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雪皚皚的東北,到四季如春的南方,從物產富饒的東部,到風景旖旎的中西部,走進2022年,距離脫貧攻堅全面收官已經一年,廣袤的鄉村,踏上了振興的快車道,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正在快速推進。
就在這個特殊之年的開端,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如何規劃中國三農工作的未來?我們該如何讀懂這份指導全年三農工作的重要文件?為此,新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林萬龍。他表示,理解鄉村振興,理解農業農村的現代化,要走出功利化的誤區,真正理解鄉村發展背后的價值,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明白,我們要走向怎樣的未來,要建立怎樣的鄉村。
從“開局”到“破局”
新京報: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已經發布,和往年相比,今年有何特點?
林萬龍:我認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要和去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放在一起看。去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去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是站在“十四五”的全局上,對未來五年三農工作的一個全面謀劃,是對“十四五”總體的謀篇布局,這一點從文件的名字《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就可以看出來。今年則不同,今年的文件名為《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是在去年的總框架下,聚焦今年要做的重點工作。
新京報:今年具體有哪些重點工作?
林萬龍: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一共八個方面,包括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突出實效改進鄉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怎么理解這八個方面的工作呢?我覺得可以總結為:特別強調了“兩個底線”,很好體現了“兩個融合”,提出了“三大保障”。
兩個底線,即糧食安全的底線,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底線,這個底線思維,從學界到政府,再到社會,現在已經成為共識。
兩個融合,即農村一二三產融合,城鄉融合。
三大保障,即鄉村治理的保障,政策和體制引導的保障,黨的領導的保障。
明確的目標 清晰的考核
新京報: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第一部分就是糧食保障的問題,這表達了什么?
林萬龍:事實上,文件第一部分糧食生產,第二部分現代農業的內容,都是和糧食安全直接相關的,核心都是強調守牢糧食安全的底線。這些年來,我們國家一直在強調糧食安全問題。今年的文件,和去年相比,是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2022年的工作。
新京報:具體來說,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方面?
林萬龍:今年的文件講糧食安全,和以往相比,有兩個非常鮮明的特點,第一,目標更量化,第二,考核更明確。
新京報:感覺確實今年文件有了更多具體目標,你怎么認為?
林萬龍:首先,今年很明確地提出,糧食產量要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第二,文件提出,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要保面積、保產量,不斷提高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切實穩定和提高主銷區糧食自給率,確保產銷平衡區糧食基本自給,這都是非常具體的量化目標。第三,對不同區域采用的技術,也有非常明確的表示。比如文件中提出,“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在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在黑龍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區、寒地井灌稻區推進水改旱、稻改豆試點,在長江流域開發冬閑田擴種油菜,在新疆次宜棉區擴大花生生產”等。
新京報:在考核方面,文件提出,要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怎么理解?
林萬龍:什么是“長牙齒”?就是說任務很明確,考核也很明確,這就是長牙齒。糧食安全年年都在強調,但光強調沒用,得有真東西。真東西就是制定非常明確的目標,比如文件中所說的,“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由中央和地方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這就是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考核。
防止規模性返貧仍需健全機制
新京報:為什么說防止規模性返貧也是底線?
林萬龍:在去年,我們實現了脫貧攻堅的全面收官。但收官并不意味著工作就結束了,還要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這非常重要,是不可突破的底線。
新京報:在鞏固成果方面,今年的重點工作有哪些?
林萬龍:鞏固成果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完善防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我現在也在做這方面的評估工作。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防返貧監測和幫扶體系,但還存在漏洞和不足。我們的調研發現,其中一個明顯的不足就是部門之間有效的信息溝通、共享還很不夠,這個防返貧監測體系還沒有做到“應納盡納”。這會嚴重影響監測幫扶的效果,加大致貧返貧風險,因此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健全跨部門工作會商和信息互通機制,推動各層級防止返貧監測和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數據共享”,非常有針對性。
新京報:如何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呢?
林萬龍:從具體的措施上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第十三、十四和十五條,都是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的工作。第十三條,特別強調了農民增收的可持續性,強調產業發展,把產業的短板補上,提高脫貧人口的家庭經營性收入等。第十四條,則著重強調了加大對重點幫扶縣和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支持力度這兩項工作。第十五條,則關注過去政策實施的成效。剛剛過去的2021年,中央大概出臺了三十多項幫扶政策的調整文件,這些文件在各地的落地情況如何?實施情況怎么樣?2022年就要特別關注這些方面的工作。
縣域是城鄉融合載體 布局今年細化
新京報:為什么說文件很好體現了兩個融合?
林萬龍:文件第四部分一開始,也就是第十六條,詳細地規劃了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工作,包括“鼓勵各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實施鄉村休閑旅游提升計劃”“加快落實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政策”等,都是非常具體在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的措施。
新京報:我們發現,文件中多次提到了“縣域”的概念,怎么理解?
林萬龍:確實如此。我之前一再強調,鄉村振興必須是城鄉融合視角下的鄉村振興。而縣域內城鄉融合又是重中之重。一號文件也很鮮明地體現了這一思路。比如第十七條,提到“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第十八條提出“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第十九條提出“實施縣域農民工市民化質量提升行動”,第二十一條中提出,要“統籌城鎮和村莊布局”,第二十四條提出,要“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第二十五條提出要“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縣域統籌”。從這些條文中可以看出,城鄉融合的思路目前是非常清晰的。城鄉融合的重點在縣域的城鄉融合,不論是鄉村產業發展、商業體系的建立,還是就業的擴大、基礎設施布局、公共服務的統籌、數字化的建設,都必須納入縣域范圍統籌布局。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晰看到,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了城鄉融合發展的著力點,就是縣域。這一點在以前其實已經多次強調,但這一次,做了非常細化的布局。
城鄉融合要重視“和而不同”
新京報:從鄉村落后于城市,到以城帶鄉,再到城鄉融合。當前,城鄉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未來的城鄉融合,哪些方面會成為重點?
林萬龍:當前以縣域為范圍的城鄉融合,我認為應該重視“和而不同”。要以城鄉融合特別是縣域內城鄉融合的視角,而不是孤立的農村、農民、農業為視角,去強調和推動鄉村振興及發展,這就是“和”。如果把鄉村和城鎮分開來看,那是分割的視角,不叫融合。融合的核心應該是“和”。從具體的措施看,文件中所強調的縣域內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等,這些都應該一體化規劃、一體化建設,這都是“和”。所謂“不同”,則是不要同質化,不要盲目地用城市發展的思路和方法,去發展鄉村。
新京報:也就是說,鄉村發展要有鄉村的特色?
林萬龍:不僅如此。比如第二十一條中所說的“因地制宜,有力有序地推進鄉村建設”“不超越鄉村的發展階段”。不同應該是多方面的,第一是時效問題,文件明確提出,要“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把握鄉村建設的時度效”。第二,文件還提出要“立足村莊現有基礎開展鄉村建設,不盲目拆舊村、建新村”,這一要求,非常具體且具有針對性。我們知道,在此前,一些地方的大拆大建引發了廣泛關注。第三是實際需求問題,比如文件對農村廁改工作,提出了具有很強針對性的意見。過去一些地方推動農村廁改,搞一刀切,不顧農民的生活習慣,不顧地理環境和實際條件的限制,建了很多沒用的廁所。所以這一次明確提出,要從農民的實際需求出發推進農村廁改。第四是多樣性,可以看到,在文件第二十七條明確提出“支持農民自發組織開展村歌、‘村晚’、廣場舞、趣味運動會等體現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體育活動”。這一條非常有意思,也是以前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沒有提過的。包括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也體現了豐富性、多樣性。我到過西部很多村,發現一些村為了搞鄉村建設,建了很多籃球場,根本用不上。因為年輕人都走了,但籃球場并不是沒用,反而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那就是讓留守的婦女們跳廣場舞。所以,城鄉融合一定要“和而不同”,“和”是根本,“不同”是特色。
鄉村振興不能只有功利目標
新京報:當前,很多人理解鄉村振興,是因為要保障糧食生產、要促進國內大循環等。我們建設鄉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林萬龍:當前,對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有很多是從功利性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讀的。比如說,有觀點認為,鄉村不發展,農業不穩住,糧食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國家發展的基石就不穩;再如,有人提出,鄉村不發展,農民收入不增加,農村消費市場就難以激活,國內大循環就會受阻,國際國內雙循環就難以暢通等。這些看似立足糧食安全和國內消費大循環的觀點,實際上都帶有功利性的。
新京報:為什么說這些理解是功利性的?
林萬龍:可以反過來想,假如說,中國有一天不愁糧食了,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不管種糧農民的利益了?再假如,如果城市消費足以支撐國內大循環,是不是就不用關心農民增不增收的問題了?當然不是這樣。我們發展鄉村,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確實有功利的目標,但絕不只有功利化的目標,更有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新京報:非功利的目標是什么?
林萬龍:我們推動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出發點是什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是為包括農民在內的人民謀幸福,是為民族謀復興。而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核心指標,是要共同富裕。要實現共同富裕,就要振興鄉村,就要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如果鄉村不振興,農民不富裕,那還能叫共同富裕嗎?所以,實現鄉村振興的本質目標是要實現共同富裕,而不是僅僅考慮鄉村振興可以帶來什么好處。要從更核心的價值觀目標去看待鄉村振興,理解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新京報:在這樣的價值觀下,我們要建設怎樣的鄉村,你心中的未來鄉村,是什么樣的?
林萬龍:我心中的未來鄉村,根本上說還是“和而不同”的。在未來,城鄉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要均等化,基礎設施要一體化,收入、福利和精神生活方面要共同提高、共同富裕。但同時,它一定不是城市那個樣子,不是高樓林立、道路擁堵的。它一定是美麗的鄉村、宜居的鄉村、精神生活豐富的鄉村、特色鮮明的鄉村,那樣的鄉村中,人們享受著現代化的成果,同時又可以和自然和諧共生。(記者 周懷宗)
(林萬龍系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京報 )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