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并村校包括兩個問題:撤村并村和撤校并校,都是鄉村復興、鄉村振興的大敵。
1. 先談撤村并村問題:一個村可以很小,可以很偏僻,可以并入另一個相對近一點、大一點的村,但不能撤。這個偏僻的村可以是自然村,或者“村民點”。那個近一點、大一點的可能是行政村。有村(自然村、村民點)的地方,就有人煙,這是一群可以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村民,他們有一種一般村民不具備的應對大自然的能力。
一旦把他們抽離,行政村的村民就必須直接面對大自然。殊不知,行政村的村民實際上缺乏自然村村民的某些“生存技能”,如攀爬能力和對付毒蛇、野豬、猴子和狼等野生動物的能力。同時,野生動物因撤村之后,逼近行政村。人類曾經驅趕野生動物建設村莊,形成村落。逐漸形成穩定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一方面,人類不要繼續“擠壓”大自然的空間,另一方面,也不能讓大自然反過來擠壓已經穩定的人居空間。兩種擠壓都是破壞已經形成的生態平衡。
2. 再談撤校并校問題:撤村必然就撤校,村已不存,何須學校。撤校并校,就更過分了,因為村還在,人還在,校被撤除。自然村一般情況下不設校,此處撤校是撤行政村的校。試想:鄉村傳統的農業如何養活農民,本身就是一個難以破解的問題。村里的年輕人通過高考進城后留在城市,參軍的退伍或復員之后也未必全部返回,一部分青壯年加入了城市的“農民工”行列,鄉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
如果撤校,連兒童也不留了,這是與“鄉村振興戰略”背道而馳的做法。
鄉村若能振興,首先是產業振興,以業留人。老年人、青壯年、少年兒童都在,學校就不該撤,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如果青壯年只是去鎮上工作,或在附近的縣城工作,家在鄉村至少能夠做到下班回村或周末回村。怎么可以把“校”給撤了!在鄉村辦小學,在鎮上辦初中,在縣城辦高中,是一種“梯級遞進”的普及教育模式,關鍵在于解決好辦學環境、辦學資金和師資隊伍等幾個方面的問題。中國的體制決定了有些措施只要出臺政策,就能夠順利執行并取得成效。推出鄉村小學的“達標”標準并保障資金到位,師資除了固定的教師外,可以與鄉鎮、縣城的對應學校“結對子”,下派“掛村教師”形成制度,制定掛村年限和考核標準作為升職(職位、職稱)的條件。
偉大領袖毛主席曾經說過:“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因此,順便提個建議:九年義務教育只到初中畢業,可以改為十年義務教育:小學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三年,可以到高中畢業。
鄉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里一定大有作為。
(作者系福州大學建筑與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華民居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