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改革創新實踐
一、多方位發力決戰脫貧攻堅向全面小康邁進(點擊進入)
二、多模式創新實現“老少邊窮”縣高質量脫貧
“不一樣的縣情,不一樣的模式”。不因地制宜、不接地氣地照抄照搬、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扶貧模式和方法往往就會事倍功半,有的甚至根本無法落實。推進精準扶貧,需要增強扶貧模式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讓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政策措施落地見效。近年來,江永縣堅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努力探索精準扶貧新路徑,探索幫扶脫貧的新思路,打“五香牌”,吃“旅游飯”,發“電商財”,社會扶貧、電商扶貧、產業扶貧、旅游扶貧等工作走在全國全省前列,實現了全域“高質量脫貧”。
(一)全區域品牌引領戰略:“特色基地+產業扶貧”
發展品牌農業是農業轉型的助推器,在激烈市場競爭環境下,品牌農業是其取得效益的必備法寶,是贏得市場的護身符。近年來,江永縣注重全區域的品牌打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基地,推動產業扶貧不斷上新臺階。
1.以原產地特色品牌為引領,形成全域產業競爭優勢。江永縣始終堅持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抓手,堅持“政府拓市場、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大力做大做強以香柚、香芋、香米、香姜、香菇等為主的香型產業,江永特香農業異軍突起。先后被命名為“中國香柚之鄉”、“中國香芋之鄉”,“全國食用菌產業化建設示范縣”、“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和“國家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完成“三品一標”產品認證23個,建成“三品一標”產品面積27.5萬畝,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位居全省前列,其中香柚、香芋、香姜4個產品獲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認證,香柚、香姜、香芋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江永香米獲“農產品地理標志”,江永香柚獲“袁隆平特別獎”,入圍首批中央電視臺“國家品牌計劃—廣告精準扶貧”項目。全縣建成富硒農產品示范基地12個,獲評湖南省富硒產業重點縣、湖南省1223富硒工程實施示范縣。
2.以園區、基地建設為抓手,促進全域特色產業集聚發展。以打造湖南省現代農業特色產業集聚區、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富硒‘五香’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為目標,在園區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推進農業企業集聚發展。目前,全縣發展農業產品加工企業172家。其中,園區培植規模以上企業8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發展特色農副、義華花生、老石頭等骨干企業20余家。2019年,香芋產業園被列為省特色產業示范園,香芋產業聚集區被列為省十大產業聚集區之一。建立“菜籃子”供應基地22家,水果基地6家,蔬菜種植面積突破7萬畝,年均蔬菜出口量占全省供港澳蔬菜的40%以上,參與的貧困戶每年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瀟浦鎮向光村發展以夏橙為主的晚熟柑橘扶貧產業基地3600畝,帶動1680人穩定脫貧;建成湖南全省首個資產收益扶貧項目——2500畝夏橙基地,帶動6013人穩定脫貧;(在第一大點“造好血”第三小點已寫)上江圩鎮桐口村發展供港澳蔬菜基地1500畝,帶動1300人穩定脫貧。江永縣被農業部授于“全國綠色食品(香柚)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綠色食品(香芋)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南亞熱作名優基地”。
3.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依托,加快全域全產業鏈發展布局。江永縣多模式聯結,相互支持,優化組合,為貧困戶發展產業提供多元選擇。建成香柚、香姜等10余個行業產銷協會,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560余家,現代家庭農場示范場7家,在全國大中城市外設經銷窗口100余個,產品經紀人隊伍達3000余人。全縣所有貧困戶通過利益聯結與80多個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在每個貧困村發展1-2個主導產業。依托溫氏人才優勢和全產業鏈優勢,加速推進了養殖業轉型升級。2018年以來,新發展溫氏合作養殖戶302戶,增收達1.5億元以上;完成了南方草地現代畜牧業推進行動項目建設和石漠化治理項目建設,新增肉牛出欄2000余頭,新增銷售收入1800萬元;喜硒葡萄、廣發蔬菜等示范項目正式投產,全年完成銷售額2.3億元,凈利潤達6000余萬元。目前,全縣建成優質水果21.6萬畝,優質蔬菜16.6萬畝,夏橙和沃柑每畝產值可達5萬元以上,貧困戶“豐產”又“豐收”。
(二)全鏈條電商對接市場:“農村電商+消費扶貧”
消費扶貧是社會各界通過消費來自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產品與服務,幫助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一種扶貧方式。江永縣以被列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為契機,采取“電商企業+貧困村+貧困戶”“電商網店+貧困戶”等方式,為全國電商扶貧樹立了典型,這一幫扶經驗也被國家商務部推介。
1.變線下銷售為線上銷售。江永縣在扶貧過程中,抓住消費終端,從產品銷路和市場需求出發倒逼農優特產的生產,構筑“優質產品、產業基礎、質量溯源、倉儲物流、終端服務”五大體系,組建“村級信息員、專業銷售員、網絡宣傳員、產品開發員”四支隊伍,瞄準“大市場、大公司、大客戶”三大主體,以消費扶貧終端發力為貧困戶脫貧攻堅開辟產生和就業渠道,尋找生產商機。成立“永州之野”品牌江永運營中心,投資400萬元聘請專業團隊對江永優質農產品進行推廣、包裝、營銷,打造江永農產品品牌全產業鏈,線上為農戶銷售產品,讓農產品優質賣出優價。目前,全縣已幫助貧困戶銷售各類農產品突破4.5億元,江永電商運營中心僅僅2019年一年的時間里就幫助貧困戶銷售各類農產品突破1.27億元,特色果蔬均價比上年提升25%;在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上,該縣與香港百佳超級市場有限公司簽訂了每年4億元的果蔬供應協議;爭取到國家貧困地區特色食品(食材)精品館項目,江永館于2019年11月在北京正式運營。該縣“543”消費扶貧模式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具有極強的操作性,其創新做法得到湖南日報、湖南衛視、湖南公共頻道等多家媒體的宣傳推介,湖南第一電商縣助力消費扶貧取得巨大成功。
2.變直接幫扶為消費幫扶。江永縣在電商消費扶貧的內容和形式上還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創新,采取“電商企業+貧困村+貧困戶”“電商網店+貧困戶”的電商結對消費扶貧模式,引導支持縣內電商業主和貧困戶通過“達漫金服電商扶貧”“扶貧小店”和中國社會扶貧網“扶貧商城”網銷產品。目前,62個貧困村全部開設“扶貧商城”線下店,專賣、義賣貧困戶農產品、手工藝品,已幫扶200余戶貧困戶。出臺系列獎補政策,推動67個大學生創業團隊和110家電商企業與貧困村和貧困戶結成對子。設立電商發展基金,優先資助貧困大學生電商創業、貧困電商服務站合伙人。此外,還組織實施“百個企業聯百村、千名企業家結千戶、萬名愛心人士幫萬人”的“百千萬”結對幫扶行動和“僑商僑領助力扶貧”系列活動,發動各界人士參與對接貧困村及貧困戶,目前已有102家企業、1019名企業主及個體工商戶和10283名社會愛心人士捐贈資金、物資達7000多萬元對接貧困戶脫貧。通過電商結對的消費扶貧方式,不僅促進了貧困戶的生產發展,尤其是實現了貧困人員的生產和就業的結構性轉型,為貧困人員開辟了勤勞致富的新天地,啟發了貧困人員,培育了現代化的新農民。
3.變電商營銷為扶貧就業。江永縣自2017年開始引進天貓、阿里巴巴等電商企業培訓江永電商人才,探索為貧困戶的農優特產品尋找銷路。江永電商街是江永電商發展集聚區之一,也是湖南省省級創業創新孵化基地,為了提振電商人的信心,江永縣電商辦對有意愿從事電商創業的人員進行免費培訓幫扶,培養做大做強電商后再回村開拓市場。目前,江永縣共發展電商企業241家,網店微店、鄉村驛站2700余個,創建鄉村電商服務站95個,整合進村物流體系創辦進村物流公司三家,開發電商產品30余個,開展各類電商知識培訓10300人次。發展多種電商平臺共存共營,電商從業人員達7600余人,2019年電商交易總額近40億元,完成電子商務十三五規劃的預期目標,帶動貧困戶開辦網店超過500個,2000余名貧困人口實現電商就業,3120戶貧困戶9632人通過電商人均年增收3200余元,實現脫貧致富,該縣獲評湖南省電商扶貧專項行動優秀縣。
(三)全覆蓋社會服務體系:“互聯網+社會扶貧”
江永縣以列入首批中國社會扶貧網試點縣為契機,建成全國第一個中國社會扶貧網縣級子站,無論是全縣貧困戶注冊、愛心人士注冊指標,還是發布貧困需求信息、愛心捐贈等指標均位列全國第一方陣,打造出“一網統領、兩線并行、三級聯動、四員助力、五臺同唱”的“互聯網+”社會扶貧“江永經驗”,在全國10余個省份進行了巡回演講推廣。2018年以來,該縣更是乘勝而上,創新而為,努力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融合模式,打造“互聯網+社會扶貧”升級版 。
1.“互聯網+社會扶貧”升級版初顯成效。“互聯網+社會扶貧”打通了社會扶貧力量與貧困戶對接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實現從“扶資”到“扶智”,打造“互聯網+基層服務”235模式。“2”是指在縣城建設“互聯網+”基層服務運營中心,在農村建設“智慧鄉村綜合服務中心”;“3”是指組建三支隊伍,即:在線服務專家隊伍、智慧鄉村綜合服務中心管理員隊伍、培訓指導村級互聯網運用工作的特派員隊伍;“5”是指從縣級直達村級的五大服務,即:產業服務、政務服務、教育服務、電商服務、生活服務。在縣級運營中心設置五大功能,即:智慧鄉村講堂、在線服務專家工作室、農產品及文旅產品展示推廣中心、產品品牌運營中心、電商綜合服務中心。縣級運營中心通過互聯網將五大服務直接傳輸到農村,服務于有需求的村民。在各村“智慧鄉村綜合服務中心”設置“互聯網+”辦事大廳、多功能視頻會議培訓室、一村一品運營服務、快遞物流配送、親情服務等服務功能。實施“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技能培訓、“互聯網”+文化文藝等。二是實現從廣泛扶貧到精準扶貧。2019年通過深入開展“戶幫戶親幫親”活動,進一步確定了重點幫扶對象,因人施策,幫扶對象更精準,幫扶方式更精準,數據統計更精準。如江永縣使用的消費扶貧平臺之一:“達漫金服”電商平臺有完備的數據統計功能,能夠精確統計到多少單位多少愛心人士,通過哪些方式幫扶了哪些村多少貧困戶等等。有留痕的數據可查詢。特別是該縣實施的有溫度的扶貧更是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該縣將留守老人、兒童納入重點幫扶對象,通過“互聯網”+親情服務(遠程視頻連線)、“互聯網”+教育,實現親情連接、資源共享;產、該縣還將留守婦女納入幫扶對象,通過“互聯網+”文化文藝,幫助她們樹立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精神,享受有品質有品味的人生。三是用互聯網思維破解脫貧和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農村的痛點難點問題主要是增收難、辦事難、教育難、就業難,“為民服務235模式”恰恰是針對這些問題拿出的解決方案,它通過優化產業幫扶、政務服務、創新創業、智慧教育、生活服務等便民服務,全力解決或緩解基層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以事項下放為手段,做優電子政務服務;以農村電商為支撐,做優產業幫扶服務,以“互聯網+電商”“互聯網+消費扶貧”為抓手,精準對接“大市場、大企業、大客戶”,推進“萬家門店幫萬戶”“萬家企業幫萬戶”“萬名愛心人士幫萬戶”行動,試點村農產品實現從“難賣”到“好賣”的轉變。在每個村設置“一村一品運營服務中心”集中為村里主打產品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方位服務。四是以整合資源為抓手,做優創業就業服務。按照“把網絡融入農村、把課堂搬進車間、把崗位送到農戶”的方式,整合人社、農口、扶貧、教育等資源,圍繞農村電子、特色種養、創新創業,對農民進行線上培訓。以村為單位建立微信群,在群內實時發布縣內外優質招工信息,供村民自主選擇。四是以遠程視頻為載體,做優教育培訓服務。在每個村設立視頻培訓會議室,通過縣級運營中心的 “智慧鄉村講壇”,村民能夠共享培訓課件,并與專家教師實現互動交流。建立“親情連線”服務系統,讓外出務工人員與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隨時視頻連線,增進親情溝通。五是以第三方平臺為依托,做優便民生活服務。通過微信公眾號、小程序或APP,免費為村民提供電商代購、快遞收發、醫院預約、水電費代交、車票預定、金融代辦等服務。 2019年下半年,累計開辦智慧鄉村講堂10場,為村民在線辦理產業服務、生活服務、電子商務服務、政務服務等業務6362件,惠及群眾5500余人次,深受村民群眾好評。
2.“三員聯動”構建社會扶貧網格化組織體系。江永縣創新“三員聯動”的社會扶貧模式,一是堅持駐村工作隊員與村支兩委委員聯動;二是駐村工作隊員與信息員聯動;三是牽頭單位與社會扶貧網管理中心聯動。在“三員聯動”社會扶貧思路下整合社會力量,確定了“四個一”運作模式,即整合社會資源,拓寬籌資渠道,融入更多的社會人士、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加入。組建了“五支隊伍”,即一支由近300名信息員組成的社會扶貧網信息管理隊伍,一支由“兩代表一委員”、義工等1000余人組成的扶貧志愿者隊伍,一支由袁隆平等農技、文化、教育等領域專家共200余人組成的志愿服務專家隊伍,一支由奧運舉重冠軍王明娟等9位知名人士組成的扶貧形象大使隊伍,一支由老干部、老黨員共27人組成的扶貧監督隊伍。這五支隊伍的組建,為持續擴大中國社會扶貧網的輻射面和影響力,提高社會幫扶的精準度、可信度提供了堅強的保障,形成了江永縣脫貧攻堅的網格化組織體系。
3.“互幫互助”形成社會扶貧多元合力。江永縣貧困戶的主要致貧原因是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后,文化水平總體偏低、因病因災時有發生等。鑒于此種情況,許多仁義愛心扶貧助困人士不僅自己勤勞致富,還擔當起為家鄉、為社會、為親鄰扶貧助困排憂解難的重任,塑造了新時代“鄉賢”的精神風貌。被村民愛稱為“電商姐”的信息員葛小梅,每次過山路進山村了解貧困戶實際情況,把信息發布到“中國社會扶貧網”上,教授貧困戶人員利用樹皮、青苔、松果、草木等做成手工品,放到她的電商網站上賣,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深受大家好評,被“中國社會扶貧網”授予“優秀管理員”榮譽稱號,并登上國家扶貧日大會領獎臺,這是全國唯一一位村級信息員獲此殊榮。信息員鄭菁家住山區瑤寨,原來靠擺地攤謀生,自家本身是貧困戶,但在政府的支持幫助下開始電商創業后,不僅幫瑤寨村民在線上線下售賣農家土特產,自己還當上了脫貧攻堅信息員,利用空余時間走村入戶了解貧困戶情況與需求,匯總他們的信息發布到“中國社會扶貧網”上,體民意、解民憂、助民富,被永州婦聯評為“最美創業”、永州市委市政府評為“十佳脫貧致富能手”、永州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為“自主脫貧標兵”等。江永縣扶貧形象代言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湘菜掌門許菊云多次帶領弟子為江永貧困戶進行餐飲技術培訓,把江永食材推介到全國近萬家許家弟子湘菜館,助力江永鄉親脫貧致富。
(四)全流程利益共享機制:“鄉村旅游+生態扶貧”
共享發展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江永地處湘、粵、桂的“金三角”,是國家首批生態建設示范縣、國家級水利風景名勝區。江永還是女書的搖籃,楚漢文化與百越文化交融孕育的女書文化成為湖湘文化遞向世界的一張閃亮名片。江永因此榮膺“中國最美的小城”、全國“最具文化品位的小城”和“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稱號,被列為“全國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范縣”。近年來,江永縣立足縣情,敢于創新,探索建立扶貧開發的新模式,在鄉村旅游、生態扶貧方面形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機制。
1.變民俗風情為詩意山水,共享“以旅脫貧、以旅富民”發展之路。江永縣按照“中國著名的生活型文化生態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總體定位,以及“驚世女書、香約江永,穿越千年,詩意田園”的旅游形象定位,打造中國知名的“生活型旅游目的地”、“研學旅游目的地”、“自駕旅游目的地”。突出江永文化、生態、休閑的特點和優勢,不斷豐富旅游產品體系,促進旅游產品多元化。打造了文化探源、明星體驗、研學實踐、攝影繪畫、鄉村休閑、民俗風情、山水生態、營地露宿、康體養生、瑤醫藥膳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以春、夏、秋、冬四季為時間布局,精心推出了“春季—賞花聞香、夏季—避暑休閑、秋季—品香祭祖、冬季—農家體驗”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產品,打造了《八角花開》《瑤山油茶品鑒會》等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通過舉辦洗泥節、趕鳥節、女書文化節、盤王節、農民豐收節、香柚節、紫荊花節等一大批重大節日,彰顯農耕文明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涵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念。在傳承和保護女書遺產的過程中,建立了以原生態的方式展示女書習俗文化空間的“女書生態博物館”,成功開發出湖南百姓喜愛的“新瀟湘八景”之一,打造成了全國獨具特色的女書研學基地。擁有1200多年歷史的千年古村上甘棠,建成湖南省首家村史博物館:上甘棠博物館,全方位展示古村的村史文化、民俗風情和獨特的人文魅力,成為了享譽海內外的湘西南古村落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研學的基地。江永縣還依托民族特色、自然環境開發打造了千家峒瑤族古都、蘭溪勾藍瑤寨、千家峒國家森林公園、燕子山和源口水庫景區、“五香”美食、萬畝紫荊花海、萬畝連片油菜花海、四季果園采摘、農家樂垂釣等等具有獨特生態風景、民族風情與農家風味的鄉村生態旅游扶貧項目,加快“農業+”設計,實現農業與旅游、文化、休閑、服務等產業互促互動。2018年,向光村、河淵村、浦尾村等16個村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名錄。2019年,率先建成全省首條鄉村馬拉松半程專用賽道,把千年古村上甘棠等瀟賀古道古村串聯起來,致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著名戶外健身休閑旅游目的地。2019中國戶外健身休閑大會暨“大美永州”大穿越在江永舉辦微馬賽事等系列活動。
2.變家園為公園,釋放“綠色減貧”發展紅利。江永縣把整個區域作為公園規劃,科學推動“百村百園”建設,全面推進凈化、綠化、美化、亮化,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為讓鄉村“留住鄉愁”,明確所有鄉村堅守“五條底線”。即不能突破環境容量,不破壞自然地貌,不破壞自然水系,不破壞村莊肌理,不破壞傳統風貌,對所有古建筑、古民居只許修繕,一律不準私自拆除新建,為普及生態文化、筑牢生態扶貧奠定基石。創新勾藍瑤寨綠色減貧模式,借全縣農村環境整治的契機開展了村垃圾回收,池塘溝渠清理,種植荷花、向日葵等有利于觀賞與自然凈化的水生植物,對村里應有的山泉泉眼進行了環境整治和實施保護措施,修建保護亭等,在溝渠整治過程中保留原有的水灘、砂卵石等原生態風貌,在規劃引領作用下,對古城墻、祠堂、樓牌、古居等古建筑進行保護與修繕,探索出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再加上自然生態稟賦的生態旅游模式,激活“綠色減貧”內生動力,為精準脫貧找到最佳途徑。2016年9月,湖南省生態旅游扶貧推進會在江永縣召開,“勾藍瑤寨生態旅游”模式作為鄉村生態旅游新模式在湖南省全面推廣。2019年,勾藍瑤寨入列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變村民為股民,建立長效利益聯結發展機制。江永縣克服傳統集體經濟“投入單一、股權單一”的弊端,探索出“投入多元化、股權多元化”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2015年提出“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的扶貧思路,探索“政府引導、集體經營、市場運作、村民參與”的鄉村旅游扶貧模式。在貧困村蘭溪瑤族鄉勾藍瑤寨成立村級旅游公司,以村支兩委作為法人,村民以資源(土地、古房)入股成為“股民”,每年享受分紅。引導村里自建“勾藍瑤寨”網站,發展特色民宿、農家樂,舉辦特色節會,銷售旅游產品。發動村里成立農業種植、民俗文化表演等合作社,村民自愿入社,抱團發展,群眾白天下地搞種植,晚上登臺變演員,實現“雙增收”。該村成功創建為4A景區,先后被評為全國“公司+農戶”旅游扶貧示范項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文明村”、“湖南省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產業精準扶貧現場觀摩會、全省產業扶貧現場會、旅游扶貧推進會均在瑤寨舉行。2019年,全村旅游綜合收入突破2000萬元,村集體純收入300余萬元。以勾藍瑤寨旅游扶貧模式為藍本,江永在全縣開展推廣,21個村吃上了“旅游飯”,村民“變身”為股東,發展鄉村農家樂、客棧50余家,近6000貧困人口脫貧,共享旅游產業紅利。
(五)全鏈接資金投入機制:“項目監控+金融扶貧”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引導農民全方位合作,是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江永縣積極引導農民與村支部合作,為每個貧困戶量身打造金融扶貧方案,實現了集體經濟和金融扶貧取得新突破。
1.金融扶貧模式對貧困群體全覆蓋。江永縣根據農村貧困戶個人實際情況,科學實行“小額信用貸款”和“分貸統用統還”兩種金融扶貧模式。面向有勞動能力并參與產業扶貧開發或自主選擇了較好的小型農業生產經營項目的建檔立卡貧困農戶實施“小額信用貸款”,經評授信小組確定后可獲得1-5萬元的貸款,由貧困戶自主經營、自主還貸、自負盈虧。面向無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分貸統用統還”,由縣農商行、縣扶貧辦、貧困農戶、鄉鎮、扶貧經濟組織簽訂五方協議,以貧困戶名義每戶到縣農商行貸款4萬元,縣農商行將貧困戶貸款直接打入扶貧經濟組織,縣扶貧辦按基準利率貼息三年,三年內扶貧經濟組織每年原則上按照信貸資金的10%固定收益扶持貧困群眾,簽約當天兌現第一年收益的50%,以后每半年支付收益一次,到第三年期限,由扶貧經濟組織將本金還給縣農商行。
2.龍頭企業對扶貧聯結全覆蓋。江永縣在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政府主導型、能人帶動型、企業運營型的扶貧聯結機制。如依托“江永五香”資源優勢,通過“政府+貧困戶+企業+銀行”四位一體的模式,建設夏橙資產收益扶貧項目,連片開發2500畝特色水果產業,對建檔立卡的1034名殘疾人和周邊24個村4979名貧困對象進行有效幫扶。涉農企業與貧困戶簽訂訂單合同5685份。2019年,受到獎補產業扶貧的企業有17家,孵化龍頭企業7家,農村專業合作社289家,帶動26843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推廣“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公司+基地+中介+貧困戶”等經營模式,鼓勵通過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帶動,提高貧困群眾的組織化程度,構建緊密聯結、利益共贏的運行機制,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從中獲得收益。全縣262家企業或專業合作社與3213戶貧困戶展開利益聯結,通過勞務輸出、土地托管、訂單生產、入股分紅等形式,帶動貧困戶實現增產增收2000元以上。這一系列的龍頭企業的產業帶動和項目帶動,最終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3.信貸支持對金融服務全覆蓋。為了發展江永特色產業,江永縣大力引入金融資本,實現金融扶貧服務站貧困村全覆蓋。協調金融部門在“江永三香”銷售期對實行“三統一、三引導”的加工營銷企業加大信貸支持,特別是優先享受相關金融產品的信貸支持。一是健全風險分擔機制,以政府、銀行、擔保三方風險共擔為基礎,構建有效控制和分散風險的“政銀擔”合作貸款體系。二是規范貸款發放流程,使用風險補償基金擔保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小微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先由經營主體申請,縣經管局、縣科商糧經信委等相關部門初審同意,經縣扶貧辦審核其吸納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情況,報縣政府審批同意后,由擔保公司和銀行根據審批意見開展貸前調查審核自主決定發放。三是嚴密監控項目風險,掌握融資擔保項目運營情況,及時防范和化解風險,確保融資擔保工作健康可持續發展。與抵押擔保公司、銀行部門協調,為經營主體開展土地流轉抵押貸款授信7000多萬元,融資貸款4000多萬元。經過嚴密的監督把關,至今無一例不良貸款,確保銀行、企業、貧困戶等“雙贏”。江永縣農擔業務的蓬勃開展,有效破解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長期以來因抵押物不足而導致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有力地支持了特色產業升級改造。
(六)全行業農民培訓模式:“科技服務+文化扶貧”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業產業將逐漸擺脫粗放型經營而向精細農業發展。精細農業的關鍵是現代科技的支撐,加快提升農民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江永縣不斷開展農民科技培訓、豐富農民文化生活,農民素質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1.專業培訓形成“科技服務+文化扶貧”機制。江永縣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堅持培訓促動,提升幫扶實效。一是全面培訓貧困人員生產技能。以提升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為目標,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一次徹底的摸排,健全完善有就業意愿和希望掌握一技之長的貧困戶臺賬,整合人社、扶貧、教育等培訓資源,圍繞農村實用技術、電子、機械、針繡等技術,通過送技能下鄉、邀請專家開展講座、與農業院校合作培訓等多種形式,讓貧困家庭通過專業技能培訓實現穩定脫貧。近年來已培訓25800余人次,人均月工資達3000元以上。其次,重點培訓科技扶貧帶頭人。實施科技扶貧行動計劃,以生產型、經營型、技能服務型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為重點,分類別開展“聯合”“訂單”“定向”培訓,努力提高貧困戶市場競爭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加強扶貧技術服務隊伍建設,創新技術服務方式,推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機具等實用技術的培訓,實現了貧困村的干部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技術培訓全覆蓋。再次,選拔培訓農業科學技術員。實施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計劃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建設,由各鄉鎮推薦學員,開辦培訓班,用農民想了解的知識、想掌握的技術和想懂得的管理作為培訓科目,以理論學習結合田間實訓的培訓方式,致力培育出一批愛農業、懂農業、強農業的新型農技員隊伍。2019年,共舉辦各類農民技術培訓班25期,累計培訓農民3560余人次,技術指導700余人次,咨詢服務2500余人次,發放農業生產技術明白紙、科技書、政策明白紙等資料共計6萬余份。現已通過考核遴選出69名農業技術指導員構成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深入基層指導農戶開展新科技的農業生產經營,扶助農業新經濟發展。
2.專家志愿服務營造“科技服務+文化扶貧”常態。江永縣成立專家綜合服務辦公室,動員和招募了一大批專家志愿服務隊伍,經常義務為貧困戶農民及全行業農民開展講座或服務。與高校簽署院校縣農業科技合作協議,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到江永縣,助力江永縣打造再生稻、稻田養魚、粳稻新品種示范區。組織開展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舉辦培訓班19期,培訓農民3100余人次,發放資料3500份。實施萬名農技人員服務現代農業工程。組建了以李林教授為團長的省市縣鄉各級專家和科技人員的江永服務團,不定期地來江永開展各類科技培訓。另外,江永縣的各行業技術人員和專家也自覺加入專家志愿服務團隊,每周星期五安排教師、醫生、律師、農技員、電商達人等定期為村民進行義務講授通識技術與文化知識,受到農民群眾極大歡迎。實施文化振興工程,做到“送文化”與“種文化”并重,依托“八館八隊八會”志愿服務平臺和隊伍,立足女書文化、知青文化、忠孝廉潔文化、瑤族文化等資源,開發一批文化產品、文藝節目、文化活動,為村民送上系列“文化套餐”,培育了一支50人的文藝文化隊伍,每月開展特色民俗文化活動。
3.智慧講堂建立“科技服務+文化扶貧”平臺。江永縣以被省市列入“互聯網+”基層服務改革試點縣為契機,在縣內9個鄉鎮20個村試點實施互聯網+“235”模式,打造智慧講堂拓展智慧服務平臺。即建好縣級“互聯網+”基層服務運營中心、村級智慧鄉村綜合服務中心“兩個中心”,推行三級聯動運行、三員助力保障、三個納入管理“三大機制”,做優產業幫扶、政務服務、創新創業、智慧教育、生活服務“五大服務”,讓老百姓共享到更多“互聯網+”發展成果。縣級“互聯網+”基層服務運營中心的智慧講堂直接銜接村級智慧鄉村綜合服務中心,在智慧講堂開展專家視頻講座、視頻會議、視頻宣講等,或通過互聯網發布農業技術信息、病蟲害防治等,村民可以直接在村級智慧鄉村綜合服務中心或家庭聯結的網絡中收看,“五大服務”等問題均可以在互聯網上一站式完成,大大提升了村民辦事的效率。“智慧鄉村綜合服務中心”運營以來,為基層辦理各類實事459件,為群眾解決政務、生產、醫療等問題1650個。一是產業服務,包括農業技術咨詢(種植、養殖、加工技術),農業檢驗檢測(農產品檢測、測土配方施肥),產業信息服務(農產品價格信息、農業產業信息)產品電商代銷,金融貸款服務。二是政務服務,采取現場辦結、受理前移方式將醫保繳費和報賬服務、社保繳費民政臨時救助、“兩項補貼”和孤兒補貼申請服務,宅基地申請預約辦理,公司和合作社經營許可證辦理24項政務服務下放,確保村民不出村,實現“一件事一次辦”等。三是生活服務,包括生產和生活用品網上代購,電費、水費電話費、網絡費代交,車船飛機票預訂,酒店賓館住宿預訂,快遞收發,醫療就診預約(省市大醫院也可)等。目前,試點村電商代購1225單,代購金額達365萬元,為村民提供醫院預約、水電代繳等服務1530次。四是教育服務,包括免費中小學在線課堂教學視頻,名師在線解答等。現已提供科技服務、健康咨詢、學生輔導410余次,受益人數5700余人次。五是親情連線服務,連接公用微信號,可免費與外地親人視頻連線等。
(七)全天候組織支撐體系:“基層黨建+組織扶貧”
團結動員群眾是我們基層黨組織的重要任務,也是能否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的神經末梢,是攻堅克難的橋頭堡。基層黨員干部同廣大群眾最接近、最密切,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具體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近年來,江永縣不斷夯實基層黨建堡壘,推進鄉村治理職能下沉,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了良好保障。
1.堅持黨建引領,多措并舉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江永縣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突出問題導向,通過深層次調研、高起點謀劃、實舉措推進,創新“三個三”的發展思路,著力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上做實功、用實勁、求實效,不斷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達標過硬。一是挖掘優勢盤活“三種資源”。盤活自然資產資源。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開發利用好農田、山林、水域、土地等集體自然資源,通過招標等形式開發經營,獲取收益。盤活地緣經營資源。針對部分城郊村、城中村以及靠近開發區、交通要道的村,充分利用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利、信息通暢、基礎設施較好等有利條件,在發展二、三產業上走出新路。盤活人脈關系資源。充分利用好有地位和影響的本地官員,有資產和實力的能人老板,有智慧和家鄉情節的學者游子,有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因素等人脈關系資源,爭取政策和項目,尋找市場和商機,促進集體經濟快速發展。二是圍繞市場開發“三大產業”。通過采取“支部+農民合作社”或“支部+產業協會+農戶”等形式,積極發展傳統種養業;在有條件的地方,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積極發展現代加工業;在有優勢的地方,主動對接城市需求、服務城市居民,創辦家政中心、村級企業、行業協會等,積極發展社會服務業。三是激發活力創新“三種模式”。實行出讓租賃模式,通過集體積累或各方支持到城鎮置辦商業門面、到園區建設標準廠房、倉庫等物業,同時將林地、水面、灘涂等可用資源,采取租賃方式穩定增加集體收入。實行入股合作(社)模式,村集體將村級積累或土地等資源投資入股農民合作社或農產品加工企業,按比例合股經營,風險與利益共享,從而達到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資”改革目標。實行村干部承包興辦實體模式,在有發展基礎或條件的村,鼓勵村干部承包興辦實體,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斷提高農民依靠集體經濟的抗風險能力。截止2019年底,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1080.71萬元,其中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以上的有1個,占總村數的1.04%;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30萬元的有8個,占總村數的8.3%;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10萬元的有54個,占總村數56.25%。
2.夯實基層黨建堡壘,打造過硬的鄉村治理隊伍。嚴格實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建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工作部署優先、資金安排優先、人才配備優先、政策支持優先、問題解決優先”的“五同五優先”工作機制。一是深入實施掛點示范工程。制訂完善縣委牽頭抓總,相關縣級領導掛點聯系黨建制度,加大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考核權重,將其工作實績作為考核黨員干部的重要依據,推動全縣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戰場建功立業。二是深入實施固本強基工程。狠抓村支兩委班子建設,采取選派大學生村官、外村交流、縣鄉直派、社會公開選拔等方式選優配強村支兩委班子,新一屆村支兩委平均年齡低于上一屆8歲,致富能手占比超過37%。持續抓好村支兩委干部大培訓,落實“四類人員”政策,做好農村黨員發展培育,不斷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熱情。三是深入實施黨員先鋒工程。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充分發揮村支兩委黨員干部帶頭示范作用,引導各村黨員自愿認領治安巡邏崗、衛生保潔崗、志愿服務崗等,以實際行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村級重大事項決策,一律堅持“四議兩公開”,讓群眾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表決權,群眾滿意度全面提升。
3.治理職能全面下沉,打造高效便利的服務體系。重點抓好服務、城管、規劃、接訪四項職能下沉,科學有序推動村莊有效治理。實現村民服務不出村。全縣投入1.5億元,建成109個集黨建、便民、文體、農業、醫養、社會治理等服務于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讓群眾少跑路,辦事更方便。實現城管環衛不出村。啟動“城管下移”,指導村民環衛,建成一支保潔“三大員”隊伍(一個保潔員、一個生活垃圾專員、一個分類指導員),以村、戶為主體的衛生管護模式基本成型。通過完善村規民約、落實門前三包、健全保潔機制等方式,進一步動員全民參與,共建清潔村莊。實現規劃管理不出村。全覆蓋建設鎮村規劃站,完成了全縣108個村莊規劃編制,注重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道路空間等規劃的統籌銜接,全力推進“多規合一”,為鄉村振興全面布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實現矛盾糾紛不出村。將“互聯網+社會治理”向村一級延伸,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重點大力開展干部“下基層、訪民情、察民意”活動,積極為群眾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確保矛盾糾紛不出村。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以零容忍的態度嚴打黑惡勢力,抓好“一村一警,三員聯村”模式,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村霸、鄉霸、街痞”,敲詐勒索等問題,持續加大綜合治理,鏟除黑惡勢力滋生土壤,確保百姓安居樂業。
課題組成員
陳文勝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中央農辦鄉村振興專家委員、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專家組組長
陳紅桂 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
劉建榮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博導
瞿理銅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教授、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專家組成員
陸福興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
蔣俊毅 省社會科學院辦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彭秋歸 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李 旭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
朱會玲 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執筆:陳文勝、劉建榮、瞿理銅、陸福興、李旭、蔣俊毅、彭秋歸)
來源:《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19~2020)》,社科文獻出版社,2020年11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