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產糧大縣的重要責任。南縣作為產糧大縣,在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同時,全面深化“三農”領域的改革創新,在特色產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殯葬改革、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榮獲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縣稱號,探索出了一條農業大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之路。
關鍵詞:南縣 鄉村振興 產糧大縣 城鄉融合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始終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要‘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南縣地處湘鄂兩省邊陲,系洞庭湖新淤之地,是典型的湖區農業大縣、產糧大縣,素有“洞庭明珠”的美譽。面對糧食生產農資價格較快上漲、種糧比較收益下降的嚴峻挑戰,南縣不斷創新種植模式,推進糧食精深加工,打造湘米品牌,從保險覆蓋、種子供應、水利調度、技術支持等方面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確保糧食種植面積不減少,糧食產量不下降。在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同時,積極發展稻蝦米、南縣小龍蝦、南縣蔬菜、南縣龜鑒等特色產業,做大做強鄉村特色產業,美化鄉村人居環境,倡導鄉村文明新風尚,創新鄉村治理機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探索出了一條農業大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之路。
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
南縣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全面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村文明進步、農民增收致富。2020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114.29億元,同比增長4.4%,增速居全市第2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490元,同比增長9.3%,高于全市平均增幅0.5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6個百分點,榮獲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縣稱號。
(一)糧食生產和特色產業發展“三量齊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關鍵。近年來,南縣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依托湖鄉優勢,利用平湖水網濕地眾多的特點,在全縣創新推廣了稻蝦生態種養模式,走出了一條“稻蝦共生”推進農業經濟突飛猛進之路,實現了糧食生產和特色產業發展“三量齊升”。
1.糧食生產和特色產業總量實現新跨越。2020年,南縣全年糧食播種面積95.06萬畝,糧食總產41萬噸,超額完成省、市下達的86萬畝、39.4萬噸的糧食生產任務。縣農業農村局獲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糧食高產綠色優質科技創新工程先進示范基地”榮譽稱號。2020年11月23日至25日,南縣代表湖南省迎接中央一號文件督查,“三農”工作獲得中央督查組的高度肯定。同時,2020年全縣稻蝦種養面積達60萬畝,產小龍蝦10萬噸,稻蝦米原糧30萬噸,綜合產值超過140億元;全縣稻蝦產業從業人員達12.8萬人,18000多名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稻蝦產業實現穩定脫貧。
2.糧食生產和特色產業增量實現新突破。2016年以來,南縣積極探索農業接二連三、農民增收致富新路子,依據縣域湖鄉優勢條件,創新稻田種植與小龍蝦養殖有機結合,多措并舉推進稻蝦共生高效種養模式,稻蝦生態種養面積從2017年6萬畝增長到2020年60萬畝,3年時間增長10倍,小龍蝦產量從2017年4萬噸增長到2020年10萬噸,3年時間增長2.5倍,產業規模和影響力位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三。同時,南縣在現有稻蝦種養模式上,進一步探索稻蝦蟹、稻蝦鴨、稻蝦魚生態養殖模式,做好“稻蝦+”文章。
3.糧食生產和特色產業質量實現新提升。南縣立足資源優勢,把樹立南縣品牌、發展品牌經濟作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按照“抓示范、樹典型、出經驗、帶農戶”的思路,積極實施品牌農業戰略,通過創品牌,帶動外向型農業的發展。2020年,全縣“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達68個,其中“南縣草龜”“南縣中華鱉”獲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南縣小龍蝦”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南洲稻蝦米”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初審;克明面業獲評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成為聯合國全球供應商;順祥食品被認定授牌“中國小龍蝦養殖加工研發中心”,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糧食生產和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生態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邁出新步伐
南縣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聚焦水清、地凈、村綠、房美,做好硬化路面、綠化村莊、亮化道路、美化環境“四化”文章,改善人居環境,助力鄉村振興。建立“政府+村集體+農民+鄉賢”多元化投資機制,整合涉農資金,對全縣132個行政村分層次開展整潔村、美麗村、精品村示范創建。南縣作為“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縣市”,榮獲湖南省2020年度真抓實干成效先進縣。目前,該縣已有5個村獲評“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2個村通過“省級精品鄉村”“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驗收。
1.因地制宜,推進農戶庭院“六個一”人居環境整治。2020年以來,南縣積極推行農戶庭院“六個一”整治工作:規整一個菜園,著力解決農戶房前屋后雜草叢生、土地荒蕪、蚊蟲滋生等問題;建好一個畜禽圈養欄舍,著力解決因畜禽散養帶來的禽畜糞便污染環境、侵害農作物等問題;建好一間雜屋,著力解決農戶房前屋后及室內農機具、農藥化肥、柴草等生產生活物資亂堆亂放的問題;開挖一條排水溝,著力解決排水溝阻塞不暢、雜草叢生、易產生黑臭水體的問題;安裝一個三格式化糞池,著力解決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問題;安裝一個漚肥凼,著力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問題。
2.聚指成拳,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藥、化肥過量使用,已成為南縣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2020年以來,南縣以污染防治攻堅“百日會戰”為契機,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首先,全縣建立農作物綠色防控面積30萬畝;簽訂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承包合同面積85.3萬畝,農藥同比減少4.27%;完成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設施配套建設73家并投入使用;實現水產生態健康養殖禁止投肥投餌2.1萬畝;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測土配方施肥142.1萬畝,耕地深翻耕5.6萬畝。其次,縣人民政府出臺農藥包裝、農膜等農業廢棄物回收與處置管理辦法,推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同步完成兩處稻草收集點選址工作;新建農田投入品廢棄物收集池200個。同時,南縣推進化肥農藥減量、畜禽糞污治理、農業廢棄物回收等治理,推廣水旱輪作、稻田綜合種養等綠色生態種養技術與模式,實施南縣沱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試點項目,覆蓋耕地面積2.35萬畝,通過項目實施,將項目建成洞庭湖平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示范區內化肥農藥保持零增長,畜禽糞污和生活污水處理利用率達到90%以上,水產養殖廢水廢物實現循環利用。
3.專項督察,狠抓禁捕退捕守護一江碧水。南縣地處長江沿線的洞庭湖、大通湖、藕池河東支、淞澧洪道等國家、省級濕地及水生生物保護區,溝港河道交錯密布,是很多水生生物的優良棲息繁衍場所,然而復雜的水域也為非法捕撈者提供了便利。為此,南縣自2020年來持續開展打擊非法捕撈“冬春攻勢”和“漁政亮劍2021”等專項行動,全縣共開展漁政執法日常巡查10478人次,共處理非法捕撈案件32起:其中立案偵辦刑事案件6起,刑拘8人,移送起訴案件1起6人;立案查辦行政案件26起。進一步健全禁捕退捕工作領導機制,組建工作專班,壓實工作責任,加大宣傳力度,嚴格執法監管,禁捕退捕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縣公安局、縣農業農村局、縣市監局、自然保護區南縣管理局及相關鄉鎮日常巡查2400余次,出動執法人員6400余人次,收繳地籠網等非法捕魚網具3萬余張,處理禁捕案件101起,其中刑事案件54起,行政處罰47起。
在春季禁捕“打非治違”專項行動中,南縣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進一步強化聯動打擊機制,以案釋法,形成威懾。全縣采取利用“雪亮工程”點位視頻日夜監控、對不文明春季垂釣行為進行規勸、地毯式排查清繳“地籠網”等辦法,結合日常巡邏,發動群眾積極舉報,嚴厲查處用電炸、毒魚、迷魂陣、深水張網等有害作業方式非法捕魚行為,為魚兒讓出生命通道。
(三)鄉風文明建設因地制宜全域推進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之一,南縣以建立健全“一會一約”,唱響鄉風文明新風尚為主線,以文化惠民工程為突破口,根植鄉土文化,倡導移風易俗,形成崇節儉、講文明、摒陋習的良好新風尚。
1.建立健全“一會一約”,唱響鄉風文明新風尚。近年來,南縣創新工作方式,建立“一會一約”制度,唱響新時代文明實踐好聲音,深入推進移風易俗。一會,即紅白理事會,推選德高望重、處事公道、有一定影響力的老黨員、老教師、老干部,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工作章程,全程指導監督本村婚喪事宜。一約,即村規民約,通過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將移風易俗工作納入村規民約,對喜事新辦、葬事簡辦、厚養薄葬等加以規范,使其成為村民自覺行動。從2020年起,南縣把開展“倡移風易俗,樹文明鄉風,建美麗鄉村”主題實踐活動作為黨支部書記抓精神文明建設“一號工程”,大力度推進移風易俗進村規民約,村村成立紅白理事會,積極引導廣大群眾破陳規陋習,樹文明新風。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南縣堅持把發揮好廣大黨員干部在移風易俗中的表率作用作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的一道必答題,建立黨員干部承諾書制度、報批制度、談話提醒制度、警示教育制度、問責追責制度、“一案雙查”制度等,用嚴的紀律規矩保障廣大黨員干部爭做推進移風易俗、唱響新時代文明實踐好聲音的領唱者、傳播者。
2.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舉辦鄉村文化活動,積極參與文化活動成為南縣農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以來,南縣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132個行政村已全部建成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100%,圖書館文化館在每個鄉鎮文體衛站都設有分館,設置率100%。各鄉鎮綜合文化站(服務中心)、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均達到“七個一”建設標準。殯葬改革依法推進,完成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12處,完成4462套墓穴安裝,推動殯葬改革工作獲得省政府2020年重點工作綜合大督查典型經驗做法通報。
3.厚植鄉村沃土,形成文化自覺。傳承民俗文化,融合現代理念。南縣花鼓戲歷史悠久,通俗易懂。近年來,南縣將法治元素與傳統文化巧妙融合,相繼推出《走在陽光路上》《社區矯正法聽我說》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花鼓戲法治類節目。“七五”普法以來,全縣各級各部門共創作法治文化精品戲20多部,組織法治文藝匯演80多場次,群眾耳濡目染受到法治熏陶,爭做“法律明白人”。
4.引導鄉賢反哺,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南縣緊緊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賢”的引領、“能”的帶動、“德”的滋潤、“善”的教化、“敬”的尊崇,切實發揮新時代鄉賢在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中的引領帶動作用,凝聚起推動南縣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大合力。
(四)黨建引領逐步形成鄉村善治新局面
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黨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明確要求。南縣以發揮黨建引領優勢為著力點,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打造村民共治格局,構建鄉村法治體系,讓法治文化由“軟力”變“硬核”。
1.發揮黨建引領優勢,賦能鄉村治理。南縣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加強鄉村兩級干部隊伍的教育培訓管理,在加強鄉村治理、維護一地穩定、助推一地發展等方面發揮了橋頭堡作用。以南縣浪拔湖鎮興橋村為例,該村堅持以黨建引領發展,充分挖掘區位優勢,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村黨支部整合農村集體資源、盤活村級資產,成功引進農博城、克明食品加工廠、湘味齋食品、紅星美凱龍等企業進駐該村。同時,南縣深入開展農村黨支部“五化”建設,全面實行黨員領導干部聯片包支部制度。大力實施“頭雁培訓計劃”,每年舉辦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班、村干部履職能力培訓班,提升村干部處理基層事務、服務群眾能力。
2.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打造村民共治格局。“老百姓的事由老百姓商量。”南縣各村發揮“人人可參與、個個來發言”的屋場會優勢,大家一個板凳圍成一圈,講政策、聽意見、答疑惑、謀發展。“屋場會+普法”“屋場會+黨史學習教育”“屋場會+基層治理”這些方式,讓屋場會成為政策的“宣講會”、干群的“交心會”和為民辦實事的“推進會”。
3.播撒法治種子,構建鄉村法治體系。南縣按照全面依法治國要求,著力創新村民參與基層治理機制,營造出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濃厚法治氛圍。2020年以來,全縣成功創建2個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4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高標準打造具有湖鄉特色的南洲法治文化廣場、德昌公園法治公園、興盛大道法治宣傳教育示范路、南茅運河法治宣傳教育長廊,各部門各單位、鄉(鎮)、村(社區)均建有一個以上的法治宣傳陣地,形成了“城區建樣板、一鄉(鎮)一品牌、一村(社區)一特色”的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新格局。同時,南縣積極探索“指尖普法”新模式,通過“電視說法、網上學法、短信送法”等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媒體普法平臺,實現普法信息多跑路、人民群眾少跑腿,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五)農民收入全省領先生活品質不斷改善
農民收入是否有增加、生活水平是否有提高是衡量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效果的重要評價指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是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南縣通過創新種養模式,推進產業融合,穩定農民就業,加強社會保障等多項舉措,促進農民增收,農民收入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隨著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農民消費支出尤其是耐用消費品支出明顯增加,帶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農民收入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20年,南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21元,比上年增長6.8%;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50元,增長4.8%;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90元,增長9.3%,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4.5個百分點,比全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2.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縮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益陽市平均水平高672元,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5個百分點,比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高2905元,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個百分點。
2.農村消費市場提檔升級。2020年,南縣實現縣域社會消費品零總額84.94億元,增速居全市第二位。一是耐用消費品消費加快增長。汽車新車零售類增長8.5%;家用電器零售類增長10.4%。二是網絡零售快速增長。全縣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大力發展“互聯網+”新商業模式,限額以上互聯網商品零售額增長12.2%,網絡零售成為促進消費升級,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的重要力量。三是住房改善需求不斷釋放。商品房銷售面積78.1萬平方米,增長15.1%,其中住宅銷售面積67.8萬平方米,增長29.0%。
3.就業和社會保障成就顯著。就業形勢保持穩定,2020年全年新增城鎮就業4960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2604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705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392人,新增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639人;全年完成職業培訓13517人次、兩后生技能培訓30人次、創業培訓960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之內。社會保障不斷加強,2020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5.5%,工傷、失業、生育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56萬。累計實施臨時救助8900人次,城鄉低保、特困供養標準及殘疾人兩項補貼實現提標。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實現全覆蓋。“民政五院”合建工程竣工。
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破解現實難題
鄉村振興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南縣鄉村振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但同時也應該清醒地看到,與全面鄉村振興相比,依然面臨不少問題,根據調研發現,鄉村主導產業附加值有待提升,基礎設施短板依然存在,鄉村振興市場要素支撐有待強化,農民增產不增收等。進入新發展階段,南縣需要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深化改革,破解發展中的難題,努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再上新臺階。
(一)主導產業附加值有待進一步提升
稻蝦米和小龍蝦作為南縣的主導產業,其規模、產值和品牌等影響力日漸顯現,但與國內外同類型地區同類產業比較,還存在行業缺乏有效整合、產業深加工不夠、產業融合度不高和銷售物流體系不健全等問題,產業附加值有待進一步提升。
1.行業缺乏有效整合。由于南縣小龍蝦行業協會凝聚力不夠,缺乏組織種養戶抱團取暖的意識和能力,對市場信息掌握不精準,沒有團結種養戶把握小龍蝦上市時機,使得農戶缺乏小龍蝦交易定價和議價的話語權,出現蝦賤傷農現象。如2020年小龍蝦價格總體低迷,多數農戶收益很低,甚至個別農戶賠錢,導致部分農戶放棄稻蝦,回填蝦溝。
2.產業融合度不高。近年來,南縣稻蝦產量在不斷增長,但全縣與稻蝦相關的二、三產業企業數量、規模、消化能力等都不足。南縣小龍蝦加工產業只有一家,南縣小龍蝦大部分都是以鮮貨上市,使得小龍蝦豐收年份價格低,影響農民收入增長。同時,目前南縣小龍蝦局限于初加工,深加工的產品不多,產品的附加值不高。稻蝦米加工企業也因資金周轉、市場開拓等問題,大部分仍以常規大米加工、銷售為主,產業鏈條短。餐飲業集聚效應不明顯,吸引外地食客不多,通過餐飲消化小龍蝦能力有限。
3.新型技術推廣難。小龍蝦種養戶受文化水平、傳統意識等影響,對新型種養技術往往難以接受,育養分離等“養大蝦”的科學種養技術推廣面積不大,導致蝦苗密度過大,商品蝦規格小、售價低。稻蝦米同樣面臨技術困境,目前南縣稻蝦米種植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種苗,基本上仍以黃花粘等品種為主,品種選用不一。目前未篩選出合適的南縣稻蝦米專用品種,加工企業主推品種不統一,導致南縣稻蝦米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存在品質退化、同質化嚴重、市場賣價低等問題。
4.現代化物流銷售體系不健全。現代化物流體系不健全,冷鏈物流企業少,規模小,貨物不集中,整車配載率低,電商運營銷售物流成本高,電商市場拓展慢。規范化交易集散體系不健全,標準化生鮮小龍蝦集散地少,吞吐量有限。鄉鎮集散場地多而雜,缺乏規范、有序引導,分揀標準不高,鮮貨需通過多重商販進入市場,加上運輸管理缺乏經驗,導致損耗嚴重,銷售成本過高,影響了南縣小龍蝦在部分地區的口碑。
(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薄弱
南縣屬于農業大縣和產糧大縣,主導產業的特殊性使得南縣稅收來源有限,地方財政支出主要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同時,南縣農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2020年132個行政村中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有55個。由于地方財力有限,加上農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鄉村基礎設施全部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來建設和維護,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1.農田基礎設施仍然薄弱。突出表現在水利設施方面,因鄉鎮內湖調水蓄水能力下降,外河冬春水位過低,甚至出現斷流,各部門或養殖戶想方設法,仍難以保障正常的生產水源;同時,很多種養大戶在開挖過程中重新整合丘塊,改變了原有布局和水系,有些種養基地水利設施陳舊,達不到活水、調水的養殖要求。在電力配套方面,偏遠養殖基地農業生產用電線路還沒有建成,或容量太小,滿足不了稻蝦生產需要。
2.鄉村污水處理設施維護水平低。目前,南縣已完成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建設污水廠、站共14座,其中建制鎮11座、集鎮3座,總處理規模為10010噸/天。配套主次污水管網160余公里,提升泵站45座。然而,鄉鎮污水處理廠交付使用至今,因資金短缺,致使污水管網堵塞、損壞得不到及時修復、欠繳電費時常出現停機。
3.鄉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難。主要表現在農村公路等級偏低,截止2020年,南縣納入省統計范圍內的農村公路管養里程為1397.08公里,計劃外農村公路里程1200公里,其中四級及以下等級公路占比超過80%,農村公路發展水平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公路危橋逐年增加,南縣統計年報內橋梁共計213座,其中農村公路橋梁175座,農村公路橋梁中四五類危橋有30座,同時農村公路危橋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鄉村公路養護不足,雖然南縣各鄉鎮公路養護站已成立,“路長制”等制度已初步建立,但職能和作用發揮不明顯,且群眾參與公路養護的自覺性不高,農村公路養護力度不夠。
(三)鄉村振興市場要素支撐存在短板
鄉村振興是區域—城鄉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關鍵是解決要素流動的問題。“人、地、錢”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長期以來,資金、土地、人才等各種要素單向由農村流入城市,已造成農村嚴重“失血”“貧血”。根據調研顯示,南縣鄉村振興過程中同樣也存在要素支撐短板。
1.涉農企業融資難且成本高。南縣涉農企業季節性收購農產品,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資金壓力大,而目前金融機構貸款大多需要抵押物來做抵押,農業企業資產抵押評估嚴重偏低,甚至可以縮水5倍,導致普遍融資困難。如溢香園糧油公司企業資產1900萬,抵押貸款只能貸400萬。金之香米業貸款800萬,需要先付擔保公司16萬擔保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涉農企業的融資成本。同時,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具有一定的公益屬性,國家政策性銀行本應該給予貸款支持,但實際上涉農企業與政策性銀行對接后卻難以獲得貸款。
2.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嚴重不足。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目前南縣鄉村人才總量不足,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大部分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就業,留在農村的基本上是老齡人或勞動力較弱人群,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和技能不高,導致農村人才匱乏。根據南縣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數據,南縣常住人口48.9萬人,其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有2.64萬人。除開公務員、教師、醫生,全縣幾乎沒有什么人才。目前南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專業知識不夠,采用的還是以前老的耕種方法,而且有嚴重的年齡斷層,目前種田的大都是50歲以上的農民。而鄉村專業技術人才也同樣不足。以鄉村醫生為例,南縣目前有402個在崗的鄉村醫生,其中70歲以上的23個,60-69歲的75個。2017年以來,南縣政府對鄉村衛生室建設投入了458萬,實現了每個村都有衛生室,但是真正能夠運營和發揮作用的不多。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方面,至2022年底,縣農業農村局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將退休22人,專業技術人員出現嚴重斷層。同時,鄉鎮機構改革后,部分鄉鎮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分流到其他部門,鄉鎮農技隊伍已經無法承擔當前農業生產技術指導工作。
3.涉農企業和設施農業用地瓶頸突出。雖然國家層面出臺了設施農用地方面的通知,但省市層面實施意見還沒有出臺,國家的通知規定可以將一定面積的一般耕地用于設施農業,但在操作層面有風險。如某家涉農企業投資一個農倉,沒有進行地面硬化,符合設施農用地要求,但如果遭遇大棚房整治被拆,則對于涉農企業而言則意味著十幾年的利潤被拆掉,使得目前涉農企業對設施農業投資缺乏信心。同時,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建設用地作為支撐,建設用地存量時代新增建設用地難度較大,南縣大量涉農企業用地報批時間長達一年依然沒有獲批,而南縣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非常有限,使得鄉村二三產業發展面臨用地瓶頸。
(四)農民增產不增收難題有待破解
隨著南縣稻蝦產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大量農戶加入到稻蝦產業種養中來,南縣稻蝦產業規模急劇增長,但近年來,作為市場個體的農戶并沒有明顯增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使得雙季稻擴面難度越來越大。
1.種糧成本增加,比較效益下降。國家提出保障糧食安全,受耕地總面積約束,穩產量和增產量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種植雙季稻,而根據南縣種糧戶測算,種雙季稻的純收益還不如一季稻。根據測算,目前種植雙季稻,畝均純收益能達到400元已經屬于收成比較好的情況,而目前農民外出務工,每天的工資至少都在100元/天以上,農民外出務工收益比種糧好。
2.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利益鏈接機制不健全。農民種植環節品牌收益分成太低。南縣稻蝦米是南縣區域公用品牌,而稻蝦米稻谷收購價格僅僅比一般的稻谷高0.1元/斤,說明稻蝦米種植環節在稻香米這個區域公用品牌中的收益分成不理想,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的利益鏈接機制不健全,農民沒有享受到稻蝦米加工、銷售過程中的增值收益。
3.國家對種糧支持力度有限。2021年,國家根據主要糧食作物農資等價格上漲情況,中央財政安排200億元左右資金,對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發放補貼,然而按照國家耕地面積20.3億畝總量來計算,每畝種糧補貼不到10元,這點微薄的補貼難以激勵農戶種糧的積極性,這也是南縣農戶不愿意種植雙季稻的重要原因。
(五)農民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在黨和政府工作中要將優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落到實處,而且還要體現農民主體地位,更要發揮農民主體作用。但在南縣調研發現,鄉村振興農民主體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1.依然存在等靠要現象。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不足。部分干部群眾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仍存在要項目、等資金、靠上級的思想,“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政府干、農民看”等現象依然存在。
2.美麗鄉村建設農民參與不夠。據調查,南縣鄉村衛生保潔,政府需每年投入2000多萬聘請第三方專業公司進行清掃,沒有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3.組織發動群眾不足。部分鄉鎮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不夠,組織發動群眾的方式方法陳舊,干部拍板多、農民聲音少,發揮農民主體地位和主戰作用不夠。
4.鄉村振興政策和規劃過于抽象。目前南縣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大多數人受教育程度不高,現行鄉村振興政策和規劃相對于農民而言較為抽象,農民看不懂,覺得鄉村振興離自己很遙遠,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么樣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導致農民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5.農村村民自治逐漸變樣。目前村支兩委人選縣委直接介入,村民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某種程度上被虛化,村支兩委只需要完成上級規定的任務即可,村民自治越來越異化。
三、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建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南縣進一步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做強特色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集聚市場要素、建設現代化農業園區、創新農民主體地位體制機制等方面下功夫,從而為全面鄉村振興激發內生動力,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發展質量,打造“全省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
(一)圍繞特色產業不斷強鏈補鏈延鏈
以南縣稻蝦米和小龍蝦為主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綜合生產能力,推動特色產業由增產向提質增效轉換。聚焦實施“三品一標”(品種、品質、品牌、標準化)行動,著力打造高質量稻蝦產業集群。
1.加強技術研發推廣。必須著力用現代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水平。一是大力推進品種培育。建議由農業和畜牧水產部門牽頭,加快高檔優質水稻品種的示范篩選工作,借鑒五常大米經驗,培育適合南縣稻蝦米的專有種苗,從源頭提高稻蝦米的價值。加強縣域、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小龍蝦良種繁育攻關,通過外地引進、自我繁育等措施,培育推廣個大肉多、抗逆性強的優質小龍蝦品種,解決小龍蝦近親繁殖問題,力爭早日實現小龍蝦錯峰上市甚至冬季上市,延長小龍蝦的交易時間。同時,多舉措推廣優良品種。以政府采購、以獎代補等激勵措施,大力推廣高產、抗倒、質優的水稻品種。同時,加大優質水稻品種補貼和機插秧農機補貼力度,協調加工企業優質優價收購稻蝦米原糧,鼓勵農戶發展稻蝦田高檔優質水稻種植。二是加大先進稻蝦種養技術推廣力度。加快推廣“育養分離”等小龍蝦養殖方法,樹立“養大蝦、好賺錢”的養殖理念,推動龍蝦市場向高端市場升級。建立專業技術培訓機制,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等有效辦法,借鑒學習湖北等地成熟的稻蝦種養技術,培養本土技術骨干。加強投入品經營主體、種養戶培訓,切實提高種養戶的技術水平。加大典型引路推廣力度。建議將稻蝦技術推廣納入相關項目籠子,通過項目扶持,建立縣鄉村稻蝦種養示范點,通過以點帶面,實現科學種養技術、種養模式全覆蓋推廣。
2.推動產業提質升級。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不斷地推動產業提質升級才能不斷地占領制高點,高質量發展才能有根本保障。一是扶持本地企業發展。加大對克明、順祥、金之香、溢香園、助農等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強化產業鏈,提高產品競爭力,拓展國內外市場。發揮龍頭企業銷售主體和帶動作用,增強企業對小龍蝦和商品糧的消化能力。支持鼓勵名優特新稻蝦產品進商超、進電商、進展會。二是做好項目引進。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冷鏈加工、餐飲連鎖企業和生物質提煉(甲殼素、蝦青素、氨基酸)等初、深加工項目,提高產品附加值,解決本地企業少、消化能力弱,產出高峰季節谷賤傷農、蝦賤傷農問題。三是完善主導產業環保設施。推廣提質減量策略,提高養殖技術水平,控制龍蝦存欄量和投餌量。扶持有條件的示范基地、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帶頭建設尾水集中處理系統。通過獎補政策等,鼓勵同一區域內的種養散戶串聯成片,集中進行尾水處理。
3.強化品牌建設管理。品牌是競爭力的綜合體現,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是優化產品和產業結構、推進農業高質高效的有效手段。一是爭創名牌。積極申報各種“國字號”品牌榮譽,鼓勵企業、協會開展綠色、有機產品認證,創建“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名牌產品”等企業品牌。二是加強區域公共品牌管理。完善“南洲稻蝦米”公用品牌的準入制度,統一“南洲稻蝦米”的質量標準,包括品種、生產技術、加工過程、稻米品質、包裝規范等,良性生產、有序競爭,形成產業合力。對稻蝦米和小龍蝦試行等級區分,規范不同等次產品對應的銷售價格。建立稻蝦米溯源體系,實現對每一個農戶稻蝦米進行檢測。三是加大稻蝦米品牌宣傳力度。利用好“南縣稻蝦米”獲評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獲得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進入中南海餐桌等榮譽,通過舉辦節會、展會促銷等途徑,綜合利用主流媒體、公交車身及站牌、門店店面、短信提醒等宣傳窗口,積極用好微信、抖音、自媒體等新型網絡平臺,進一步提升南縣稻蝦米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
4.完善銷售平臺。著力打造規范的縣、鄉兩級小龍蝦交易集散中心,爭取將洞庭農博城建設成為湘北地區小龍蝦交易集散的中心;鼓勵金之香、溢香園等米業企業,擴張稻蝦米專賣店或者專柜,把更多優質的南縣稻蝦米產品推向全國市場。充分利用現有的稻蝦公共服務產業園,發揮好稻蝦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洞庭蝦網電商物流交易中心、“洞庭蝦網”、南洲物流園等既有資源效益,利用好電商+直播等線上銷售平臺,搭建好稻蝦產業線上交易平臺。
5.加大產業融合力度。想辦法提升稻蝦米等優勢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把產業鏈延長,想辦法把產業主體留在農村,使農民真正的受益。扶持餐飲業發展,提升小龍蝦烹飪,稻蝦米蒸煮技巧。通過獎補扶持等多種舉措,重點扶持打造小龍蝦主題餐廳,培育特色連鎖餐飲店,打好南縣小龍蝦美食牌,增強第三產業集聚效應。
(二)進一步深化改革強化市場要素保障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人、地、錢”,如何激活這三個要素呢?核心是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創造良好環境,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雙向流動,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1.加大金融對特色產業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全面落實惠企暖企政策,在筑牢金融安全底線的前提下,加大力度支持特色產業企業發展。結合稻蝦產業企業短期融資需求旺盛的特點,“量身定做”適合的金融產品,幫助企業渡過收購關、促進企業發展壯大。支持重點涉農企業上市、發行債券等方式引進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提高涉農企業直接融資比例,降低涉農企業融資成本。
2.進一步充實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運用好省、市、縣出臺的引進高層次人才政策,加大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力度。積極引導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加速資金回流、產業回鄉和人才回歸。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加快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農人”。激發農民人才活力,健全完善農村就業服務體系。以加強職業教育培養實用技能人才為切入點,將與鄉村產業發展相關的專項技能培訓納入補貼范圍,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質量。參照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對定向培養、服務鄉村基層的涉農專業學生免收各項學雜費,增強涉農專業吸引力。
3.破解鄉村振興的用地難題。土地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資源,只有盤活農村土地資源,使“沉睡資產”煥發生機,才能使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一是充分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研究出臺“空心房”和農村閑置建設用地處理辦法,盤活村內閑置資產,將村內閑置學校、廠房等充分利用起來,解決項目建設用地不足的難題。二是開展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小地塊歸并,提高耕地質量;有序推進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整治,恢復耕地功能;開展未利用地、其他農用地整治,增加耕地數量,落實補充耕地;實施零星建設用地復墾;改善田間道路和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建設生態渠、生態坎、生態田園,提升耕地的農業現代化生產能力。三是依據《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施細則,實現土地市場多主體供應。四是編制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增量與存量空間,安排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用于保障農村產業發展用地。每年安排不低于5%新增建設用地計劃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五是出臺設施農用地實施細則。根據中央和省市關于設施農用地管理的實施意見,因地制宜地制定南縣設施農用地實施細則,便于鄉村振興市場主體科學地使用設施農用地。
(三)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檔升級
完善通達的基礎設施,是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必要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1.升級鄉村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先導性條件,必須作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快“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按照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兩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開展“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的要求,抓好農村公路的管養工作,推進社會化養護,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公路養護,將公路養護管理寫入村規民約,與美麗鄉村創建、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結合,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形成了群防群管的養護工作局面。同時,發揮好黨員的作用,全面落實“路長制”,各級道路設立農村公路養護責任牌,明確具體養護責任人和養護責任,堅持路長定期巡查制度。二是健全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管護和運行機制。建議各鄉鎮啟動污水處理費伴水征收工作。將鄉鎮污水管網的大型維修交由市政公司實施,分年度按實結算,在城市維護配套費用中列支。三是大力推進5G網絡進鄉村。落實南縣第五代移動通信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 年),大力推進 5G 建設,完成縣域5G 網絡全覆蓋。四是實施“西水東調”工程和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盡快解決南縣城鄉居民安全飲水問題,形成防洪、飲水、用水、河湖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和監管服務體系。五是夯實能源保障網,深入推進“氣化湖南”建設,加快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進一步加強電源供給及智能電網建設。
2. 加大鄉村教育傾斜力度。進一步加大對鄉村學校辦學條件的投入,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加快鄉村初中寄宿制學校建設,確保適齡對象就近入學;同時,在師資配備上,進一步增強農村中小學的吸引力,加大面向農村的高校師范類專業培養與招生計劃。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師特別是農村年輕教師的在職稱評聘、評先評優、邊遠地區津補貼待遇等方面給予較大力度的特別傾斜,真正在縣域范圍內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真正加大城鄉教師待遇的區別度,增強農村教師的待遇優厚感和獲得感。出臺政策打通路徑,積極鼓勵高校職業院校的涉農專業畢業生真正投身到農村工作崗位,為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才智。
3.深化面向基層的全科醫生培養改革。完善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政策,本科畢業生全部納入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嚴格履約管理,及時落實就業崗位和薪酬待遇,探索實行“縣管鄉用”(縣醫院聘用管理、鄉鎮衛生院使用)的用人管理制度。加強對在崗基層衛生人員(含鄉村醫生)開展全科醫學、中醫學基本知識技能和適宜技術培訓。
(四)繼續推動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
按照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標準,立足南縣稻蝦米和小龍蝦主導產業,以“稻蝦共生”生態種養模式為基礎,以“綠色、生態、循環、集約”為主攻方向,深入推進水稻和小龍蝦綠色種養基地規模化、農產品加工精深化、生產過程綠色化清潔化、產業要素集聚化“四化”建設,著力打造稻蝦產業“百億工程、千億品牌”,示范引領南方水網區農業結構調整、綠色發展和產業振興。
1.推進園區產品提質增效。要把園區農產品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抓緊抓實,強化提質增效的工作導向。一是增強農產品品質意識。廣泛宣傳。利用縣電視臺、廣播、微信、抖音、公示欄等實有平臺,廣泛宣傳假藥、假肥危害,提高群眾防范意識,引導農民牢固樹立產品質量就是生命的觀念。二是持之以恒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為農產品營造良好生長環境。三是建立園區農產品溯原系統。建立農產品生產、銷售、運輸、質量可追溯系統,強化農產品質量執法,配齊檢測設備,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貼牌稻蝦米和小龍蝦。四是積極爭創國家和省級名牌農產品。引導園區對特色農產品開展“三品”認證和商標注冊,積極爭創國家和省級名牌農產品,做好地理標志、原產地標識保護、區域公共品牌工作。以 “一園一特”為目標,培育特色產業,增強農產品競爭力。
2.加快園區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加大糧食物流園建設,推進糧庫智能化升級改造,推動糧食行業由傳統粗放式管理向集約、高效、智能、綠色轉變,提升稻蝦米流通管理現代化水平。扶持培育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發展壯大,鼓勵企業聯盟組建冷鏈運輸力量。支持新型經營主體新建或改建小龍蝦倉儲保鮮冷鏈設施,重點推動小龍蝦主產區預冷庫、重要物流節點冷鏈倉庫基地建設,打造小龍蝦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形成“生產+倉儲+保鮮+銷售”的模式。
3.完善園區稻蝦產品電商交易體系。積極推廣“農村商貿綜合服務體”電商模式,搭建阿里巴巴農村淘寶、“農村商貿綜合服務體”、淘寶“特色中國?湖南館”南縣分館,打造南縣網上農博會,開展南縣農產品網上貿易。統籌推進農業信息服務、農業電子商務、農業物聯網和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支持現有電商平臺升級改造。支持湘域電商、農村淘寶、供銷e家、村郵樂購、淘實惠等南縣農村電商開展“農產品”上行工程,逐步改變工業品下行占主導的局面。積極發展稻蝦米和小龍蝦網上批發、大宗交易和產銷對接等電子商務業務,推動建設區域性電商平臺。加強電商人才專業化培訓,培育電商運營人才、專業運營商、穩定的站點負責人,提升電子商務運營水平。
(五)創新實現農民主體地位的鄉村治理機制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承載者,也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還是鄉村振興效果的衡量者。農民沒有積極性,鄉村就必然難以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億萬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如何通過創新機制實現農民的主體地位至關重要。
1.健全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引導機制。在實施鄉村振興項目過程中,積極推行以獎代補、以獎代投、以工代賑等方式,引導農民對其直接受益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對財政支持建設的、技術要求不高的小型鄉村建設項目,可以簡化招投標程序,直接安排項目所在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作為建設管護主體,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群眾推進鄉村振興的責任感。充分利用村規民約強化村民義務約束,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田水利建設“最后一公里”問題等方面明確具體規定與要求,在項目落地和實施中發揮群眾的參與作用,破除“政府干、群眾看”的現狀。
2.創新鄉村治理的運行機制。以服務鄉村振興為導向優化村級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加強鄉村基層黨組織和自治組織建設,推動村級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將組織和工作延伸至村民小組,在村民小組設立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配合村委會開展村民自治和提供農村公共服務。改進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組織形式的運行機制,提高村民在這些組織形式中的話語權和決策的參與權。
3.創新村級信息公開機制。實現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至關重要。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互聯網等技術手段,不斷創新村級信息公開實現機制,確保農民對村級收支、鄉村振興重大項目實施、資金分配等村級重要事務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4.不斷提高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能力。加大農民培訓力度,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逐步改變農民一些不合時宜的觀念,提高其現代農業生產的技能和非農產業就業的競爭力,不斷提高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能力。
5.厘清基層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責任邊界。我國有五級政府,鄉鎮以下屬于自治組織,充分發揮自治組織的基礎性作用必須要理清基層政府和自治組織責任邊界。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不是國家公職人員,其身份依然是農民,養家糊口主要是靠自己的勞動收入,自治范圍以內的事情是職責,自治以外需要政府來購買服務。對于如何自治,關鍵是要充分發揮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強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引導農民制定符合時代要求的村規民約。
參考文獻:
1.陳文勝:《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新格局》,《新湘評論》2021年第5期。
2.陸福興:《雙循環下國家糧食安全的新認識》,《團結》2020年第4期。
3.陳文勝:《耕地拋荒是一個什么問題?》,《中國鄉村發現》2020年第2期。
4. 楊玉菡,萬立波,湯文彬:《益陽殯葬改革育文明鄉風》,《湖南日報》2021年7月23日第9版。
5. 何云松:《南縣養殖戶探索“小龍蝦+鱖魚+鱔魚+大閘蟹”養殖新模式》,《湖南科技報》2021年6月22日第3版。
6. 馮妹,孫冰輝,李學章,等:《南縣稻蝦種養投入品現狀調查及對策》,《鄉村科技》2021年第1期。
7. 胥愛平,朱堅,竺傳松,等:《洞庭湖沱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調查及防治對策——以南縣三仙湖鎮為例》,《湖南農業科學》2020年第2期。
8. 劉懿波,鄒石峰:《洞庭腹地田園詩——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南縣模式”》,《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0年第1期。
9.陳文勝:《實現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湖南日報》2018年10月9日第8版。
10.陳文勝:《圍繞痛點難點發力促農民增收》,《經濟日報》2020年7月13日第11版。
11.葉興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糧食安全》,《人民日報》2021年3月26日第9版。
12.朱磊:《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人民日報》2019年3月13日第9版。
13.徐宗喜:《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人民日報》2021年2月3日第7版。
14.吳國寶:《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光明日報》2018年2月27日
15.劉雪蓮:《農村金融助力鄉村振興》,《光明日報》2018年4月24日第15版。
(作者瞿理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易永喆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來源:《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1)》,社科文獻出版社,2021年11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