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已是國家戰略,然而在實踐中,鄉村教育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事實上,只有振興鄉村教育才能振興鄉村,才能建設生態文明。筆者認為,鄉村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審視鄉村兒童需要怎樣的教育,鄉村社區需要怎樣的學校,以及鄉村振興需要怎樣的鄉村教育。
鄉村兒童需要怎樣的教育
感覺是兒童生長的基石,生活是兒童生長的全部。兒童天然生活在善與美之中,教育的首要是讓兒童感受善、感知美,核心是對父母親情、對天地自然、對鄉土社區的感受感知。充分地感受和感知親情、自然與鄉土,完成這三個連接,是一個人幸福的基石,是鄉村兒童獲得全生命教育的根本。
首先是感受感知父母親情的愛與陪伴。一般來說,父母對嬰幼兒的陪伴和建立依戀關系是兒童安全感形成的來源,也是影響兒童性格、人際關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因素。研究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對孩子的精神成長影響很大。與父母見面或聯系次數較多的留守兒童,有較高的自尊水平。因為他們能夠從父母那里獲得充分的支持和肯定,從而確立對自己的積極評價。而一年都難見父母或僅聯系一兩次的留守兒童的自尊水平顯著低于其他留守兒童。
其次是感受感知天地自然的力量,奠定開啟兒童智慧的基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兒童與天地自然地連接在一起。讓兒童與大自然充分連接,培養其自然感受力,既是培育生態素養的基礎,又是打開智慧的基礎,也是靈感和創造力的源泉。研究發現,讓兒童有意識地與大自然接觸有益于兒童的身心健康,是治療兒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癥、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一種有效方式。然而,過于注重知識技能的教育阻礙了兒童與自然親近的可能性。
最后是感受感知鄉土社區的文化,培養兒童仁愛之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鄉村兒童的成長離不開鄉土社區。鄉村社區是熟人社會。在鄉村,兒童通過兄友弟恭、守望相助來感知人際冷暖、學會為人處世。兒童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習得鄉土文化,這是成年后建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根本。在鄉土社區,仁愛之情通過兒童得到傳承和再生產。
鄉村社區需要怎樣的學校
鄉村社區需要什么樣的學校?這需要重新審視學校與鄉村的關系,將鄉村教育置于鄉村整體發展的戰略中,重新審視鄉村學校教育的功能;要摒棄精英式教育思想,重塑鄉村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重塑鄉村學校與鄉村社區的關系。從一個鄉村社區整體的角度看,學校是鄉村社區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不能孤立地就學校發展學校,就教育談教育。鄉村學校承載著鄉土文化傳承的重要功能,鄉村學校教育從來不是孤立于鄉土文化之外的,是鄉土社會文化運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鄉村兒童生命成長而言,脫離了鄉土環境,剝離了鄉村教育的鄉土性,將其孤立于鄉土文化之外,無異于集中的技能培訓,造成兒童與鄉土文化的疏離、學校與地方發展的疏離。從這一維度來說,鄉村學校應該服務于鄉村社區發展,鄉村社區發展應重視發展鄉村學校。
重構學校的模式、目標與內容。鄉村發展需要的并非專注傳授知識與技能、追求成績與名校的精英式教育思維。鄉村教育須引導兒童熱愛鄉土而不是背棄鄉土。由此,教育內容應該本土化,突出鄉土性。鄉村學校應該摒棄城市化、規模化思維,回歸小規模、家庭式的鄉土性。鄉村小學完全可以嘗試、探索混齡制和全科教師制。
鄉村振興需要怎樣的鄉村教育
鄉村振興需要懂鄉村愛鄉村、與鄉村有情感連接、能扎根鄉土的人才。培養這樣的人才,離不開回歸鄉土、耕讀傳家的鄉村教育。
回歸鄉土,耕讀傳家。目前鄉村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城市化和去鄉土性,讓兒童從小離土離心。與鄉土連接是鄉村兒童奠定精神根基的基礎,是培養仁德愛國的土壤。鄉村教育首先要培育兒童的人格、價值觀,不熱愛自己的鄉土,何以文化自覺,又何以文化自信?讓教育回村,才能吸引人才回鄉,鄉村的產業、經濟等也一并興盛起來。這樣以教育興村的案例越來越多,“全生命三親啟蒙教育”在山西省長治市關頭村的實驗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沈陽等大城市的31名學生,學生家長在關頭村租民居,陪孩子讀書,同時以新村民身份進行生態村建設,帶動老村民一起使關頭村走上了教育振興鄉村的路子。
重拾鄉村社區的教育功能。鄉村有天然的條件能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有機融合。事實上,家庭和社區都承擔著各自的教育功能。如今我們把教育完全推向學校的做法打破了這種平衡。從農村長大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村子里的張大媽、李大叔也會教導你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教育你的不一定是老師、家長等與你關系緊密的人,也可能是與你沒多大關系的人。在這樣的社區里,人們以各自的方式參與孩子的教育活動。可以說,鄉村可以用整個村莊的力量來教育一個孩子。
整合鄉村社工資源。重拾鄉村社區教育功能必須重視鄉村社會工作者(簡稱“鄉村社工”)。鄉村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必須以系統性思維來看待。鄉村社工在鄉村教育尤其是鄉村社區教育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鄉村社工在鄉村教育中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鄉村社工可以通過個案、小組和社區工作模式照顧鄉村留守、困境兒童個體,還可以將服務延伸到家庭和社區,不僅可以開展補救性服務,還可以做到預防性和發展性服務,比如通過個案關懷、興趣小組、社區活動、社會支持等形式,與鄉村教師合力建立起兒童友好型社區,為鄉村兒童成長營造有營養的環境。
(作者系北京城市學院講師,鄉村發現轉自:《中國教師報》2021年09月29日第14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