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耕地資源十分短缺,耕地總量僅占世界耕地面積的7.8%, 卻要養活占世界22% 的人口,而且適宜開墾的耕地后備資源十分有限, 高質量耕地資源的稀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必須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要“采取‘長牙齒’的措施,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任何閃失。中外歷史的發展也證明,保護好有限的耕地資源,不僅僅是關系糧食安全的關鍵問題,更是關系民族存亡、文明興衰的重大問題。
1.加強耕地保護是保障居民食物需求不斷升級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不懈努力和奮斗,我國在農業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依靠自身力量有效實現了糧食的基本自給,“吃不飽”的問題徹底成為歷史。隨著我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并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居民食物消費也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轉變。耕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基礎,我國制定了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了18億畝的耕地紅線,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然而,在城鎮化和工業化快速推進過程中,城鎮建設用地對耕地形成擠占,工業污染和農業粗放生產等對耕地質量形成了嚴重的破壞。面對未來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不僅要保護好耕地數量,更要保護好耕地質量,只有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保護好,才能保障好國家的糧食安全。
“吃得飽”已讓耕地資源不堪重負。糧食產量“十七連豐”的背后是耕地資源的密集使用和耕地質量的退化。2020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13390億斤的歷史最高水平,連續6年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這意味著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了較高水平。人均糧食產量達到了475公斤,遠高于人均400公斤的世界糧食安全標準線,成功解決了14億人的吃飯問題。但糧食產量增長的背后是農業生產要素的密集投入。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站上了13000億斤的臺階,2005-2015年期間,我國糧食產量增加了36.5%,這一時期糧食播種面積增加了14.1%,是農作物播種面積增幅的2倍,農業用水增長了7.6%,是工業用水增幅的2倍,化肥施用量增加了26.4%,耕地畝均化肥使用量達到29.7公斤,是世界安全警戒線的2倍,農藥使用量增長了22.2%。化肥農藥過度使用使得我國耕地質量顯著下降,耕地酸化、土壤板結等問題也逐漸顯現,保障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吃得好”需要更多的耕地資源。過去十年,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率提高,居民對油脂、蛋白質、糖類等食品的需求進入快速增長階段。202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達到101.6萬億元,比2010增長了146.5%;人均GDP連續兩年突破1萬美元,比2010年增長了130.1%,穩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2019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0.6%,比2010年提高近11個百分點。收入水平增長和城鎮化率的提高,使居民的生活需求產生重大變化。2013-2019年,我國居民對肉類的人均消費從25.6公斤增長到29.5公斤(2018年),增幅為15.2%;禽類從7.2公斤增長到10.8公斤,增幅為50%;水產品從10.4公斤增長到13.6公斤,增幅為30.7%;蛋類從8.2公斤增長到10.7公斤,增幅為30.5%;奶類從11.7公斤增長到12.5公斤,增幅為6.8%。
面向2035年,我國居民收入在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過程中,食物結構還有巨大的升級空間。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生活水平還會進一步提升,對肉、蛋、奶的需求還會持續上升。當前我國人均GDP約1萬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至少還需要翻一番。按照2013-2019年食物消費增速,肉類消費將增加63.3%,達到48.2公斤;禽類消費將增加115%,達到19.4公斤;奶類消費將增加20.5%,達到15.1公斤。我們還必須清楚地意識到,這些測算結果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
保障居民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需要更多的耕地資源,但我國耕地面積卻在逐年下降。肉蛋奶消費的增加需要更多的飼料糧來滿足動物性產品的生產,當前我國大豆、玉米等飼料糧產需缺口已非常明顯。大豆主要靠進口滿足,2020年進口量已突破1 億噸,按照國內大豆單產測算,相當于增加了近8億畝播種面積;而玉米的產需缺口也在5000萬噸左右,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給,避免大豆和玉米雙雙大規模進口局面,需要大幅增加玉米種植面積。但我國耕地面積卻呈下降趨勢,2013-2017年我國耕地面積已下降了423.3萬畝,由于口糧要絕對安全,水果、蔬菜、油籽、食糖等產品的需求也在剛性增長,因此種植結構調整的空間非常有限。
“吃得健康”對耕地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吃得營養、吃得健康”不僅需要數量豐富且品種多樣的農產品供給,更需要安全優質農產品供給。耕地質量不僅影響農產品數量供給,而且直接關系到農產品質量。農業農村部發布《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全國20.23億畝耕地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平均等級為4.76等,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6.32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1.24%;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9.47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6.81%;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4.44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1.95%。也就是說我們的中低質量耕地占比高達68.8%,這嚴重制約著我國優質農產品的生產。我國優質耕地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黃淮海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但隨著我國耕作重心北移,高集約化的過度利用和不恰當的利用方式,帶來了嚴重的耕地土壤退化。如全國性土壤酸化,華北平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區,東北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黑土層變薄,長江中下游平原土壤重金屬污染、西北地區農膜白色污染等,嚴重制約了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威脅著國家可持續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
2.從更長遠來看耕地保護關系著民族興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縱覽歷朝歷代,農業興旺、農民安定,則國家統一、社會穩定;農業凋敝、農民不穩,則國家分裂、社會動蕩。耕地是農業之本,保護好耕地才能讓農業興旺、農民安定。
耕地是不可再生資源,耕地質量恢復需要很長周期。為維持人口食物需求所進行的過度耕作和收獲,不斷引起土地貧瘠和土壤功能下降,沙漠化和鹽漬化現象嚴重,而且這種破壞不是短時期內可以恢復的。科學研究表明,農業發展導致山坡土壤流失后,需要長達500~1000年的時間才能得到恢復。其實,我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提出了“用地養地”的地力觀,把耕地保護擺在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重要位置上。正是對于土地的培肥和愛護,才創造出連續種植幾千年而地力不衰的奇跡,因而被稱為永續農業。唐代政治家陸贄對土地資源的有限性有著非常明確的論述,他說:“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無論是自然界所創造的資源,還是人力創造之物都是有限的,需取時有量、用時節約。這些節制思想對于保護耕地質量有著極強的借鑒意義。
無節制利用耕地和開荒是造成文明衰亡的重要因素。耕地資源的有限性使人類不斷向外拓展空間,但人類獲取耕地資源、爭取生存空間的同時,也給自身的發展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對于種植業而言,最適宜耕種的是比較平坦的土地,但這樣的土地總是有限的。隨著人類對農產品需要的不斷增加,自然要向平地以外的山區和丘陵地帶去開辟新的農田。但是,這種墾荒種植必定會破壞原本的生態,導致森林破壞、土地退化和土壤侵蝕不斷加劇,而這又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甚至影響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興衰成敗。曾經璀璨的古埃及文明,由于過度墾荒放牧致使地中海糧倉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留給后人的除了追憶中的文明,還有90%完全沙漠化的土地。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瑪雅文化以及波利尼西亞的復活節島無一不是為了片面追求耕地數量而不斷墾荒,破壞了表層土壤,引起嚴重的旱災和土地沙漠化,最終導致了文明的衰亡而淪為廢墟。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現在植被稀少的黃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脈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毀林開荒、濫砍亂伐,這些地方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3.必須要把實行更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到實處
殘酷的現實和歷史經驗給予我們深刻的教訓,任何一種資源的無節制使用、無規律開發,都會嚴重削弱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其核心因素就在于損害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來源,損害了建立永續農業的基本條件。不論是從糧食安全角度,還是從生態保護以及民族興亡視角,更嚴格的耕地保護勢在必行。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耕地保護作出了明確部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遏制耕地“非農化”,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和違背自然規律綠化造林、挖湖造景,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明確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不同的管制目標和管制強度,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第二,強化耕地的糧食生產功能,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一是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二是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三是實施新一輪的高標準農田建設,2021年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
第三,開展耕地土壤修復行動,推動綠色發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及秸稈綜合利用等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
耕地保護不僅需要中央層面的高度重視,開展自上而下的保護,也需要耕地使用者自下而上地開展耕地保護。中央一號文件中強調耕地保護表明了中央對耕地保護的高度重視,文件的真正落實還需要相關配套政策出臺,讓各級政府以及廣大農戶充分認識耕地保護的重要性,并且愿意實施耕地保護行動。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2021年3月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