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文勝: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建設農業強國

[ 作者:陳文勝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03-09 錄入:王惠敏 ]

核心提示 

  推進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是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目標下的時代要求。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要明確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使命,回應建設“和美鄉村”的社會熱點問題,探尋在鄉村振興中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

微信截圖_20230309072500.png

《湖南日報》2023年3月9日 12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叭r”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是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求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進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是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目標下的時代要求。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要從三個方面來把握、推進。

  一、明確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使命

  從歷史發展邏輯看,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已經成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必須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目標,堅持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導向,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一號文件明確“建設農業強國”,“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回答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建設一個什么樣的農業強國、怎樣建設農業強國的時代命題。

  從發展抓手看,一號文件強調的“強化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體現農業現代化強國的共同特征。一方面,科技創新始終是農業現代化的前奏和先導,決定著農業現代化的前沿變化和趨勢。農業技術形態的不斷進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不斷演進。如科技創新引發的每一次種子革命,都造就了農業質的飛躍,對農業發展的飛躍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因此,必須把種業科技創新作為建設農業現代化強國的重中之重,守住“端穩中國飯碗”的戰略底線。另一方面,科技對農業現代化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制度創新則是農業現代化的內在動力。因為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發展方式的每一次變革,就必然相應提出農業制度創新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完善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農民種什么、養什么,要跟著市場走,而不是跟著政府走”。這就要求著力破解農業資源要素錯配與市場扭曲問題,發揮市場對結構性調整的決定性作用,關鍵是創新制度供給、創新政策供給、創新公共服務供給,以暢通農業供需通道,充分激活市場活力、要素活力、主體活力,使農業供給不斷滿足市場需求的變化,有效調動農民和基層的積極性。

  基于自己國情建設農業現代化強國?!按髧∞r”是我們基本國情農情,小規模家庭經營是農業的本源性制度。家家包地、戶戶務農,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本實現形式,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不能單純為了追求土地經營規模強制農民流轉土地,更不能人為壘大戶。一方面,無論什么國家、什么時代、什么社會制度,農業經營盡管存在規模大小的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既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歷史現象,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普遍現象。另一方面,“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只能通過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實現小規模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突出農業資源稟賦多元優勢與多重功能,以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二、回應建設“和美鄉村”的社會熱點問題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要看能否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和擁護。近幾年來,一些地方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沒有廣泛征求農民的意見和訴求,傷害了農民建設自己家園的積極性,難以激發鄉村的內在活力,偏離了鄉村振興的預期目標。針對農民群眾和社會公眾關切的熱點問題,一號文件提出“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明確要求立足鄉土特征、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提升村莊風貌,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樓亭廊“堆盆景”,并特別強調“嚴禁違背農民意愿撤并村莊、搞大社區”。這無疑是黨中央堅持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體現,是在鄉村振興中實現農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政治承諾,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和美鄉村”、怎樣建設“和美鄉村”的現實問題。

  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農民才是最有發言權的人,理所當然要尊重農民意愿,制度的安排應凸顯農民的主體地位。這就必然要求我們站在農民立場,去聆聽農民需要什么樣的生活、需要什么樣的鄉村,給鄉村社會以充分的話語權、自主權,以更好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激勵其創造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為此,應將農民群眾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鄉村振興成效的根本尺度,對農民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文化權利、社會權利始終保持敬畏之心,更好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是貫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過程的一項長期性任務,我們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遵循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循序漸進。2021年4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在國家法律層面要求以尊重農民意愿為基礎,嚴禁違反法定程序撤并村莊,嚴格規范村莊撤并。這應該成為一個基本遵循。因為推進鄉鎮和村莊區劃調整、拓展和優化鄉村發展空間,不僅是關系到農民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更關系到能否遵循鄉村發展的客觀規律、關系到中國全面現代化能否順利推進。

  三、探尋在鄉村振興中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

  共同富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目標。為此,增加農民收入不僅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首要工程,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工程、“三農”工作的主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如果農民收入得不到增加,農民生活得不到改善,不僅實現共同富裕將成為一句空話,而且鄉村振興也難以順利推進。一號文件緊扣“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促進農業經營增效”“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提出“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并要求“構建產權關系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回答了實現共同富裕需要發展一個什么樣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怎樣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實踐難題。

  讓財產性收益成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來源,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盡管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總體上在不斷提升,但整體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突出,其中公民身份的城鄉二元、土地身份的城鄉二元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性障礙。從農民收入結構看,相對于城鎮居民的財產性收入,農民財產性收入所占比重過小是最明顯的標志。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應以此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現代化成果。

  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走共同富裕之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推進動力變革與制度變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這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戰略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農村改革是從調整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開啟的,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备鶕鴦赵喊l布的《關于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要求,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必須“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不動搖,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

  不斷推進土地制度從集體所有制的單一實現形式向多種實現形式演變,不斷優化以集體所有制為主體向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并按要素分配的農村集體經濟。如何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賦予農村集體經濟以新的時代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將決定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方向。農村集體所有制有一個先天性的局限亟待破解:市場經濟的開放性有助于土地要素的優化配置,而集體所有制內含著成員制,成員制又具有排他性、封閉性,成為問題的核心和癥結所在。為此,要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進而既超越西方的發展道路,又彌補傳統集體所有制的歷史局限,推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


 ?。ㄗ髡呦岛蠋煼洞髮W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湖南省中國鄉村振興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鄉村發現轉自:《湖南日報》2023年3月9日 12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自拍 | 午夜福到在线a国产4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电影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 亚洲人成色77777 | 亚洲性爱AV免费在线播放 |