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改革創新實踐
“老少邊窮”地區的貧困問題相對集中和復雜,是決勝脫貧攻堅與全面小康最薄弱的環節和最突出的短板。黨中央高度重視“老少邊窮”地區的扶貧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每逢春節都要深入“老少邊窮”地區,看望慰問各族群眾。地處湘西南邊陲的江永縣,“老”“少”“邊”“窮”四個方面無一不有,是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湘桂邊界縣、省級貧困縣。“十二五”期末,全縣尚有84個貧困村(合鄉并村后為62個),13809戶53091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11.9%。經過長期努力,2017年底提前實現了脫貧摘帽,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面小康“百年夙愿”即將實現。在脫貧摘帽的堅實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推進鄉村振興銜接的改革創新實踐,2018年底完成422戶1344人脫貧,貧困發生率由0.83%下降到0.28%,榮獲全國唯一“互聯網+”社會扶貧突出貢獻獎、全省唯一的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中國全面小康扶貧十佳縣市等榮譽,建成中國社會扶貧網第一個縣級子站,“互聯網+”社會扶貧的“江永模式”在全國10余個省份進行巡回推廣,走出了一條“老少邊窮”地區快速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邁進的創新實踐之路。
一、多方位發力決戰脫貧攻堅向全面小康邁進
近年來,江永全縣上下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第一政治任務來抓,精準部署、精準施策、精準發力,高位推動、幫扶促動、考核推動,團結一心,做到了“九個好”,以勇往直前、舍我其誰的拼勁奮力書寫著脫貧攻堅的新時代篇章。
(一)造好血:以產業扶貧為高質量脫貧注入持續動力
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為讓村級產業“旺”起來,農民腰包“鼓”起來,江永縣按照“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思路,編制了產業扶貧方案,按照“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文則文、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先后實施產業項目350余個。其中,200余個扶貧產業項目,100余個非貧困村產業項目,實現產業發展覆蓋所有村、社區,產業興旺不僅惠及到貧困戶,也惠及到所有農戶。
1.打造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產業體系。圍繞“一村一產業、一戶一項目、一人一目標”“三個一”產業扶貧思路,立足貧困村資源稟賦,在每個貧困村發展1-2個主導產業,每一貧困戶發展1個穩定脫貧致富產業項目,實現貧困戶人均產業收入穩步增長,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在產業選擇上,重點以特香農業、特色經濟為基礎,以自然風光、山水資源、地理環境為依托,以古村落、古民居、舊遺址為載體,在勾藍瑤寨、浦美村、上甘棠村、劉家莊等10余個旅游資源豐富的鄉村發展文化旅游,在粗石江、桃川鎮建成以“江永香柚”“江永香芋”為主的特色水果產業發展帶,在上江圩鎮建成以“江永香姜”為主的產業帶,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型、五香產業型、三千文化型、休閑度假型、田園風光型”鄉村,實現產業多樣化和特色化。
2.建設高標準、高科技的農業生產基地。在基地建設上,加快提升土地流轉效率,引導土地流轉向項目集中。高標準建成供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基地22家,供粵港澳大灣區的水果標準化生產基地6家,千家峒、夏層鋪、桃川、源口等四個10000畝香芋產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000畝以上連片基地21個。建成4個1000畝標準化香姜生產基地,新拓展種植面積1萬余畝,產值達1.4億元。在鞏固做強種植業的同時,同步推進養殖業向規模化、產業化、高效化發展。全面推行“公司+養戶”等互惠經營模式,以強化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及穩產保供為著力點,緊抓全國生豬調出大縣、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等有利契機,促成生豬產業穩定發展,2019年度全縣出欄生豬達到59萬頭以上,不僅本地供給充足,而且還大量支援全國各地。不斷加大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與湖南農科院、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深度合作,實現香柚、香芋、香姜、香橙等農產品種苗改良和品質提升。目前,香柚品質改良取得新進展,已培育優質果苗2萬株,試種1000余畝,2020年可種植5000畝,育苗10萬株;袁隆平深入江永實地考察,建立了畝產1200公斤的“一季稻+再生稻”千畝示范點,實現農業科技含量全面提升。江永農業有望成為湖南科技農業“第一基地”,全國知名“科技農業試驗區”。
3.構建覆蓋范圍廣、多主體參與的利益共享機制。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戶、專業合作社+貧困戶、電子商務(旅游休閑)+貧困戶、鼓勵貧困戶發展分戶種養”等四種產業發展扶持模式,為貧困戶產業發展搭建良性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資產項目聯結,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貧困戶參股”的方式,建成全省首個夏橙資產收益扶貧項目,連片開發2500畝特色水果產業。該項目可長期對建檔立卡的1034名殘疾人和周邊24個村4979名貧困對象進行有效幫扶。推動企業合作聯結,依托特色農副、季豐農業、溫氏生豬養殖等龍頭企業,旭日升現代家庭農場、粗石江香柚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采取“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新型主體+貧困戶”的方式,帶動2000余戶貧困戶實現增收,其中,溫氏公司帶動260戶合作養殖戶增收1億元以上。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產業基地在貧困村覆蓋率達84.7%,種養專業合作社在貧困村覆蓋率達96.8%。季豐農業、特色農副等公司帶動貧困戶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涉農企業與貧困戶簽訂訂單合同5685份;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覆蓋全縣所有村,并與有產業發展能力和有產業發展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建立了利益聯結,覆蓋率達100%。推動集體經濟聯結,在全縣所有貧困村均建設了一個裝機60千瓦的光伏發電系統,62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僅次一項每村每年增收4萬余元。
(二)貸好款:以金融扶貧為高質量脫貧提供關鍵支持
金融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有力支持,金融在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初期至成熟期的各個階段發揮積極作用,有利于實現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使扶貧資金真正發揮“造血”功能。產業扶貧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金融能否對產業發展提供實質性助力。近年來,江永縣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成功地被列為省級金融產業扶貧試點縣。
1.建設覆蓋全部貧困村的金融扶貧服務站。在全縣62個貧困村建設金融扶貧服務站。通過金融扶貧政策宣傳培訓、村村通廣播、結對幫扶人走訪等方式,常態化、全方位向貧困戶宣傳小額信貸政策;通過合作銀行評級授信,2015年以來累計發放貸款2.34億元,為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提供了資金保障,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發展產業信心不足的問題。制定出臺了一批貼農惠農信貸優惠政策,全力打通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與金融部門的“聯結脈絡”,有效解決了制約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2018年至2019年,江永縣共推薦融資擔保項目五批共165個,成功帶動2000多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戶平增收1500元。(建議放在第二大部分第五點:全鏈接資金投入機制:“項目監控+金融扶貧”)
2.構建多主體參與的扶貧金融風險分擔機制。采取“政府+銀行+保險”的扶貧金融風險分擔機制,由縣財政按1:10的比率籌措小額貸款風險補償金,降低貧困戶和銀行的風險。發放貸款到期后,成立扶貧小額信貸清收領導小組,對清收工作進行統一安排部署,承貸銀行定期與縣扶貧辦、各鄉鎮及時交流對接信息,鄉鎮分管領導、駐村工作隊隊長、有到期貸款還款任務的結對幫扶人、村支兩委、農商行支行工作人員,匯聚強大的工作合力,提前進村入戶做好還款工作。通過“實施無還本續貸、啟動政府臨時周轉金和風險補償金、實行特色農業保險賠償、采取強制措施清收”等辦法,不斷健全風險防控機制。所有到期貸款已全部完成清收,小額貸款逾期率為零。
3.筑牢扶貧小額信貸全流程風險化解機制。突出扶貧小額信貸的風險防控,把好貸前關、做好貸中監管和貸后風險保障,確保扶貧小額信貸“貸得到、用得好、收得回”。加大對“四類”人員的清理,共清理“四類”人員352戶貸款,所貸資金1525.4萬元已全部歸還銀行,有效防范和化解了扶貧小額信貸風險。同時,部分有意向貸款、有能力還款的貧困戶由承貸銀行對再次進行風險評估,評估合格后再簽訂續簽協議,初步建立了金融扶貧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三)就好業:以勞務協作為高質量脫貧拓展增收渠道
老百姓有穩定的就業,才會有穩定的收入。近年來,江永縣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大力開展勞務協作扶貧工作,實現“培訓一人、脫貧一戶、致富一家”的目標。通過勞動輸出、扶貧車間、就業扶貧特色崗、促進返鄉創業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擴大就業,促進農村貧困勞動力脫貧。
1.為貧困戶提供“家門口崗位”。按照“把電商融入農村、把課堂搬進車間、把崗位送到農戶”的方式,整合人社、農口、扶貧、電商、教育等資源,對農民進行線上線下培訓,鼓勵村民開電商網店,為村民提供“家門口崗位”,1200余名村民自主開電商網店、微店,既當農民又當“老板”。制定《江永縣就業扶貧車間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深入各鄉鎮將扶貧車間建到田間地頭,發展農產品加工車間10余個,創造800多個就業崗位,并有效帶動農產品銷售。和興村建成“鐵掃把”等扶貧車間,為120余名貧困留守婦女老人提供勞動崗位。雄川村在田間地頭建立扶貧加工車間、源口瑤族鄉錦堂村和小古漯村利用村級禮堂建立6條加工流水生產線,常年解決本村和鄰村貧困就業崗位420余個,村民天天有活干,日日有收入,“務工”“持家”兩不誤,實現了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的愿望。積極開發就業扶貧崗位,統籌林業、就業等部門資金,綜合開發保潔、治安協管、孤寡老人看護等就業扶貧特色崗位360個和農村環境整治特色崗位145個,發放扶貧專崗補貼456.8萬元。
2.多舉措提升貧困戶職業技能。以提升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為目標,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徹底的摸排,健全完善有就業意愿和希望掌握一技之長的貧困戶臺賬,整合人社、扶貧、教育等培訓資源,圍繞種養殖、電子、機械、針繡等農村實用技術,通過送技能下鄉、邀請專家開展講座、與農業院校合作培訓等多種形式,讓貧困家庭通過專業技能培訓實現穩定脫貧。整合培訓資源,創新推進“一戶一名產業工人”“雙培”工程,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每年定期分批分領域開展農民培訓。通過培訓一批、吸引一批、評選一批,在每個村打造一支由種植能人、電商達人、養殖能手、創業先鋒組成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引領村民致富奔小康。2016年以來,開展貧困家庭“兩后生”技能培訓超過1000人。2018年以來,結合鄉村人才振興計劃的實施,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200人。
3.承接產業轉移優先招聘貧困群眾。自2018年以來,江永抓住湘南湘西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立足區位優勢和國家政策優勢,巧借東風,搶搭快車,瞄準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潛力”,明確以穩定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和重點加快引進電子信息、智能裝備制造為主的產業招商方向,掛牌成立了江永縣電子信息產業專業園區,著力建成承接對接示范區、新興產業集聚區、轉型發展先行區。電子信息企業發展12家,全年引進企業20家,總投資近25億元。出臺扶持機制,對吸納貧困勞動力的企業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大量企業用工優先招聘貧困群眾,既破解了企業“用工難”問題,有解決了一大批貧困勞動力就業。
4.精準對接促轉移就業。圍繞“培訓一人、脫貧一戶、致富一家”就業扶貧目標,江永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導的有組織轉移就業機制,讓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愿的貧困家庭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深入開展“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等大型公共就業服務活動,幫助農村勞動力實現就近就地轉移就業。2016年以來,新增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2000余人,帶動貧困戶共享發展機遇,持續增加收入。
(四)造好林:以生態補償為高質量脫貧增加有益補充
生態扶貧是將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一種扶貧工作模式,通過實施生態扶貧,可以實現貧困地區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脫貧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促進,最終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江永縣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新機制,為高質量脫貧提供了有益補充。
1.構建三級公益林生態補償機制。以創建省級園林縣城為抓手,大力推進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實行國家公益林、省級公益林、縣級公益林經濟補償,切實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帶動全縣103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412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新增管護面積達到15124公頃。
2.為貧困戶開發公益性護林崗位。按照“縣建、鄉聘、站管、村用”的原則,選擇身體健康、遵紀守法、責任心強、能勝任護林工作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截止2019年12月,已選聘103人,并按照1750元每季度的標準予以補助,共發放生態護林員管護補助資金54.075萬元。
3.全面落實生態補償扶貧政策。按照森林撫育要向主要交通沿線“裸露山地”造林林分以及貧困戶林分傾斜,努力提高森林質量和效益的原則,通過“一卡通”打卡發放森林撫育補助資金67萬元,補貼對象惠及313建檔立卡貧困戶、1565人;利用2019年度中央財政造林補助項目資金突出貧困林場、貧困鄉村、貧困人員造林,補助2019年度全縣貧困戶造林面積6000畝,每畝補助標準200元,通過“一卡通”打卡發放森林撫育補助資金120萬元,補貼對象惠及650建檔立卡貧困戶、3250人。
(五)搬好家:以易地搬遷為高質量脫貧變革環境
易地搬遷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根本舉措,是幫助貧困群眾挪窮窩、斬窮根的關鍵舉措。江永縣依托旅游資源和種養優勢,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帶領搬遷戶脫貧的重要抓手,探索出易地扶貧搬遷產業致富方式,實現在搬遷中扶貧,在扶貧中發展,在發展中脫貧,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贏。
1.根據貧困戶意愿實行集中安置與分散自建安置相結合。圍繞“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的根本要求,組織各鄉鎮、駐村工作隊、后盾單位幫扶聯系人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進行勸導、督促,11個集中安置點安置搬遷群眾807戶3194人;分散自建安置搬遷群眾1177戶4721人,于2019年9月底實現了搬遷率100%、入住率100%的目標。
2.多渠道增加貧困戶收入實現搬遷與脫貧同步。關注貧困群眾后續生產生活問題,通過引進企業、土地流轉、資金入股、參與電商等方式,增加搬遷群眾的租金收入、薪金收入、股金收入、銷售收入,確保扶貧搬遷對象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實現“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同步。
3.穩定后續幫扶措施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增收。著力推進“特色產業+合作社 +易地扶貧遷戶”產業扶貧模式,積極探索創新“規模企業進園區、小微企業進鄉村、農業產業建基地、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產業后扶發展模式。2017年以來,通過實施后扶產業項目,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及就業扶持,為231戶、792人建檔立卡易地搬遷貧困人口人均增收5847元,鞏固了搬遷群眾的脫貧質量,提高了搬遷群眾的生活水平。到2019年底,30%以上的搬遷戶家庭人均總收入超過5萬元。
(六)建好房:以危房改造為高質量脫貧解決后顧之憂
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是黨和國家保障民生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推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讓廣大農民群眾分享改革開放偉大成果的新舉措。江永縣按照優先幫助住房最危險、經濟最貧困戶、解決最基本的住房安全問題的“三最原則”,堅持“個人申請、村級評議、鄉鎮級審核、縣級審批、竣工驗收、資金撥付”流程,全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
1.嚴格政策標準全面推進房屋危險等級鑒定。根據中央、省、市關于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深入開展了農村危房改造項目質量安全大排查大整改,完成14898戶4類重點對象房屋危險等級鑒定,并在每家每戶懸掛等級鑒定表。按期高質量完成危改工作。
2.高標準把好驗收關確保貧困群眾住上安心房。全面部署開展扶貧領域建設項目工程質量“大排查、大整治、大管控”行動,嚴把工程“質量關”,確保貧困群眾住上“安心房”。對屋面漏水滲水、墻體及粉刷層裂縫、廚廁功能不齊、給排水設施不完善、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等問題進行全面完善。截止目前,發現的質量問題已全部整改到位,實現隱患全部“清零”。
3.多措并舉強化農村危房改造扶貧項目資金監管。為確保農村危房改造扶貧項目資金專款專用,杜絕農村危房改造領域“雁過拔毛”式腐敗問題發生,采取多項舉措強化資金項目監管。一是加強宣傳,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宣傳欄和標語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貧困戶危房改造工作的重要意義和政策措施;向全縣9個鄉鎮印發20萬余冊口袋書進行廣泛宣傳,包含實施對象、補助標準、申請程序、資金發放等政策要點,并將危房改造相關政策印入扶貧手冊,讓政策走入千家萬戶,防止政策到基層走樣。二是嚴格管理,完善檔案。對檔案信息進行嚴格審核,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建立完善農村危房改造紙質檔案,實行“一戶一檔”,批準一戶、建檔一戶,及時、全面、真實地反映改造情況,防止弄虛作假。三是公示公開,陽光透明。實行“線上線下”雙公示公開,將危房改造項目補助戶主及資金額度等信息在江永縣政府官網的“惠民資金公示專欄”進行線上公示,同時在各鄉鎮、各行政村設立公示欄,進行線下公示公開,確保農村危房改造項目資金使用陽光透明。四是加強監督,嚴格執紀。縣紀委牽頭,聯合住建局、審計、財政、扶貧、民政等部門,集中力量開展農村危房改造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重點整治落實農村危房改造政策不實問題、農村危房改造領域違紀違法問題、農村危房改造工作中存在的“四風”問題和農村危房改造工作落實“兩個責任”不力等問題。對發生在農村危房改造領域“雁過拔毛”式腐敗問題堅決查處,嚴懲不貸。
(七)上好學:以教育扶貧為高質量脫貧厚植智力支撐
教育扶貧是“斬斷窮根”的利器。江永縣以控輟保學和精準資助為教育扶貧工作主要抓手,重點在“強化機制、精準保學、精準資助”上下功夫,著力實現義務教育建檔立卡等四類貧困學生無一人因貧輟學和貧困學生資助精準無遺漏的工作目標。2019年,全縣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90.72%、小學六年鞏固率99.84%、初中三年鞏固率97.62%,高中教育毛入學率90.55%。
1.全面強化精準保學。實行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享受教育扶貧政策全覆蓋,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做好貧困學生信息核查工作。全縣各學校和駐村工作隊按照家長提供的建檔立卡、殘疾、低保、特困四類貧困家庭的證明材料,做到貧困學生信息排查、填報、動態調整“三個到位”,完成認定本縣就讀建檔立卡等四類貧困學生為18037人,本縣戶籍省外就讀學生921人。通過對四類貧困學生信息核查、動態監測和“三幫一”勸返復學工作,在摸清輟學學生情況的基礎上,共勸返學生65人(含建檔立卡學生8人)。建立師生結對幫扶機制,全縣2300余名教師與10000余名貧困學生實行結對幫扶,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零輟學的工作目標。
2.全面抓好精準資助。全面落實國家資助政策,資助總額達2466.235萬元,其中免學費、免教科書費、免教輔資料費737.48萬元,為4535名學前教育建檔立卡等家庭困難幼兒發放助學金217.65萬元,為18958名義務教育建檔立卡等家庭貧困學生發放助學金1062.605萬元,為2584名普高建檔立卡等家庭貧困學生發放助學金309萬元,為1204名中職建檔立卡等家庭貧困學生發放助學金120.4萬元,為191名建檔立卡學生補發2017、2018年助學金19.1萬元,確保全縣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教育資助“一個不漏、零死角、全覆蓋”。同時,嚴格落實建檔立卡等四類貧困生縣級專項資助政策,按小學非寄宿生每人每期500元、初中非寄宿生每人每期625元的標準,為13937名義教非寄宿生發放助學金566.575萬元,解決了貧困學生在享受相關資助政策外的就學困難問題,實現了不讓一名學生因貧失學的目標。
3.全面改善辦學條件。完成江永一中1#、2#、4#教學樓、思源學校、三小科教樓建設工程,新增城區學位5750個。啟動芙蓉學校項目,建成后可新增學位1890個。消除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202個,55人以上大班額實現清零目標。全力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引進社會資本1.95億元推進教育信息化2.0建設,改造智慧教室775個,標準錄播室10個;投入447萬元對所城小學等7校1園進行維修改造,累計新增校舍面積1880平方米,改造校舍面積1739平方米。大力優化教師隊伍結構。近三年,通過公開招聘教師、招錄特崗教師、安排公費定向培養畢業生、人才引進和分批次招聘政府聘用合同制教師等途徑補充教師886名。實施“國培計劃”,面向鄉村教師,以“送教下鄉”培訓和教師工作坊研修為重點,累計培訓教師2450人次。
(八)看好病:以健康扶貧為高質量脫貧筑起生存防線
實施健康扶貧、保障農村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可以有效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江永縣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圍繞讓城鄉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更好防病”要求,全面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制度,充分發揮了醫療保險在脫貧攻堅戰中的保障作用,醫療保險支持健康扶貧成效顯著。
1.著力強化貧困群體醫療保障。為確保貧困群眾享受優質醫療服務,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貧困人口實行分類分批救治,通過政策組合、疊加,構筑起“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扶助”等多重醫療健康保障網。全縣17家醫療機構均實施“先診療后付費”“分級診療”“一站式”結算制度。為方便貧困戶看病就醫,推出全覆蓋式簽約家庭醫生、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簽約服務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19年全縣貧困人口醫療保險參保率100%,信息錄入率100%,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按60%的醫保財政補助發放到位。截至2019年12月,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實行“一站式”結算13396人次,醫療總費用3354.1084萬元,報銷總金額2959.9282.萬元。其中大病保險降低50%起付線補償費用175萬元,補償250人次,報銷金額37.2649萬元;扶貧特惠保補償840人次,報銷金額107.9875萬元;財政兜底6167人次,兜底金額528.0383萬元。
2.著力完善縣域醫療衛生設施。縣人民醫院于2019年9月成功創建為二級甲等醫院,為老百姓提供了更好更舒適的看病就醫條件。縣中醫院的整體搬遷建設已開工建設,全縣11個鄉鎮衛生院全部完成標準化建設改擴建。結合全縣村級服務綜合平臺建設,完成100%標準化村衛生室的建設。
3.著力提升醫療隊伍服務水平。不斷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完成縣醫療聯合體的組建運行。加大醫療技術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2019年面向社會公開招考97名醫技人員,人才引進5名醫務人員。積極落實基層醫療機構本土化人才培養工作,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本科醫師學生4名,貧困地區、本土化鄉村醫生人才培養農村定向訂單4人,基層醫療機構本土化培養專科醫師學生27名。
(九)兜好底:以政策保障為高質量脫貧筑牢民生底線
兜底扶貧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是讓貧困群眾有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機制保障。江永縣按照“最低保障兜底一批、特困供養兜底一批、臨時救助兜底一批”的思路,采用多種兜底政策措施,使貧困群眾就業、上學、看病、生活、養老有保障。
1.精準確定兜底保障群體。認真落實“將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納入農村低保范圍”政策,2019年新增185戶246人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低保對象。通過清理整頓和動態管理,取消因開店、購房、有車和死亡的低保戶48戶73人,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2.推進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兩線融合。2019年資助城鄉低保戶、兜底對象、特困供養對象繳費醫保,按城鄉低保對象每人資助132元,特困供養對象全額資助220元的標準,全縣共資助10253人,資助金額145.5萬元。對全縣低保兜底對象1699戶2833人實行分類管理,其中一類對象全額發放每月330元,二類對象每月230元,三類對象每月200元,確保了低保兜底對象保障標準逐步上升,實現了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兩線融合。
3.加大貧困群眾臨時救助力度。為杜絕因病、因殘返貧現象,嚴格落實省廳印發的《關于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中切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實施方案》要求,對符合“救急難”問題條件的對象應救盡救,不斷提高低保受災戶、貧困受災戶的補助標準。2019年發放臨時救助12600人次,按照貧困程度和因病花費情況,給予400-5000元救助,全年發放資金650萬元,讓陷入困境的貧困群眾感受到了扶貧政策的溫暖。
課題組成員
陳文勝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中央農辦鄉村振興專家委員、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專家組組長
陳紅桂 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
劉建榮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博導
瞿理銅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教授、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專家組成員
陸福興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
蔣俊毅 省社會科學院辦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彭秋歸 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李 旭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
朱會玲 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執筆:陳文勝、劉建榮、瞿理銅、陸福興、李旭、蔣俊毅、彭秋歸)
來源:《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19~2020)》,社科文獻出版社,2020年11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