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不僅是一場關乎農業結構和生產方式調整的經濟變革,也是一次行為模式、消費模式的綠色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農業綠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農業資源短缺、農業面源污染、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綠色優質農產品和生態產品供給不足等問題有待解決。
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我們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實現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的協調統一。
健全農業綠色生產體系
實現農業綠色發展,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優化農業要素配置,提高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強化農業綠色發展的科技支撐,完善相關支持政策,把綠色發展導向貫穿農業發展全過程。
第一,建立健全綠色農業標準體系。建立綠色農業相關標準,覆蓋農業生產源頭、農業生產過程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過程。規范清潔化生產等農業技術操作規程,加強綠色生產網格化管理,確保從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到農業生產全過程達到綠色標準。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強化龍頭企業原料生產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綠色生產標準化水平。
第二,推動綠色生產科技創新。優化農業生產要素配置,加強綠色生產技術研發與推廣,以控肥控藥、作物育種、產地環境修復等為重點,開展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攻關。推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共同組建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加強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等生產技術的集成研究和應用推廣。加快綠色農業機械裝備研發應用,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第三,落實農業綠色生產的支持政策。堅持以農民主體、市場主導、政府依法監管為基本遵循,既要明確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又要通過市場引導和政府支持,調動廣大農民參與綠色發展的積極性。完善有機農業用地和綠色農業用地的保護政策,推動實現資源有償使用。完善促進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有效利用綠色金融激勵機制,更好支持農業綠色發展。
優化農業空間布局
實現農業綠色發展,要規范農業發展空間秩序,構建農業綠色發展產業鏈價值鏈,提升農業的綜合價值,發揮生態資源優勢,推動鄉村產業走空間優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穩定的路子。
第一,統籌安排農業生產布局。圍繞解決空間布局上資源錯配和供給錯位的結構性矛盾,努力建立反映市場供求與資源稀缺程度的農業生產力布局,鼓勵因地制宜、就地生產、就近供應。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合理制定產業規劃,將農業增產導向轉變為提質導向。強化資源環境管控,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產業名錄,控制種養業發展規模和強度。
第二,培育綠色優勢產業。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堅持保護生態優先,發展優勢產業。推動生態產業園、田園綜合體、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等多元化發展,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全面提檔升級,突出綠色生態導向,提升農業產業綠色化水平,推進農業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
第三,合理調整種植業和養殖業結構。提升糧食綜合產能,推進糧豆合理輪作。改善養殖生態環境,科學合理劃定禁養區,適度調減南方水網地區養殖總量。推行水產健康養殖制度,優化水產養殖布局,嚴格控制限養區養殖規模,科學確定養殖容量和品種。
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
實現農業綠色發展,要把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放在突出位置,統籌好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健全加工流通體系。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統籌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與初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創新“短鏈”流通模式,加強產地市場信息服務功能建設,提升集中采購和跨區域配送能力,推進產地市場和新型經營主體與超市、社區、學校等消費端對接,健全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
另一方面,加強農產品數字化信息建設。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完善農產品生產記錄檔案制度,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經營主體責任。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可構建全鏈條可追溯體系,實現農產品源頭追溯、流向跟蹤、信息存儲和產品召回等目標。同時,還要開展農產品認證、產品標簽審定等工作,加強農產品市場監管,有效維護市場秩序。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2023年1月1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