農宅
今天看到的都是一些保護質量好的傳統建筑,一些條件不好、質量一般、普通的民居早已隨著歲月的來臨垮塌了。這些非常好的傳統建筑,事實上都是一些外地經商的商人、返鄉的官員和金融家們修建的,在當時也是價值不菲的。把這些房屋當成農民的宅基地是不恰當的,它們是村里的公共歷史遺產。
3.原住民很難維護傳統建筑的使用
住不起、修不起,雖然有些在開民宿,但是產生的價值不足以維護傳統建筑,傳統建筑的使用價值很難維護。
4.呼吁國家放開農村傳統建筑的買賣
全國傳統村落里有價值的傳統民居大概有10-20萬套,一個村子大概有20-30套,臨近每個都市圈分布的傳統建筑大概有1萬套左右,數量不多。我們要積極探索產權上的突破和嘗試,閑置資產流轉、出租、入股、出讓、認租等多種方式盤活傳統村落,積極探索有償、低價轉讓給愛文化、愛鄉村、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可以通過把產權流轉到集體,甚至收歸國有,或者也允許一定程度,用合適的價錢直接賣給城里人。當然注意也不要走向另一個極端,一些房子買賣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過高的價錢不利于它的保護,歐洲一個城堡賣1歐元,傳統村落重要的是在于對它的修復。黃山對傳統建筑產權進行突破和嘗試,徽州區的法國家庭式旅館及黟縣豬欄酒吧就是將傳統建筑依法征收為國有,采取公開拍賣或協議方式出讓,通過招商引資形式購買并進行規范性改造的典范。
(五)提煉傳統鄉村智慧指導現代城鄉建設
幾千年來農耕生活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鄉村智慧,傳統村落是這些鄉村智慧的結晶。鄉村智慧在社會的延綿、產業的選擇、生態的態度等方面都充滿了各種探索和經驗,特別是人居環境方面的思想,這些都體現了最大的中國特色。
1.遵循傳統的選址格局理念
傳統村落在選址格局上往往是依山就勢,通過對自然環境、地形的尊重,形成千變萬化、獨具特色的風貌,這些很好的思路是現在的城鄉規劃建設所忽略的,未來我們要把把這些智慧加以提煉,這是傳統村落的價值所在。
2.提煉傳統的建筑符號并運用
不同地區獨有的建筑文化符號和建筑細部,傳承創新建筑符號和細部。傳統村落在風貌上輸入文化的一些圖案、土墻,有文化的內涵,像徽州的四水歸堂,也有像馬頭墻這種工匠長期摸索的符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轉角樓、雕花窗、白粉墻、四合院”這種朗朗上口的新三字經,把傳統村落建筑概括的非常形象,讓基層的建設者和村民們都聽懂了,在當年黔北民居的這種改造之中,指引新建設了一批個性鮮明的新的民居。
3.鼓勵使用鄉土材料、傳統建筑方式傳承和延續傳統村落
鼓勵多采用傳統的建造、生產、生活的方式傳承和延續傳統村落。就地取材要充分反映鄉土的特色,要土,不要洋,不要像城市的建筑一樣,要多用地方的材質,要注意材質的多樣化。
4.沿襲鄉規民約、道德和自治的好理念
傳統的鄉規民約把村落治理的井井有條,反觀現在的一些鄉村治理越來越復雜,即便我們做了一些鄉規民約,也是流于口號、形式上。江西某村,有“誰砍一棵樹,剁誰一個手指頭”這么一句話,雖然這句話帶有傷害,很野蠻甚至違反法律,但是據說也沒剁誰一個手指頭,倒是保護了一片很好的風水林,有500棵上百年的大樹。現在改成了“誰砍一棵樹,罰殺誰家里一頭豬”。
五、讓傳統村落走向世界
1.把中國的農耕文化推向世界
中國是世界農耕文明的中心,傳統村落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名片,我們要找到文化的自信,鄉村的自信,傳統村落的自信,主動的把我們的傳統村落推到國際去,把中國的農耕文化推向世界,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化與西方的文化進行交流。
2.讓傳統村落成為世界旅游休閑的主要目的地
去歐洲旅游我們主要是游覽古村、古鎮,但國外的游客來到中國,往往是到北京、西安、蘇州等這些大城市,而更具特色、豐富燦爛,千變萬化的傳統村落外界并不知曉。要把傳統村落推廣成為世界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提升傳統村落的旅游品質,采取措施引進國外游客,加強宣傳、打通渠道、完善設施,讓我們的傳統村落融入世界旅游大循環,讓世界了解豐富多彩、數量龐大的農耕文化遺產,了解我們美麗鮮活的傳統村落。陽朔的鄉村就做的非常好,很多外國人常年居住在這里保護傳統建筑、開鄉村民宿、農家樂,走出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生態鄉村建設之路。
3.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國際交流
從開展歷史名村,到現在開展傳統村落以來,各地做了大量的實踐,保護發展了大批優秀的傳統村落。2019年6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次在四川眉山召開了“歷史村鎮的未來”國際會議,為全球傳統村鎮的保護與文化傳承,提供可示范、可推廣的優秀案例與經驗。通過比較發現,中國在傳統村落、歷史村鎮的保護工作力度還是很大的,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需要把這些經驗宣傳、傳遞到國際上去。還要積極的促進傳統村落價值的國際傳播,要積極推動整體或片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開展經驗的交流、做好示范,共同探討世界各地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經驗。
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共同努力!
作者系住房城鄉建設部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委會委員、中國城市科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華民居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