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奇:以大食物觀統籌糧食安全

[ 作者:劉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1-31 錄入:曹倩 ]

從世界范圍看,糧食用于口糧、工業和飼料的消費比例大體已形成4∶2∶4的結構。目前,我國口糧自給率超過100%,但飼料用糧缺口巨大,在我國進口糧食中占比達到80%左右。2020年大豆進口首次超過1億噸。
據測算,滿足我國食物消費需求,需要有35億畝農作物播種面積,但即使算上復種面積,我國的農作物播種面積也只有25億畝,還有10億畝缺口,必須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2020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催發了世界各國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部分地區出現恐慌,部分糧食出口國甚至出臺嚴格的糧食出口管控措施。面對波詭云譎的國際大勢,我國應提高警惕,站在大食物安全觀的高度,多措并舉、全方位保障食物安全供給。

在強調糧食安全的同時,把糧油菜肉蛋奶、魚蝦蟹食用菌及瓜果類等一切有營養、利健康的可食之物,作為一個整體范疇納入考量并作出全面部署,樹立大農業、大食物的觀念,已成為全社會面臨的新課題。

多元化保障食物供給

大食物安全觀不但要滿足對能量攝入的總量需要,還要滿足人們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費需求,必須多向度提升食物保障能力。

不但要保障主食產品供給安全,還要保障副食產品供給安全。當前我國最大的副食缺口是食用油,植物食用油自給率僅約30%。隨著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進口的不確定性激增,需要在穩步提升常規食用油產業發展的同時,下大功夫深入挖掘植物油生產潛能,大力發展豆油、菜油、茶油等草本及木本油料產業。

不但要開發陸地潛力,還要大力開發水資源潛力。我國擁有18000公里海岸線和大量的淡水湖泊河流資源,水產養殖潛力巨大。2018年中國水產養殖總產量超過5000萬噸,占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達78%以上,是世界上唯一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主要漁業國家。海產養殖也積累了豐富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應加大力度,全方位挖掘水生食物供給潛力。

不但要考慮人的口糧,還要考慮飼料用糧。近年來肉蛋奶需求節節攀升,我國城鄉居民膳食結構中碳水化合物比例在下降,脂肪供能和優質蛋白質攝入量不斷增加。世界范圍看,糧食用于口糧、工業和飼料的消費比例大體已形成4∶2∶4的結構。目前我國口糧自給率超過100%,但飼料用糧缺口巨大,在我國進口糧食中占比達到80%左右。2020年大豆進口首次超過1億噸,應在繼續推行大豆振興計劃的同時,積極鼓勵飼草及菜粕生產,尋求多元化的產品替代。

不但要開發動植物潛力,還要挖掘微生物潛力。動物、植物、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相互聯系,缺一不可,應重構傳統農業植物、動物、微生物封閉的“三物”內循環系統,提高農業的綠色化。讓動物、植物、微生物“三物”思維的理念深入人心。從邏輯上看,植物是生產者,動物包括人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還原者,它把動植物的殘渣廢料包括人畜糞便分解還原再作為植物肥料進行下一輪生產。沒有微生物的參與,便沒有農業的生態循環。要大力開發微生物產品,比如食用菌。

發揮好種子耕地源動力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基因”。我國傳統種子資源十分豐富,但開發利用極其有限。尤其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育種工作推進相對較慢:一些仍在大面積推廣的糧食品種已經二十多年沒有更新換代;青貯玉米、特色玉米、鮮食玉米的種質基本來源于美國;種豬、奶牛、白羽肉雞等畜禽品種的優質種質也主要依賴進口。

要全方位加大對種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推進種業變革。

一方面,建設好種質資源庫,將我國傳統的種子資源基因保留下來。我國已在中國農科院建有可保存糧棉油果蔬等340種作物、50多萬份保存期50年以上的種質資源庫,同時在青海西寧還有一座復份庫,但還遠不能適應需求。資料顯示,從1994年到2007年,我國本土豬種市場占有率從90%暴跌到只有2%,來自國外的豬種幾乎完全占領了中國老百姓的餐桌,大量本土豬種已經滅絕或者瀕臨滅絕。曾經被譽為“四川回鍋肉標配”的成華豬,2013年的存欄量僅僅有100頭左右。

另一方面,推進種業創新,增加對農業創新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力度,大力發展分子標記、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分子設計等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全力推進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打好種業翻身仗。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命根子”。我國耕地總面積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養活將近世界20%的人口,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跡,但這個奇跡的背后是對地力的大量消耗。延續這個奇跡,耕地的數量不能減少,質量也不能降低。
因此,一定要嚴守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建立起保護補償機制,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還要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改善和提高耕地的質量。要保護好山、水、田、林、湖、草、空氣等農業生產的大環境,重建全社會的“生態道德”。尤其要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工作,真正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系統思維四措并舉

構建大食物安全觀,是重大的民生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除了圍繞種子、耕地做文章要效益之外,要有系統思維,多措并舉。

積極探索科學生產方式,深挖農業的高效生態潛能。

高效生態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高效就要借鑒現代工業文明的先進技術,生態就要借鑒傳統農業文明的精華經驗。一是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含量,探索創新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立體種養、工廠化生產、庭園立體生態農業等生產模式。二是強化對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尤其是要提高對秸稈和畜禽糞便的資源綜合利用率。三是總結提升一些好的傳統生產模式,大力推廣套種輪作、立體農業、循環農業等模式,積極發展糧草兼作、農牧結合的種養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本被美國農民視為“圣經”的《四千年農夫》,記載的就是中國、日本、韓國農民生態循環農業方面的做法和經驗。中國農業理應繼承發揚,丟棄傳統、邯鄲學步只會貽誤自己。

堅持標準化品牌化路徑,提升食物供給質量。

食物安全不僅有“量”的需求,還有“質”的要求。當前我國食物供需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城鄉居民的需求不只是要買得起、買得到,還要買得如意、買得放心。傳統農業生產的不可控性、食品產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和市場信息的不對稱等問題,導致我國食物質量安全仍存在諸多隱患,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效途徑就是要發展標準化和品牌化。應不斷完善食品標準評價體系,規范推廣生產技術,制定以產品標準、試驗方法標準、投入品使用準則為主的國家標準體系,支持食品協會提升行業標準,引導有條件的食品企業完善企業標準,推動食品標準體系不斷健全。在制度建設方面,更要加大力度制定出臺促進農業品牌發展的獎勵和保護政策,將品牌的培育和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保護品牌形象和利益,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區域公用品牌和國際知名品牌以及食物產業鏈鏈主和價值鏈鏈主。

強化流通和預警體系建設,理順食物供應鏈。

疫情的嚴峻考驗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食物不但要產得出,還要運得走、供得上。加強政府對農業產業運行的宏觀調控力度已成當務之急,完善產、加、購、運、儲、銷供應鏈,推動農產品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發展,有序搞好搞活國內農產品購銷是做好國內大循環這篇大文章的關鍵。要不斷完善預警和農業應急管理體系,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加大對供應鏈風險的預測力度,健全應急預案和快速反應機制,構建多部門聯合聯動的全產業監測體系,持續提高農產品安全風險防范應對能力。

著力人才培養,保障人力支撐。

勞動力是唯一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農業生產要素,是農業生產創新發展的源頭和動力。但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農業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而且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多是學歷較高的青壯年男性勞動力。2019年的農民工檢測調查報告顯示,21~50歲的農民工占73.4%,男性農民工占64.9%。大量勞動力的外流導致農業農村出現嚴重的人才荒,很多地方從事農業生產的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他們接受新產品新技能的主觀能動性弱,很難跟上發展越來越快的農業現代化進程。未來不光要向耕地要食物,還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山林草地要食物,而要廣泛開發這些領域,首先需要的是人力資源。鼓勵各地內培外引,全面推進人才培養,是保障大食物安全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積極培養農業本土人才。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以電大、技校、高職院校等為載體,構建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終身教育、農村社區教育的四位一體教育體系,培養一批懂技術、能生產、會管理、善經營、愿服務、留得住的高素質農民。另一方面建立農業人才回流和引進機制。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人才和資本流入農村。

統籌利用兩個資源

據測算,滿足我國食物消費需求,需要有35億畝農作物播種面積,但即使算上復種面積,我國的農作物播種面積也只有25億畝,還有10億畝缺口,因此要保障食物安全,必須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國內方面,應繼續統籌利用耕地、林地、草原、河湖、海洋等資源,拓寬資源利用和食物來源;還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充分利用市場化手段調控生產,防止生產與價值的脫節。
國際方面,應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通過租賃、購買土地,合作共建等方式全方位開拓國外可利用資源,鼓勵農業企業走出去,打通新的食物供給渠道。

但在引入外來品種的同時,特別應注意生物安全問題。

《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并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定區域內的物種經歷成百上千年的競爭、排斥、適應和互利互動,才形成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的穩定平衡。一旦打破平衡,整個生態系統便發生紊亂。在引入新品種之前要充分論證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堅決杜絕可能對本地生態帶來負面影響的國外物種。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瞭望客戶端 2021年1月3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免费欧美大片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二区 | 日韩国产精品免费人成视频 | 亚洲欧洲国产愉拍 | 日韩欧美亚洲一中文字暮精品 | 亚洲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