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時期,為促進農業新業態發展,更好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跳出傳統思維,對農業新業態從更寬廣的業態內涵、更多元的經營主體、更開闊的區域眼光等方面思考和入手。
一是要跳出對農業內涵的傳統理解來把握農業新業態。農業新業態無疑“涉農”,但關鍵是如何理解“農”。關于農業新業態,目前的理解主要是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及農業產業鏈的延伸。這些新的農業產業業態當然屬于農業新業態。但是,對農業新業態內涵的理解還應更寬一些。必須認識到,從更廣的意義上來說,農業新業態不僅跟農業相關,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延伸和拓展,還應延伸和拓展到農業和鄉村多功能性領域。因此,應包括鄉村景觀、自然資源、鄉村文化、營養健康等主題。基于此,農業新業態還應包括圍繞鄉村景觀設計、自然資源管理、鄉村文化挖掘、鄉村康養服務等內容形成的新業態。唯有如此,農業和鄉村的潛在價值才能被真正地、全面地認識,農業新業態的發展道路才能更多元。
二是要跳出對農民特征的傳統理解來把握農業新業態。長期以來,“農民”指的是具有農業戶籍的人,是一種身份認定。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成為一種職業認定。盡管有了變化,但一提到“農民”,很多人大抵還是會把這一群體跟文化素質不高、世代居住在農村等一些特征相聯系。從職業角度來說,從事農業新業態的人當然也是“農民”,但是,在拓寬對農業新業態內涵的理解和認識之后,對這一群體特征的理解也需要更新。農業新業態的從事者,不僅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較強的經營能力,還必須有很強的創新意識和較寬的眼界視野。從事農業新業態的人,既可能是鄉村傳統的農業從業人員,也可能是外出務工返鄉創業人員,還可能是有志于這一行業的城鎮人員。只有跳出對農民特征的傳統理解,農業新業態就業創業培訓和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思考和設計才能更有針對性。
三是要跳出對農村區域的傳統理解來把握農業新業態。跳出了對農業內涵和農民身份的傳統理解,就意味著跳出了對農村區域的傳統理解來把握農業新業態。農業新業態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城鄉融合發展框架之中來考量。農業農村現代化、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之間密切關聯、相互促進。農業新業態的發展離不開城市和鄉村產業布局的合理調配,農業新業態的產業鏈不一定、也不宜都建在鄉村地區,必須充分發揮城鄉兩個區域各自的產業優勢,實現城鄉產業融合聯動。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統籌縣域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強化縣域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只有這樣,鄉村才可能成為產業興旺之地、城鄉居民宜居之地、消費之地。只有跳出對農村區域的傳統理解來把握農業新業態,從城鄉一體化的角度來設計和布局農業新業態,農業新業態才能真正做大做強。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專家和企業家談如何發展農業新型業態》04月2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