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靠農業專家,也要靠廣大農民。這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青年是新時代農民的主體,也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更是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帶頭人。因此,應重視當下農村青年有“六盼”。
一盼農村政策支持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黨的農村政策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也是廣大農民的“定心丸”。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穩農強農政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實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的農村政策,首要的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這項制度具體包涵三個方面內容,即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201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修正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將“耕地承包期屆滿后再延長三十年”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意見》對“長久不變”的實施作了具體而細致的規定。
黨不僅在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方面讓農民思想穩定,而且還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上制定了新的政策和制度。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從城鄉要素合理配置、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等五個方面進行了部署,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政策體系。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和2021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的《鄉村振興促進法》,進一步鞏固和推動鄉村振興政策制度。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堅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啟動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進。”
因此,我們要大力宣傳黨的農村政策,增強農村青年扎根農村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成為黨的農村政策的帶頭落實者和推動者。
二盼念好鄉村產業“發展經”。鄉村發展首要的任務是產業發展。長期以來,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成為鄉村的傳統產業。后來,隨著改革開放,一些鄉鎮企業興起,一部分農民從傳統的種植產業轉移到從事加工生產等農村多元經濟發展,還有一部分中青年勞動力由農村遷移到城市的建筑工地和工廠。經歷經濟發展轉型,一些小水泥、小化工、小煤窯等環境污染嚴重的鄉鎮企業被迫關停。鄉村的產業又成為“空心化”,農民除了種植自己承包的“一畝三分地”以外,大部分勞動力閑置,不得不往城市尋找工作,有的農村青年干脆留在城市常住。
鄉村振興最重要的是產業興旺。鄉村產業發展既包括傳統的種植業規模經營,也需要發展鄉村田園綜合體旅游產業;同時還通過“招商引資”建設鄉鎮工業園,興起鄉村加工產業。因此,對于農村地區尤其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青年,亟需產業發展經驗的傳授,因地制宜。既不能不顧自然環境等客觀條件而生搬硬套,也不能因循守舊而走傳統的經營老路。一方面,立足實際,選擇適合本地區環境大力發展農作物等種養殖產業。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提升農業產業發展質量。另一方面,善于學習先進地區農村產業發展經驗。如,浙江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主要通過產業鏈、價值鏈和利益鏈的聯結,把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融合,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
三盼生產經營不愁資金支持。長期以來,政府對農村投入了大量資金支持農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應該說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有農民反映發展多種經營資金仍然是一個難題,對于擴大規模經營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資金制約。尤其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言,正在向規模擴大、質量提升的根本性轉變,亟需解決資金難題,以增添經營發展后勁。調研中發現,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企業主坦言,長期受融資門檻高、效率低、價格貴等困擾,在需要用錢時常常陷入“等不及、用不起”的境況,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然卡著他們發展的脖子。因此,需要政府和銀行共同助力,給予農村青年創業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多的融資渠道和政策支持。
一方面,政府財政繼續加強對農業生產支持力度。如,中央財政安排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主要用于對農民直接補貼,以及支持農業綠色發展與技術服務、農業經營方式創新、農業產業等方面。地方政府也應出臺相關財政支持政策,如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商業銀行尤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服務下沉,加大農業產業發展資金支持力度。如,圍繞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大信貸資金投入和金融產品創新,重點支持鄉村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創新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圍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將其信用引用到上下游企業及農戶的金融服務中,對農業產業鏈中的應收、預付和存貨等提供精準的結構性綜合融資解決方案。此外,還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投資農業經營發展項目。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如降低準入門檻,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更好地滿足農業生產經營多樣化的投融資需求。
四盼有城市文明又具煙火氣息的鄉村生活。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農村尤其偏僻的地區因交通不便,農民曾一度相當貧困。與城市比較,我國農村不僅沒有優越的交通條件和便利的公共服務設施,而且農民還要交農業稅以及工農產品存在的“剪刀差”,農民負擔加重、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公共支出和社會事業的發展遠遠滯后于城市。農民享受的教育和醫療等生活條件也曾一度十分落后。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制定率先推進農村改革的政策,農村面貌發生巨大的變化。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農民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一些農村青年走出偏僻的大山、走出落后的村莊,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到北上廣大城市,接受城市文明的思想熏陶。近年來,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網絡、電視、燃氣、自來水等進入了農民家庭;醫保、教育等社會福利也惠及農村地區。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新農村建設改變了原來的村容村貌,無疑農民的生活環境大大地得到了改善。但有專家研究發現,鄉村房舍、鄉村道路設施有模仿城市規劃,有的地方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因此,對于見過城市大世面的農村青年來說,期望把自己的家鄉建設成既有城市方便的生活設施又具有農村風土人情。
一方面,加強農村硬件建設。如,安徽省全面啟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重點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全面改善農村水、電、路、氣、房、訊等設施條件,推進縣鄉村公共服務一體化。另一方面,加強農村特色文化保護。如,傳統村落中新建房屋要與傳統建筑、周邊環境相協調,營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莊環境,處理好傳統與現代、傳承與發展的關系。
五盼文明鄉風、淳樸民風的鄉村治理環境。自古以來,鄉風民俗是中國農村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它不僅是一個鄉村的精神生活真實體現,而且是一個村莊發展歷史的承載。一個村莊有一個村莊的歷史發展故事,其蘊含著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傳統的鄉風民俗深受儒家倫理道德文化的影響,這些鄉風民俗深耕于中國鄉土社會,“人們依禮而行,循俗而做”。然而,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影響了鄉風民俗的持續傳承。“物化”已經影響農村青年價值觀,經濟利益和個人主義價值觀逐步凸顯,鄉村社會的治理基礎逐漸弱化。有學者指出,現今的村規民約與我國鄉村的傳統文化偏離,缺乏人文關懷。
為此,需要積極營造文明鄉風、淳樸民風的鄉村治理環境,引導農村青年弘揚儒家向善的道德倫理精神,加大對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先進典型的培樹,引導農村青年遵道德、講道德、守道德。通過建立文化服務站、農家書屋等,積極傳播“好聲音”,凝聚發展力量。同時,正確引導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網絡輿情,深化村民道德教育,提升村民文化素養。
六盼農村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有更進一步提升。長期以來,導致農村勞動力尤其青年紛紛流向城市,不僅是因為掙多少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條件,而且一個更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的醫療、教育等公共社會服務比農村優越的多。一些農民還帶著孩子一起進入城市,有的留在了城市定居下來。除了教育以外,困擾農村的另外一個現實問題就是醫療。農村診所條件相對比較簡單,大多僅滿足治療感冒、發燒之類的常見疾病,而對于治療老年人常發的胸血管之類難度較復雜的疾病,一般診所無法治療。此外,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報銷比例相對于城鎮居民還有不小的差距。
因此,建議政府進一步加大農村教育、醫療等政策支持力度,以解除青年扎根農村的后顧之憂。一是補齊“醫療短板”。合理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環境,加大村衛生室建設投入,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大專院校醫學專業畢業生到鄉村衛生院工作,以提高農村醫療水平。二是大力發展鄉村教育。進一步提高農村學校辦學條件,適當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建立縣城中小學教師定期到鄉村支教制度,提升鄉村教育質量。
(作者系哲學博士,高級研究分析師;研究方向:縣域經濟、鄉村振興、基層金融黨建、金融安全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