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蔡昉:邁向共同富裕的三大途徑

[ 作者:蔡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12-30 錄入:易永喆 ]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基本要求。走向共同富裕有“多途”,但和當前面臨的挑戰相關,可以通過以下三方面途徑加快推進共同富裕的進程。

一、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

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需要做好以下三點。

第一,要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其中包括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實現這一目標,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和基礎。

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和生產要素資本、人力資本、生產力提高幅度等潛能推算,“十四五”結束時,我國人均GDP可達13000美元到14000美元,能夠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到2035年,人均GDP接近23000美元,將非常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還差一點。如果通過一些必要的改革提高潛在增長率,到2025年將人均GDP提升到14000美元,那么到2035年人均GDP就可以接近23000美元,相當于今天葡萄牙的人均GDP水平,從而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這是我們必須達到的目標,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一個基礎。

第二,要保持經濟增長與收入增長同步。歷史上,GDP的增長和居民收入的增長常常是分離的。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GDP增長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同步性非常強,這意味著人均GDP的提高可以轉化為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能夠共享發展成果。未來,還應繼續調整國民收入結構,提高居民收入和勞動報酬份額。同時,也要進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縮小各種收入差距。

第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疊加發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居民收入差距,也就是基尼系數有所下降,但幾年后又趨于平緩。基尼系數代表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財富分配狀況,數值越低,表明財富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越均勻,反之亦然。基尼系數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

事實上,初次分配是有極限的,不太可能把收入差距降到0.4以下。從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經驗來看,初次分配后的基尼系數多在0.4以上,有些甚至超過0.5。之所以最終的分配結果都在0.4以下,有的甚至能達到0.3,是因為稅收和轉移支付實現了再分配。

因此,要想把收入分配結構改善到合理水平,必須借助再分配。中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再分配應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手段。而且,很多發達國家的經驗也顯示,雖然經濟增長、技術變革、全球化可以做大蛋糕,但并沒有自然而然分好蛋糕的機制,所以必須借助再分配手段。


二、促進和擴大社會性流動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促進社會性流動。歷史上的流動,主要是橫向流動,比如農民工從原來務農轉移到非農產業、小城鎮、中等城市、大城市、沿海地區。但是,在橫向流動中也有縱向流動,比如居民收入、身份、地位的提高,以及崗位提升等。這得益于兩點:第一,教育水平改善速度非常快,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校擴招,讓更多的人進入教育序列當中;第二,經濟增長非常快,蛋糕做得非常大。

而現在,我國已經進入中高速或者中速的增長時期,勞動力的流動顯著放慢。在這個時候,更應關注向上的縱向流動。如果沒有切實的手段,社會性流動容易變成零和博弈,相當于擠一輛公共汽車,你擠上來我就掉下去,這種現象會發生,也會產生社會沖突。中央提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核心就是加速社會流動。

如果按收入將居民分為五組,從宏觀看,每組的收入都在提高,這是今后必須保障的,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談不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從微觀看,每個家庭的收入也在不斷增加,這是過去的一個重要特點,但今后可能會出現零和博弈的現象,一些家庭的收入改善速度或將明顯慢于其他家庭。從中觀看,很多家庭可以從低收入群體或次低收入群體不斷跨越收入組,進入更高的等級中,這些群體是社會流動的關鍵,也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關鍵。

因此我們提出,應該進入一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倍增計劃,主要涉及以下三個群體。

“倍增”之一,脫貧后低收入農村人口。黨的十八大以來,大概有1億的農村絕對貧困人口脫貧,但他們仍是低收入群體。OECD國家的相對貧困標準是居民收入中位數的50%。2019年,我國農村居民收入的中位數是14389元,它的50%就是7195元;2020年有所提高。

假設30%的農村家庭符合這個標準,總人數至少為1.53億,數量非常可觀。如果能夠把這部分人培育為中等收入群體,將創造又一個共同富裕奇跡。

“倍增”之二,進城農民工市民化。2020年農民工的平均工資是4549元,是中等收入群體下限水平。雖然農民工大部分也能算得上是中等收入群體,但只有把他們變成城市居民,他們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等收入群體,否則是非常不穩定的。比如2020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外出農民工和住在城鎮的農民工均減少了3%。

2020年,我國農民工總量28560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959萬人。如果能夠把這些人變成中等收入群體,意義非常巨大,足以實現中等收入群體的倍增計劃。

“倍增”之三,讓老年人過上中等收入生活。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老年人口比原來想象的多,老齡化程度比原來想象的高。目前65歲及以上人口高達1.9億人,60歲以上人口高達2.6億人,這是一個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后備軍。如何讓老年人達到中等收入生活水平,是我們老有所養的基本要求。同時,這也是共同富裕的需求,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保證消費需求能夠繼續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一個基本條件。

三、社會福利全覆蓋均等化

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講道,經濟增長會跨越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要素驅動,依靠資源和勞動力;第二個階段是投資驅動,配合資源大規模投入資本;第三個階段是創新驅動,依靠技術和生產力的提高;第四個階段是財富驅動。

波特認為,在前三個階段,經濟增長都是上行的,而到了財富驅動階段,經濟增長是減速的,而且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停滯。中國經濟發展已經跨過了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階段,當下需要做的,是把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緊密結合。

長期以來,特別是2012年以來,制約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是供給側,是潛在增長能力。但現在,隨著中國人口趨近于零增長,需求側的制約越發明顯。這意味著,我國正面臨雙重制約。按照這個分類,中國需要把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這兩個階段和兩類手段相結合,在供需兩側同時發力,既要保持必要速度,也要學會運用積累起的財富實現增長。

在這個發展階段,現代化不能回避的就是中國特色的福利國家建設。如果人均GDP在1萬美元到2.5萬美元之間,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能夠從26%提高到36%,那么這10個百分點的提高,就意味著能夠基本建成福利國家。從現在到2035年,中國正處在第三和第四個發展階段,所以必須真正建立起福利制度。

除此之外,建設福利國家也保證了人的基本需求,可以實現社會政策托底,支撐創造性破壞。否則,沒有宏觀層面的支撐就永遠會在微觀層面去保崗位、保產能、保企業、保產業,最后的結果就是舊的不能出去,低效率的企業不能退出。

福利國家是國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走的路。當然,我們有中國特色,就是七個“有所”: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覆蓋全生命周期的。

因此,在這一階段,我們既要關注供給側,保持潛在增長能力,也要從需求側、共同富裕入手,保障消費能力的提升,以提高潛在增長率。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思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啊v手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AV制服丝袜精品 | 色色中文字幕色色亚洲 | 亚洲免费高清性爱在线 |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 在线播放美女口爆吞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