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的“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明確提出在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下,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實現共同富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央的要求明確、任務明確,需要我們更加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
一、全黨全社會對“三農”問題重視程度空前。
改革開放四十年多來,我國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走出了一條區別于美國的資源農業、日本的精細農業模式,以多元化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第三條道路,即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實現了三大成就:
一是全球76億人,人均糧食、肉類、水產品的占有量分別是350公斤、43公斤和23公斤。而中國糧食、肉類和水產品的人均占有量分別超世界平均水平124公斤、12公斤和23公斤,這是中國了不得的農業成就。
二是作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國家,中國消除了絕對貧困。2020年9899萬貧困人口清零,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提前10年實現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對扶貧的相關要求。
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包括2018年開始的農村人居環境改造,水、電、路、氣、網等各方面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F在農村衛生廁所已經高達65%以上,全國范圍80%的鄉鎮開始垃圾分類處理。在教育、科技、文化、醫療救助、社會保障等方面,農村的公共事業也得到巨大發展。
為什么中國農業會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這離不開全黨全社會對農業的高度重視。
黨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域,總書記沒有1個沒去過。各級政府層層落實,對“三農”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全社會共同關注,社會資本投入增加,去年全社會對工業的投資基本上沒有增長,但是對第一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卻增長了19.5%,這也證明了大家對農業非??春谩H珖嗣耜P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逐漸形成。
二、外部環境變化改變了農業生產布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內外發展環境的變化,農業發展理念、政策、舉措發生了重大轉變。首先,在工業化城鎮化的背景之下,農業生產布局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重大變化來自于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水利工程設施的修建,糧食和肉類生產“北糧南運”已成常態,“北豬南運”漸顯趨勢。資源性經濟作物棉花、糖料等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區,例如全國棉花生產80%集中在新疆,甘蔗生產60%集中在廣西,農業的集中化的程度越來越明顯,模化程度越來越高。西南、東南等山區、丘區的特色農產品多元化生產比較優勢明顯,特別是茶葉、藥材、蔬菜、花卉、水果。都市群和城市郊區主要聚焦“菜籃子”產品生產,越來越講究近距離運輸,都市農業特點鮮明。
三、土地制度創新促使農業經營方式轉變。
以人民公社體制為歷史起點,我國的農地制度經歷了“公有共營”、“公有私營”、“公有共享”三個階段?!叭龣喾种谩钡姆€步推進,實踐中形成了兩條規模經營道路。2019年的數據表明,現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全國達到37%,絕對數量是5.51畝。在上海、浙江、江蘇、廣東,土地經營權的流轉面積高達50%以上,家家有地,但是不一定家家種地,這就形成了兩種規模體,一種是流轉經營權產生了土地規模經營,一種是不流轉土地經營權形成的服務規模經營,就是把作業環節委托給合作社或者農業企業。
四、科技進步引導著現代農業發展方向。
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良種實現全覆蓋。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穩產高產,止損減損?,F代生物技術、裝備技術、綠色技術和數字技術集成的現代科技不斷突破。以全面機械化、自動化、技術資金高度密集為特征的農業工廠化模式迅速發展。
1978年中國的糧食畝產170公斤,去年中國的糧食畝產380公斤。1978年中國的水果總量657萬噸,2019年我們的水果總量是2.75億噸。這就是中國的生產能力,我們現在的核心生產能力就來自科學技術,來自單產水平的提升。
五、市場決定了要素組合的功能作用。
一是農業支持保護工具更加豐富。貿易格局、政策工具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的力度越來越大,財政投入持續增加。2006年以后,我們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到現在我們構建起了以財政、金融、稅收、保險、期貨、債券、氣候擔保,我們的農業政策工具越來越豐富。
二是社會資本對農業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F在看得見的大型企業,沒有不投資農業的,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華為也做農業,因為農業是值得深耕的藍色大洋。只要你耐得住寂寞,只要有長線思維,農業就值得你投。
與此同時,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下,我國農業的發展也面臨著三大挑戰,需要有效應對,化解各類風險,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資源稟賦對產業安全約束越來越強。
資源稟賦稀缺,回旋余地有限。人口壓力持續增加,供需矛盾突出。我們一方面講中國用世界10%的耕地養了世界20%的人口,提供了世界25%以上的糧食總量,反過來也說明我們的資源是不足的。我們人口還在增加,生活水平提升,對食物結構產生多元化要求,吃雞肉,兩斤糧食換一斤,吃豬肉,3~4斤糧食換一斤,我們就捉襟見肘。所以總書記強調保護耕地,保護黑土地。去年9月國辦下發文件,提出6個“嚴格禁止”,因為在這種形勢之下,產業間資源有效配置矛盾難以調和。
二、國際貿易對產銷平衡的影響越來越大。
2020年糧食產量達歷史新高,但同期進口農產品依存度也達歷史新高。據海關統計,包括大豆在內的糧食進口量達1.43億噸,同比增長28%。其中大豆進口超1億噸,比上年8851萬噸增長13.3%。最近幾年,棉花、糖料等資源性農產品進口量相當于國內生產量的30%左右。肉類進口量991萬噸,同比增長60.4%。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大國,按全部農產品進口數量觀察,農產品進口對外依存度高達30%以上。
三、收入增長對共同富裕的意義越來越重。
一是城鄉收入差距令人擔憂。2020年城鄉間收入差距由2019年的1:2.64縮小到2020年的1:2.56,與改革開放之初1978年的城鄉收入比1:2.56持平。
二是區域農民收入差距明顯。2020年農民收入最高的上海為34911元,收入最低的甘肅為10344元,區域間農民收入差距達3.4倍。
基于形勢的分析判斷,無論是做糧食、養殖還是貿易,都要對中國農業在國內經濟背景下的地位、中國農業在全球的地位有所了解,有所把握,才能確定我們鄉村振興的任務是什么。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咨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鄉村發現轉自:全國工商聯農業產業商會“全聯農業產業商會”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